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李佳琪的直播,真的覺得他像個「蠱王」。
兩分鐘湧進20萬人,所有圍觀者都在瘋狂刷彈幕,直播整整5個小時,超過3000萬人觀看,他連口水都沒喝。
最重要的是,我注意到他非常疲憊,一直不停地咳嗽,但為了保持高亢的情緒和節奏,他一直在強撐著。
而這一撐,就是四五個小時。
整個人膚色呈現的那種疲態,深陷的眼窩,都在提醒我們他就像一台永動機,在不斷不斷地高頻輸出。
他的生活,仿佛只有工作這一件事。很多粉絲看了覺得心驚:
他的家就像倉庫,有數不清的香水、口紅、護膚品。
驚人的是,他能從幾萬隻口紅櫃里,幾秒鐘就找到準確色號,說出口紅的優勢和體驗效果:
這種能力,幾乎就是無數個日夜熬出來的。
他一年365天,累計直播389場,每天凌晨4點才能睡下。
累到直播睡著,用涼水逼自己清醒。
很少去餐廳吃飯,連外賣都沒時間吃,醒著的每一分鐘都在努力工作。
而這樣的工作強度,是以年為單位的。
試問,人生有幾年可以讓人這麼消耗呢?
有朋友說,如果要像他那樣拚命,自己熬不到幾天就會猝死。
李佳琪成為帶貨top級人物,固然令人羨慕,可我卻真的不推薦像他這樣拚命工作,消耗自己。
因為這些行為本質是在「拿命賭明天」。
就像萊辛在《倖存者回憶錄》中寫到的那樣:
我們浪費自己的健康去贏得個人的財富,然後又浪費自己的財富去重建自身的健康。
工作需要努力,但也完全不必被成功學蠱惑去「拚命」。
華為過勞死的工程師,才36歲,死在肯亞。
從2017年1月到2018年10月,經常通宵工作,22個月都沒有回過家。
在事發前一天,他還和妻子求救,自己真的挺不下去了。
丈夫想要給妻子和孩子更好的物質生活,但妻子和孩子得到的是親人的永逝。
他的妻子悲痛欲絕:「我再也等不到白頭偕老的愛人。」
年輕從來不是資本,健康才是。健康的體魄也從來不是無窮盡的資本,它是越用越少的奢侈品。
我們總是追求成功,希望再好一點。但就像約翰列儂所說:
「當我們正在為生活疲於奔命的時候,生活已經離我們而去。」
生活不是數據、代碼和工作,那是消耗。真正的生活是陪著孩子成長,和妻子享受二人世界,是感受、是聆聽、是駐足。
三年前,我一位朋友在北京三環內買完房的第三天,突然被救護車拉走。
她是農村出身,從小父母的教育就是「你必須成功」,她常年住在公司,是領導最得力的幹將。
為了工作,從來不戀愛、不參加沒用的飯局、不旅行,沒有愛好,甚至沒什麼朋友。
公司倚重,她自己更加爭氣,畢業六年靠自己在北京三環內買房。
但當她躺在ICU里的時候,她父母趕來,幾個人哭作一團。她的乳房被切掉,傷口撕心裂肺的疼。
幾個月之後,她出院,第一件事就是辭掉工作。
她說:「人真的不能為別人而活,為工作而活尤其可笑。」
虧欠自己,拚命得來的王冠再璀璨,但也絕對比不上健康珍貴。
健康這個東西,就像空氣,擁有的時候不覺得珍貴,但一失去就要用巨大的代價去挽回。
把人生當戰場的人,他面對的就是鮮血與屍體,而把人生當旅程的人,他面對的就是風景與鮮花。
前段時間有個新聞,在巴西聖保羅時裝周上,一名26歲的模特因帶病走秀,被鞋帶絆倒後猝死。
一開始台下觀眾以為是表演,結果等了很久該模特都沒有站起來,後來安保察覺到不對,送醫後不治身亡。
他帶病工作,體力不支倒下的那一刻,應該真的很累很辛苦吧。
生命何其脆弱,前一個時刻我們還在搶奪生存資源,努力拚殺,但後一秒鐘就被逐出賽道,要告別一切了。
死亡離我們不遙遠,其實就在我們身邊,當你開始用命換錢的時候,它就出現了。
有數據顯示,每年有近60萬人猝死,其中最多的是不超過35歲的年輕人。
這意味著每天有近1500人猝死,每分鐘就有一人猝死。
其實,人的一生,真的很短暫。
有人把生命畫成電量表:
00後的人生也不過剩餘21170天,餘生很短,再怎麼珍惜都不為過。
而很多人,還在瘋狂消耗自己。
有人說,當你健健康康的長大,再健健康康的變老,就贏了很多人。
人生下半場,拼的就是誰更健康。
健康才是一切指標的前提,要得到幸福、要有錢、要成功,沒有健康去享受,都是無用功。
松浦彌太郎說:
「活著不是為了工作。」
復旦患癌女教師于娟在瀕死邊緣感喟:
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雲,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買雙鞋子,不要拚命去換什麼大房子,和心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
不要什麼都拿健康和命去拼,不值得。
人要想活得好,就必須學會放過自己,不超負荷工作,不熬夜,多關心身體。
放鬆點,糊塗點,凡事想開點,給自己的餘地也多留一點。
除了生死,都不是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