條姐很久沒有看這麼禁慾的愛情片了。
電影整體上非常緩慢克制,甚至有一種挑戰人耐性的意味。
但越是被壓抑的,燃燒起來就越猛烈。
今年獲得坎城最佳編劇的愛情片——
《燃燒女子的肖像》
海報上,一位身著復古裝的女子堅定地看向畫外,裙角被一團火燒著了也渾然不知。
當你凝視她時,她也在凝視著你。
僅僅這樣,就能把人的心給抓住。
神秘而暗藏熱烈。
電影更是一上來,就讓你屏息。
冷靜地慢慢呈現:幾個年輕的女孩一一抬起眼睛向前看。
教她們繪畫的老師一邊充當模特,一邊指導:
「首先畫我的輪廓……多花些時間觀察,觀察我肩膀擺放的姿勢,還有手勢。 」
突然,老師舒展的手緊握起來。
接著鏡頭慢慢推上去,更壓抑——
她問,是誰把畫放在了她面前?
而畫中正是那個裙角被火燒著的女子,在暗夜的映襯下耀眼著。
那是在18世紀的法國,一座封閉的孤島上。
一位記憶高超的天才女畫家,瑪麗安。
得益於父親的關係,她收到委託——
為待嫁的富家小姐埃洛伊茲畫一張肖像畫。
為什麼要畫肖像?
在那個包辦婚姻的年代裡,女人如同「貨物」,充當婚姻的交易品,從一個男人的手中被交到另一個男人的手中。
而婚前彼此都不知道對方長什麼樣,因此需要肖像作證。
原本出嫁的應該是她的姐姐。
不幸的是,她的姐姐選擇跳崖,以一種沉默且被逼無奈的方式來反抗這樣的命運安排。
這件事情給了埃洛伊茲很大的打擊。
當她朝著懸崖、迎著風一路狂奔時,她內心疑惑而充滿憤怒。
「她為什麼會想死?」
可她連問出來的勇氣都沒有。
只能拒絕與她母親找來的畫家合作,這是她唯一的自由。
而她的母親之所以找來瑪麗安。
一是因為她是個女人,不會引起埃洛伊茲的牴觸。
二來瑪麗安擁有高超的記憶力和觀察力,她可以在白天觀察,晚上作畫。
影片從頭到尾,幾乎沒有值得一提的男性露面。
全部的內容聚焦在女畫家和富家小姐的身上。
但,男性對女性的桎梏卻無處不在。
尤其是影片中的富家女埃洛伊茲,她即將要嫁給的一位米蘭紳士,不過是她的母親投射了自身對米蘭的痴迷。
因為她的母親在嫁做人婦之後,再也沒有回過家鄉米蘭。
她同樣是在男權主導的環境里被束縛的女性。
而如今她又成為她的女兒在男權社會生活的代言人。
影片在前一個小時的鋪墊里,讓陌生的兩個女人在觀看與被觀看之間萌發了禁忌的愛意。
當瑪麗安第一次完成畫作之後,希望第一個看到的是埃洛伊茲。
沒想到,埃洛伊茲一個反問就讓瑪麗安極度難過。
「在您眼中的我就是這樣的嗎?」
的確,第一幅畫的依然是站在男性審美角度畫出的傳統畫像。
端莊賢淑但缺少生命力。
瑪麗安一氣之下,毀掉了畫像。
在埃洛伊茲的母親要開除她時,埃洛伊茲竟然要求留下她,並答應會配合瑪麗安完成肖像畫。
接下來,埃洛伊茲母親的離開讓兩個人暫時忘記封建禮教的束縛和既定的婚約。
她們在與世隔絕的孤島上體驗性與愛情。
小心翼翼而又難以遏制衝動。
最終,愛火越燒越旺。
影片中最動人的一幕,便是那場「燃燒」戲。
瑪麗安和埃洛伊茲帶著女僕去參加篝火晚會,不同面貌的女性圍著篝火唱歌。沉浸在高亢歡快的歌聲中,耀眼的火光兩頭,她們兩人如磁石般相互吸引。
而無法公然示眾的愛情只能通過目光傳遞。
埃洛伊茲走在篝火旁,不小心燒到了她的裙角,而她還一直看著火光對面的瑪麗安。
那一刻無需言說,慾火已在胸中燃燒。
只不過,是「悶燒」。
她們的慾望從一開始就是被禁止的。
條姐對其中一個細節特別感興趣。
為什麼瑪麗安多次看到穿著白衣的埃洛伊茲,隨即就消失?
答案在古希臘神話中。
俄耳甫斯和歐律狄克的悲劇愛情故事。
俄耳甫斯是一位悲劇英雄,和仙女歐律狄克相愛。當妻子被咬傷喪命後,他決定前往冥界將妻子帶回人間。他用優美傷感的音樂感動了冥界主宰者哈迪斯,但是有一個條件:在俄耳甫斯走出冥界之前絕對不可以回頭看她。
兩人一前一後的默默行走,穿過了幽谷和深淵。咬傷未好的歐律狄克此刻並不明白為什麼丈夫對她這麼冷淡,只在前面默默前進。直到人間的曙光慢慢出現時,俄耳甫斯決定回頭安慰妻子,然而卻忘了冥王的囑託,妻子被拉回冥界,只剩下俄耳甫斯獨自返回人間。
這暗示了她們註定分離的命運。
導演瑟琳·席安瑪用極其細膩的鏡頭語言,精準把握了歷史中被壓抑的女性聲音和身體。
但在非常明顯的時代背景下,劇情僅僅圍繞兩人的情史。
或許,是因為導演和主演阿黛爾·哈內拉曾是伴侶,影片中帶入了很多真實的情感。
但匠氣太重,很難引起共鳴。
她讓她們在繪畫觀察中陷入慾火,在慾火燃燒中喚醒自我意識。
但其反抗和批判的內容並沒有拓展至社會和文化的深度。
最後,閉上眼留在腦海里的只是如油畫般唯美的電影畫面。
再加上18世紀的復古裝扮。
可謂是本年度最美的愛情片。
年關將至,上了多家外媒的年度十佳電影榜單。
豆瓣評分從7.5上升至8.5。
爛番茄新鮮度高達97%。
MTC高達95,獲得必看認證!
四星推薦,也許它會成為你心中的年度十佳電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