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有一個頂級殺手,在自己即將退休之際,被另一個年輕的殺手追殺。
兩人大戰幾個回合後,始終難分高下。突然某一天,老殺手恍然大悟,原來那個令人頭疼的對手,竟然是年輕時的自己。
故事講到這裡,結局會怎樣?相信已經勾起了你的好奇。至於它的結局如何,一切謎底都將在今年十月一部名為《雙子殺手》的電影里揭曉。
而這部現在聽來捉摸不透的影片,究竟出自何人之手呢?
我提幾部他的代表作,你即刻就能將他的名字脫口而出。《斷背山》、《臥虎藏龍》、《喜宴》、《飲食男女》、《色,戒》、《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答案已經呼之欲出了,沒錯,他的名字叫李安。
01、
如果中國歷史未曾歷經滄桑,也許李安並不叫李安,也許他和家人依舊住在江西德安縣。
之所以父親為他取名「安」,一來是希望兒子不要忘記老家德安,二來是紀念當年來到台灣時,搭乘的貨輪「永安號」。
看過李安部分專訪的人,想必對他身邊的兩個身影不陌生——父親和妻子。
這兩個人在李安的生命軌跡里,就像一條軌道的左右兩邊,無形中影響著他的前行方向。
李安不只一次講起年少時與父親發生的衝突,他曾經努力求學,也試圖爭取成為全校最好的學生,讓父親臉上有光,結果卻事與願違。
許是天意如此,許是和母親一起看電影的經歷,繆斯女神在不經意間纏上了他,讓他拜倒在名為電影的石榴裙下。
鍾情藝術的男人向來自帶一副不夠陽剛的氣質,想來因為藝術本就浪漫多情,催發一顆愛它之心精神至上,更富想像,也平添敏感。
這讓李安的內心鋪展開如電影熒幕大小的幕布,隨著幕布一點點拉開,他心裡的秘密也隨之暴露。
02、
生活里外表靦腆平和的李安,將豐富的內心世界通過電影來呈現。
在他的影片里,東方與西方並不是二元對立。
你能夠從一部備受好萊塢讚譽的電影里,看到熟悉的中國元素。同樣的,你也能從中國風濃郁的情節里,找到中國之外的世界版圖。
在他的電影里,任何地域只作為背景出現,即便它們有意義,也不可戰勝片中的主角——那些活生生的人,或者說人性本身。
李安就像一位資深的心理醫生,私下裡總結出人性中的共性和個性,而後讓它們藉助電影這個媒介來表現。
這就使得看台外的觀眾,或者覺得感同身受,或者覺得聞所未聞,總之都有各自捨不得中途棄影的理由。
他編織起一張人性巨網,當這張網只對電影有效時,現實中的李安便成了模糊的存在。
正因如此,每個採訪他的人免不了想多了解他一些,而如果「逼」他開口是目的,那麼對方將很難滿載而歸。
因為真實的李安,一定有一半,甚至一多半,存在於電影。
03、
兒時和父親相處的場景,讓兩代人之間可能存在的種種矛盾,成為影片值得探討的副線。
無論是小時候為了考出好成績,讓身為校長的父親高興的李安,亦或成年後從事導演事業,渴望做出一番成就得到父親認同的李安,父親註定是他揮之不去的印記。
他將《推手》、《喜宴》和《飲食男女》命名為父親三部曲,意在表示父子間隔膜的漸漸冰釋。
在《綠巨人》的反響不如人意時,父親那句:要是不行,你還是回來當老師吧。
在我聽來是一位慈悲的父親在勸慰兒子,生活總有退路,還不至於山窮水盡。
在拍《斷背山》之前,父親鼓勵他說:等你拍到五十歲,應該可以得奧斯卡。到時你就退休,去教書。
又是一句富有哲學意味的勸誡,最輝煌的時刻要學會從峰頂走下來,回到最平常的生活。
在拍《臥虎藏龍》那年,陷入困頓的李安,正是被父親口中「用力不要太深,著色不要太重」喚醒,重獲靈感。
這才使得影片里那股空靈、飄逸的氣息,最是動人,也最迷人。
每到關鍵時刻,父親的話以不同程度的力量,陪伴李安前行。話不在多,一句足矣。
正因對父親的情愫,百感交集。所以他見到伯格曼時,就像面對父親一般,哭得像個孩子。
他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的人物口吻,說出「爸媽,我對不起你們」,也是在向去世的父親表達哀思。
李父去世那年,李安正在忙於拍攝《斷背山》,沒能見到父親最後一面,成為他此生永遠的創傷。
儘管最初父親並不想讓兒子走上藝術之路,不想他與電影結盟。
但是作為不可忽略的印跡,在李安的電影里,父親始終是一個隱形的存在,電影讓父子倆即便是生死兩隔,也永不分離。
04、
除去父親,妻子是李安生命中另一個不可不提的存在。做了六年煮夫,靠妻子養活的經歷,早已不是秘密。
李安的妻子也的確有著大女人的心性,在丈夫低谷時不僅陪伴在側,更是用無限期的耐心,鼓勵丈夫走出低谷,振作起來。
李安也算沒讓妻子失望,他的爆發期雖說晚了點兒,而一旦爆發,便是長久且猛烈。
他日後每每感激妻子時,儘管沒有長篇大論,但是手捧一個個獎盃的行動,無疑是最高規格的致謝。
一個是困難中的不離不棄,一個是成名後的有情有義,他們的情愛用再多辭藻來描繪也顯得淺薄。
只不過這段閒居生活,難免被無止境放大,成為李安的經典標籤。
甚至一些人自以為待業在家,將來也能像李安一樣大紅大紫,這場春秋大夢滑稽而可笑。
05、
李安從小酷愛電影,可說與電影結緣已久。
他看過很多電影,積累豐厚自不必說。
他對電影並非毫無思考,應該說他時常將現實帶入頭腦中構想的電影。
那些在家的日子,果真如旁人想的那般輕鬆愉快?只怕是事與願違。
用他的話說,如果不是勇氣不夠,他早就像日本武士那樣刨腹自殺了。
我想阻止他行動的因素不只有性格上的怯懦,也有未能完成電影夢想的不甘。
我敢說哪怕是夢裡,他也曾夢到和電影有關的點滴。
這世間最終能夠成功的人,不一定一帆風順。關鍵在於默默無聞,無人問津的時刻,你為什麼而活。
假如為夢想,你便會臥薪嘗膽,積存實力,等待厚積薄發。
無論你等待多久,最重要的是薄發的那刻,你有多少能量。
有些人後勁十足,儘管大器晚成,卻可以在一鳴驚人之後,繼續立於巔峰。
李安正是這類人,在自己獨處的時空里,你無法料到他為日後的爆發,做了多少準備。
正因如此,當他成名那刻,我們才恍然大悟,若想超過他,只怕是時猶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