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丁佳
11月29日,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在北京發布了《長江經濟帶11省市科研表現監測分析》報告,摸清了過去10年間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科研「家底」。
該報告由中國科學院武漢文獻情報中心研究撰寫。
報告採用文獻計量方法,基於2009年至2018年十年間被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索引收錄的科學論文,從整體研究、國際科研合作、重要成果和學科的規模與影響及其變化趨勢等方面,揭示了長江經濟帶及其各省市在中國基礎科學研究版圖中的地位與影響。
報告顯示,長江經濟帶基礎研究穩步前進,整體發文全國占比由2009年的48.84%增長至2018年的52.12%,國際科研合作、重要成果發文占比與影響也持續提升。
在學科方面,空間科學、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免疫學研究規模與影響力均較高,是長江經濟帶的優勢學科;地球科學、農業科學、環境/生態學表現相對較差,全國占比偏低,屬於相對弱勢學科。
10年來,各省市整體發文量與影響均得到了較大提升。
總體而言,江蘇與上海在長江經濟帶11省市中處於第一梯隊,湖北、浙江、四川三省處於第二梯隊,湖南、安徽、重慶、江西、雲南、貴州六省市處於第三梯隊。
同時,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競爭激烈,在發文量與/或影響上,江蘇超越了上海,湖北超越了浙江,湖南超越了安徽,江西超越了雲南。幾位可以說是長江江畔的「科研楊超越」了。
報告顯示,上海發文量全國占比呈現比較明顯的負增長,也就是發文量增速低於全國整體水平,發文量於2014年被快速增長的江蘇所超越。
同時,上海的影響指數也在持續下降,於2016年被江蘇超越。不過,按照影響指數的定義,只要是大於1,既表明影響力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所以上海的論文影響力仍然是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5~4倍的。
從各省市發表的ESI TOP1%高被引論文及自然指數源刊論文相關統計指標上看,上海的重要成果發文占比相對穩定,並未出現明顯下降。
但!其重要成果發文影響呈現較為明顯的下降。
而江蘇,重要成果發文占比與影響均呈現較為顯著的上升。
報告指出,雖然江蘇前期與上海差距較大,但經過近10年的發展,重要成果發文量與發文影響均呈現趕超上海的趨勢。
最後,附贈各省市各學科重點機構,看看你有沒有拖後腿吧。
江 蘇
上 海
湖 北
浙 江
四 川
湖 南
安 徽
重 慶
江 西
雲 南
貴 州
(圖表由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提供)
合作事宜:market@stimes.cn
投稿事宜:tougao@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