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歷史征程,社會主要矛盾也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轉型中國在國際、國內風雲變幻的時代背景下,既有機遇,也有挑戰。新時代,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國家治理現代化趨勢的不斷加強,經濟結構、社會結構、文化產業、意識形態等領域均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急劇變化。由於制度不健全而存在的法律漏洞和政策空子,給腐敗行為提供了可乘之機。制度反腐和教育反腐是目前國際上通用的腐敗治理的兩種主要手段,在當前制度建設不斷推進的情況下,充分發揮教育的預防警示和價值引導功能尤為重要。當代大學生既是國家高層次人才和黨政幹部的重要來源,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對其進行廉潔教育,不僅於腐敗治理有益,而且於社會發展和公共福祉也是意義深遠。
第一,有利於培育廉潔意識,堅定反腐決心。
廉潔教育是腐敗治理的源頭工程,是培育廉潔意識、養成廉潔風氣的重要環節,這既是國際廉政建設的經驗總結,也是我國反腐倡廉的現實訴求。當前大學生雖然普遍認識到了腐敗對於國家和社會的嚴重危害,但對於腐敗也同樣表現出一定的容忍度;還有少數大學生對腐敗表現出情緒化的心理傾向,表現出一定的價值認同模糊化、價值取向功利化、正義參與冷漠化等行為傾向。此外,學生幹部的微腐敗現象也初現端倪,如干預學生幹部競選、干預各種獎項評比等。如此種種不端思想和不良行為潛移默化侵蝕了大學生群體的健康心靈,影響了大學生群體對於未來社會角色的模式認知和行為傾向,影響惡劣。
對大學生進行廉潔教育,實質是將廉政教育前置於個體價值理念形成的關鍵時期,為大學生提前接種「反腐疫苗」,預防未來腐敗行為發生的可能性及後果的不確定性。廉潔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幫助大學生形成廉潔價值理念、樹立廉潔行為規範,從而堅定他們在未來工作崗位上依法守法、維護公平、守護正義、反腐拒變的決心。從這個意義來講,站在懲治和預防腐敗工作全局的高度科學規劃大學生廉潔教育並積極發揮大學生廉潔教育的實效性,是新時代黨和國家反腐敗戰略的長久之計。
第二,有利於培養優質人才,助推社會發展。
正所謂「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在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發展進程中,「創新驅動」,實質就是「人才驅動」。沒有人才優勢,一切創新無從談起;沒有人才優勢,全面改革無從入手;沒有人才優勢,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也只能是紙上談兵。新的歷史時期,各個領域的競爭愈演愈烈,知識更新換代,技術日新月異,唯有優質人才是國家的核心競爭力,是抵禦一切風險和壓力的最可靠保障。為此,黨和國家對新時代的人才發展戰略提出了具體要求,需要「政治強、業務精、作風好」,需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換言之,新時代的優質人才,「德」是根基,一切人才培育都是以「德」為基礎的綜合能力培育。
當前,在經濟全球化與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下,多元文化和意識形態的衝突以及現實中各種利益的博弈,引起人們思想的深度轉向和道德領域的激烈碰撞。大學,是培育人才的搖籃;廉潔教育,是培養廉潔觀念、思想認識、道德情操、政治素養的綜合性、整體性的社會實踐活動。對大學生進行廉潔教育,是新時代人才戰略的基本要求。大學生廉潔教育,通過培育大學生誠實、守信、公平、公正等核心價值觀以夯實其「德」之基石,促進大學生自由全面發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輸送優質人才,加快社會經濟健康有序發展。
第三,有利於激發公共精神,維護公共利益。
腐敗是對公共權力的濫用,大學生廉潔教育始終圍繞廉潔理論和廉潔實踐兩個方面展開,無論是廉潔理論還是廉潔實踐,都不可避免地關乎權力及與權力相關的社會性、公共性、政治性。首先,大學生廉潔教育,通過規範大學生的個體行為塑造大學生廉潔人格的同時,積極致力於營造廉潔奉公、誠實守信、公平正義、良法善治的社會秩序。其次,大學生廉潔教育,通過對腐敗事件、公共權力、社會熱點等問題的關注,激發廣大學生對公共事務的參與熱情,喚醒廣大學生在公共領域的公共精神,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努力維護公共利益。最後,大學生廉潔教育,通過引導大學生對我國腐敗發生場域的社會政治生態的認識和思考,幫助大學生樹立對國家、社會、制度等重大問題的基本立場,形成共識、堅定信念,引導大學生構建合理有序的政治參與模式。
當前,由於社會的開放性、多質性不斷凸顯,個體的獨立性、差異性顯著增強,大學生群體的公共意識、政治態度也表現出多元性和不確定性。甚至少數大學生對個人命運的關注遠遠勝於對社會事務、公共事務的關心,折射出當前高等教育和現實生活中的嚴重功利傾向。大學生廉潔教育,就是要以此為契機,喚醒大學生對社會公共福祉和人類文明進程的強烈責任感,喚醒大學生對人類命運深切關注的人文主義情懷,為實現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胡於凝 馬晶鈺
(作者單位:上海師範大學預防職務違紀違法犯罪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