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衛視和抖音聯合出品的音樂綜藝《為歌而贊》,用「社交式音綜」的模式給如今的綜藝跨屏互動提出了新的思路。「大屏首唱,小屏二創」的聯動模式讓抖音的社交流量助力音樂宣發。觀眾實時互動的節目機制則營造了綜藝觀賞中的「社交感」。
作者 | 劉浩川
3月13日,浙江衛視和抖音聯合出品的跨屏互動音樂綜藝《為歌而贊》正式上線。3月13日起,《為歌而贊》每周六20:30將在浙江衛視和抖音同步播出,並在抖音火山版、西瓜視頻、今日頭條、鮮時光TV聯合播出。
「以前會花很多時間聽一整張專輯,現在聽歌3秒鐘不喜歡就切掉了,就像視頻超過15秒的就很難火。」
「音樂在短視頻時代變成了BGM,音樂面臨著被選擇的命運。」
《為歌而贊》的首期節目開頭,寶石Gem、唐漢霄等音樂人如此表達了當前流量環境下他們對音樂創作的焦慮。當受眾大量的注意力被社交媒體尤其是短視頻所吸引,音樂內容的傳播不可避免的要借力於社交流量渠道,並適應渠道的變遷。
如何充分利用社交流量助力音樂的傳播,乃至實現「破圈」,是眾多音樂從業者面臨的必答題。浙江衛視和抖音聯合出品的《為歌而贊》,用「社交式音綜」的模式向行業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百贊團是《為歌而贊》的創新設置。他們是節目邀請到的100位喜愛音樂的年輕人,也是在社交平台涵蓋多個細分領域、具有深厚粉絲基礎和社交影響力的內容創作者。以百贊團為基礎,《為歌而贊》建立起了「大屏首唱,小屏二創」的跨屏互動機制,在社交流量環境中構建音樂破圈鏈路。
首組參演嘉賓
每期節目,六組歌手將分為新歌陣營與熱歌陣營,分別帶來三首新歌競演以及三首熱歌的改編新唱。百贊團成員在現場進行點評並基於「點贊」邏輯送出「音符」。當期累積獲「音符」最多的歌曲將作為冠軍單曲並將獲得被百贊團成員二創推薦的機會。這將為歌曲在社交平台中的深度傳播提供堅實的流量基礎。
《為歌而贊》「社交式音綜」的創新更重要的部分是對於觀看時「社交感」的營造。一方面,歌手、百贊團、觀眾在節目中產生了平等又充分交流的「社交式氛圍」。同時,通過各類互動元素的加持,觀眾對節目走勢有了更加強大的話語權。以此延伸,《為歌而贊》不同風格的歌曲創造了「直面市場」的機會。
「社交式音綜」的定位下,《為歌而贊》在音綜品類中有足夠的創新意義。
01 | 構建「綜藝」+「社交」的打歌鏈路
3月14日,首期節目播出後,唐漢霄的新歌《爛泥》,作為首期節目的「冠軍單曲」成了「多餘和毛毛姐」、「宋嘉兒」、「阿星and阿奇」等數十位抖音粉絲百萬級及千萬級大V的短視頻BGM,每刷一段時間短視頻,便能聽到「你叫我爛泥吧」的副歌旋律。許多用戶開始在評論中表示,「在被《爛泥》逐漸洗腦」。
「毛毛姐」、「宋嘉兒」、「阿星and阿奇」都是此次節目百贊團的成員。單在抖音生態中,百贊團和爆贊團成員的粉絲總數就達到了5.5億。《爛泥》在百贊團的助推下,開始在社交流量的環境中迅速傳播。
這初步證明了《為歌而贊》所構建模式的效果。事實上,「百贊團」對歌曲的集體二創僅僅是《為歌而贊》推歌手段中的一部分。在《為歌而贊》的節目設計中,節目中歌曲還可獲得「專屬話題推廣」、「專場打歌直播」等線上推廣機會,並與大屏生態相連接,在浙江衛視中獲得相關推廣位置。
多樣化的手段服務於《為歌而贊》推廣歌曲的核心思路,通過充分對接社交媒體資源讓新歌宣發鏈路變得更快速,更高效。
在《為歌而贊》之前,「打歌」已經成為過去幾年中音樂綜藝的常見選題。但「打歌」類綜藝普遍面對的問題在於,節目播出時幾乎就是歌曲獲得關注的「峰值」。歌曲在播出後很難獲得在社交流量環境中被長效推廣的機會。
而在當今時代,基於社交環境的「刷屏效應」以及對於歌曲口碑的「口口相傳」已經成為歌曲能否廣泛傳播的關鍵。背後的邏輯在於,決定歌曲能否廣泛傳播的仍然是「人」,是聽眾對歌曲的了解並認可。而以抖音為代表的社交流量平台是當今最能吸引用戶關注並影響用戶心智的渠道。《少年》、《綠色》等大量的歌曲,也在社交流量的助力下實現了「破圈」。
這成為了《為歌而贊》的初心。《為歌而贊》製片人,來自抖音的張潔婷表示,「現在,其實已經沒有了之前完整的打歌鏈路,之前一首歌做出來,電台、校園、頒獎典禮、金曲榜都可以進行宣傳。但現在是信息爆炸的時代,很多音樂出來以後被許多信息稀釋了,不太容易被大眾發現。所以我們想做的事情就是做一個節目,通過台網的深度聯動給新歌宣發的鏈路,讓鏈路變得更快速,更短,更高效。」
同時,《為歌而贊》的意義還在於,它讓大量不同圈層的音樂人都擁有了面向社交媒體環境及新興觀眾群體展示自己的機會。
在人們的普遍印象里,將歌曲宣發訴諸於社交流量的宣傳似乎是新興歌手或者說網絡音樂人的普遍玩法。但從2020年開始,《處處吻》、《Dear John》等知名歌手演唱的經典歌曲也在抖音等平台「翻紅」,成為當年現象級的作品。這證明了,成熟音樂工業體系中的專業歌手及其作品也完全可以享受社交流量帶來的巨大紅利。
《為歌而贊》的參演節目音樂人名單呼應了這樣的趨勢。張信哲、張韶涵等實力唱將和馬思唯、唐漢霄等新生代音樂人同台和百贊團一起交流。
對於音樂內容和新傳播渠道的關係,首期節目中,作為助陣嘉賓的崔健的觀點非常有代表性「框框就是給人打破的,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試著想,任何一個媒體都應該是我們表達的舞台」。
02 | 觀眾的「社交感」和「話語權」
除了通過社交鏈路給予歌曲充分的宣發機會,從綜藝的視角看,《為歌而贊》通過讓觀眾深度參與的設計為觀眾營造了強烈的「社交感」。
「社交感」的維度很豐富。首先,這樣的「社交感」發生在音樂人和觀眾之間。「社交感」的核心是平等感與充分的交流。《為歌而贊》在節目現場構建起了一個更接近社交媒體的場域。歌手、百贊團成員、觀眾之間有社交上的平等關係。
《為歌而贊》中,音樂人的表演就是「帖子內容」,表演結束後百贊團成員可以隨時「點贊」或「評論」。音樂人也可以對這些評論及時陳述自己的觀點,展開討論。
節目中,由於來自不同的細分領域,百贊團成員的觀點和音樂口味本身便趨於多樣化。首期節目裡幾乎每首歌曲都引發了現場不同觀點的討論。如張信哲登場獻唱後就有百贊團成員發問他這種風格的大製作是否還能有高傳唱度,唐漢霄的情歌《爛泥》則被質疑「太大眾」。
與過往音樂綜藝中常見的「歌手表演、評委點評、觀眾欣賞」的常見模式不同,《為歌而贊》將作為音樂愛好者的百贊團100種審美呈現出來,給了觀眾更大信息量的同時,也刻畫出了更貼近真實的觀眾口味和音樂市場環境。
同時,對「社交感」的打造體現了節目對觀眾話語權的充分賦權。觀眾可以通過遊戲化的環節設計深度影響節目的最終結果。
一方面,歌曲在社交平台「二創」後的最終成績由觀眾決定;另一方面,《為歌而贊》在播出過程中給了觀眾決定歌曲評選結果的權利。節目中,誰能成為優勝單曲由歌曲獲得的「音符」決定。除了「百贊團」成員有送出音符的權利之外,每一位觀眾都可以在抖音端的直播中送出音符,決定歌曲結果。同時,除每期冠軍單曲外,觀眾互動成績最優的歌曲可直通總決賽。
當觀眾的話語權被放大,《為歌而贊》為歌曲提供了一個更加貼近真實的市場環境。結束表演後,無論是成名歌手還是新世代音樂人,都將直面觀點各異的評論以及由觀眾使用數據所反饋出的實時熱度。
「社交式音綜」是一個內涵豐富的命題。「跨屏互動」的大趨勢下,《為歌而贊》為音樂綜藝的進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面向代表著社交流量大潮的百贊團和觀眾,下一首「破圈金曲」或許即將登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R280OXgB9EJ7ZLmJUkI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