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國僅有這四件馬家窯文化人物舞蹈紋彩陶盆

2019-10-16     文藏

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馬家窯文化,因20世紀初首次發現於甘肅臨洮的馬家窯而得名。馬家窯文化早期彩陶分布範圍廣泛,制陶工藝精美。新石器時代彩陶出土實物多,然而在民間市場越來越少。20年前的時候在民間的交易市場上馬家窯彩陶罐比比皆是,而現在大多是很一般的經過粘補修復的東西,精美器物明顯地減少。學者王健華在紫禁城雜誌發表的《古陶瓷鑑識舉例之二馬家窯彩陶舞蹈紋盆》一文中,對這類古陶瓷有這樣的考證簡述。


馬家窯文化 人物舞蹈紋彩陶盆 1973年青海省大通上孫家出土 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馬家窯舞蹈紋彩陶由於紋樣生動,製作精美,歷來受到收藏家和藝術工作者的追捧,迄今為止我國境內共發現四件真品。三十多年來出現了不少仿品,高檔贗品的造型和繪畫都是真品的「克隆」,粗看十分相像。甘肅、青海等地的造假者,使用當地河床或遺址的粘土,以出土物為範本進行仿燒,之後運往全國各地的文物市場銷售。


馬家窯文化 人物舞蹈紋彩陶盆 1975年青海省同德縣巴溝鄉出土 現藏青海省博物館

北京市場上所見舞蹈紋彩陶盆,有一些贗品是用光素的老坯後畫花紋,由於陶盆是老的,對鑑定有一定的難度,但是我們仔細觀察便能發現舞蹈人的描繪拘謹死板,花紋的墨色很濃很黑,沒有歷經數千年歲月後黑彩已吃進胎里的痕跡。大多數舞蹈紋彩陶盆是改革開放30年以來仿造的新品,造型笨拙,分量沉,胎的緻密度過高,堅硬沒有氣孔。實際上真正的馬家窯彩陶是採用簡陋的柴窯或者露天堆燒法燒制,胎質疏鬆,分量較輕,胎中含氣孔;而花紋所用顏料是含鐵量高的天然礦物質,不脫色且浸入胎骨。


馬家窯文化 舞蹈紋彩陶壺 王新村私人收藏

目下可見的舞蹈紋彩陶盆仿品是依照真品實物製作的,那麼沒有四件僅有真品實物(如本文配圖所示)的人就很容易上當。


舞蹈紋彩陶壺舞蹈紋局部


馬家窯文化 舞蹈紋彩陶壺 王新村私人收藏

通過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首先在造型上真贗是有區別的,真品飽滿豐碩,由口至底的外弧線自然順暢,而仿品的腹部線條僵硬呆板。其次是陶泥的顏色,真品陶泥細膩,紅中泛黃,表面打磨光亮,仿品陶泥顏色發暗,呈黃褐色,且泥料中多有尚未溶解的雜質,胎上有淺黑色的斑點。馬家窯彩陶所採用的粘土屬黃河地區的沉積土,由於受到水流長期自然沖刷,泥質十分勻細,很適於制陶,而且經過淘洗是相當細膩的;現代仿品由於使用的是一般粘土,土質粗糙,器表胎泥發澀,不滑爽,不光亮,器壁厚且沉重,器表不見真品那種經過反覆打磨形成的一層薄薄的亮面。


馬家窯文化 人物舞蹈紋彩陶盆(線圖) 1991年甘肅武威磨咀子遺址出土 現藏甘肅省博物館

所繪舞蹈紋樣,贗品更不可與真品相提並論,真品舞蹈紋筆觸飛揚靈動,是原始先民自然情感的真實流露,沒有一絲做作,仿品雖然技藝不差,但終究屬於臨摹,圖案普遍有重描斷筆的現象。彩陶造假的情形已經持續了相當長時間,二十多年前,在北京潘家園附近的小旅社就有甘肅彩陶商販長期駐紮專門負責聯繫北京客戶。甘肅、青海當地的彩陶販賣早已形成一條龍系列,有人負責挖盜古遺址、有人負責修復和仿燒、有人負責長途運輸。最近5年,彩陶的價格成倍上漲,市面上的真東西少了許多,過去的地攤兒上成堆的彩陶擺在你面前,或許有一半是真的,而現在成堆的彩陶擺在你面前,有一、兩件原原本本的真品就很不錯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R59S1m0BMH2_cNUgKiG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