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超級能打的五位皇帝,第三位還是一個武學大宗師!

2020-08-17     悠然歲月

原標題:中國歷史上超級能打的五位皇帝,第三位還是一個武學大宗師!

說到武力值這種屬性,想必大家第一時間想起的都是武林高手、沙場猛將,而說起皇帝、諸侯,大家能想到的應該就是位高權重,高高在上。但是說起武力值高的皇帝諸侯,想來大家能夠想出來的人物就不多了。今天我們就聊聊在史料當中有記載的,高武力值的皇帝或者諸侯,顛覆一下我們對皇帝諸侯們的固有認知。這些人也不全是都高居宮殿,三宮六院的。也有著很多的馬上皇帝,沙場諸侯,曾經縱橫戰場,甚至於說自己親自沖陣殺敵,創下不世奇功。今天從中選擇五位來和諸位分享一下,以下五位戰力排名不分先後,諸位自己去判斷。

南朝第一帝——劉裕

劉裕,字寄奴,是劉邦同父異母的弟弟楚元王劉交之後。喲,這老哥的祖先和我族譜上的老祖宗是同一個人嘛。《南史.卷一 宋本紀》當中是這麼寫得「雄傑有大度,身長七尺六寸,風骨奇偉」。劉裕身高七尺六寸,南朝的尺寸,一尺等於24.5厘米或25.8厘米。所以劉裕身高是在一米八六到一米九六之間,下限和我差不多高了。這個身高放現在也是大高個了。

劉裕的個人戰鬥力到底有多強呢?網上流傳,他一個人能夠殺幾千號人,恐怕只有《越女劍》當中的阿青能夠媲美了。當然了,以一當千這個我感覺是比較費勁的,我們看看典籍當中的記載吧。《資治通鑑》當中是這樣記載的:「裕奮長刀仰斫殺數人,乃得登岸,仍大呼逐之,賊皆走,裕所殺傷甚眾。」這個戰爭的背景是劉裕還沒成為皇帝前是劉牢之麾下的將領,奉命帶了數十個士兵去巡查五斗米教的孫恩聚集的情況。但是不幸的是這劉裕帶領的士兵碰上了孫恩數千人的士兵,雖然他們驍勇善戰,但是也是寡不敵眾,而且劉裕還失足掉到了河岸下。不過劉裕又殺上了岸,斬殺了數人後又追上上千人,這是怎麼回事呢?

《資治通鑑》還有一段記載,個人感覺也不太靠譜,還是看看另一本書《宋書》上的記載吧:「牢之子敬宣疑高祖淹久,恐為賊所困,乃輕騎尋之。既而眾騎並至,賊乃奔退,斬獲千餘人,推鋒而進,平山陰,恩遁還入海。」劉敬宣看到劉裕這麼久還沒回來,就派輕騎兵去支援,這些人看到騎兵殺過來了,才退的,劉裕則是趁勢追殺。雖然說沒有一人追殺千人這麼誇張,不過這也能夠看出他的武力高強了,能夠在數千人的圍殺下生還,還有餘力去追擊。

武學第一帝——趙匡胤

趙匡胤,字元朗,宋朝的開國皇帝,他出生於軍人家庭,從小就有武學天賦,騎馬射箭都比別人學得要快。曾經馴服烈馬的時候,額頭撞在門楣上,一點事兒都沒有,也曾經起來捉麻雀的時候,把房子弄塌了,這些都記載在《宋史·太祖本紀》當中,這也就是放在古代。要是現在的話,這樣的熊孩子早被人給抽死了。後來的趙匡胤投入了後漢樞密使郭威帳下,也是屢建奇功。

《水滸傳》第一回當中寫道:一條杆棒等身齊,打四百座軍州都姓趙。這個趙指的就是趙匡胤。在傳說當中,趙匡胤最強的一個是棍,一個是拳,在金庸寫的《天龍八部》當中也提到過:宋太祖趙匡胤以一對拳頭,一條杆棒,打下了大宋的錦繡江山。自來帝皇,從無如宋太祖之神勇者。說的就是趙匡胤的盤龍棍和太祖長拳。

相傳趙匡胤訓練士卒的時候的遺法長拳,最後稱帝後被士兵們稱為「宋太祖三十二勢長拳」,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太祖長拳,到現在還有少林寺太祖門,滄州太祖門等等流傳著此類拳法。而另一條杆棒,也就是盤龍棍,是現代雙節棍的前身,兩根棍子一長一短用鐵鏈連接,這種武器專打馬腿防不勝防,在宋朝的時候很流行。明代戚繼光的《紀效新書》、何良臣的《陣記》當中都曾經稱讚趙匡胤的拳棍,可以說是被皇帝耽擱的武學宗師了。比起一些皇帝的花拳繡腿,趙匡胤可是從戰場當中廝殺出來真正的高戰鬥力皇帝。

千古一帝——李世民

李世民,唐高祖李淵嫡次子,大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說起這位人物,想必大家都是有所耳聞的,雖然不是開國皇帝,但是其知名度更在開國皇帝之上,貞觀之治是在中國歷史上都有數的盛世。而說道李世民的武力值的話,我想很多人就會有些疑惑了,畢竟李世民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就是一個儒雅的帝王形象。殊不知李世民一生立下了赫赫戰功,曾拜天策上將,封秦王。

記得在看《興唐傳》的時候,說到了一位無敵戰將,也就是李世民的四弟李元霸。而在《興唐傳》當中,李元霸最後是被宇文成都的師傅,八十七歲的魚俱羅給斬殺的,而這個魚俱羅,最後也被李世民給一箭射殺了。可以看出李世民的箭法可以說是超乎想像的,不過這個是在傳奇小說當中的說法,在歷史當中李世民的箭法有那麼強嗎?

《舊唐書 太宗本紀》:「太宗以輕騎突圍而進,射之,所向皆披靡,拔高祖於萬眾之中。」唐高祖李淵被困在高陽賊酋魏刀兒的軍中,李世民帶輕騎兵殺入,弓箭射殺敵人,救漢高祖於萬眾之中。《資治通鑑》當中記載:敵人矢下如雨,太宗為流矢所中,拔而復戰,衝突其陣。後憤氣彌厲,手殺數十人,兩刃盡缺,血流入袖,灑而復戰。老生遂大敗。在霍邑之戰當中,李世民被流矢所傷,拔了以後繼續衝殺戰場,殺戮數十人,殺到刀刃都有缺口了,可見李世民殺起來真的是玩命的。這可不是後來的沒有上過戰場的皇帝能夠做到的。

武悼天王冉閔

冉閔,字永曾,冉魏開國皇帝,說起這個冉閔,想必不少朋友還是有所耳聞的,他在後世的爭議還是非常大的。有人稱他為冉閔大帝,認為他挽救漢族於滅亡邊緣,有人認為他所作所為只不過是一己之私,曾經殺害了不少東晉正統漢族政權的將領,算不得英雄。不管歷史對他最後的定論是什麼,當初他頒布的「殺胡令」的確是大快人心,而他的勇猛也是公認的。

根據《晉書》記載,冉閔身高八尺,勇力絕人。根據記載,十六國的時候一尺大概是24.5cm,8尺也就是現在的1.96米。而根據《兩晉南北朝史》的記載,冉閔之百戰百勝,頗似項籍、孫策。也就是說他和項羽、孫策一樣的勇猛。而在《晉書》和《資治通鑑》當中都有說道,冉閔左杖雙刃矛,右執鉤戟,斬首三百餘級。

先不說這個斬首三百的戰績,我們可以看看冉閔的武器,左手拿著雙人矛,右手拿著鉤戟。雙刃矛是一種比一般的矛長大得多兩端都裝上利刃的兵器,而根據現在出土的鉤戟來看,大多數兩米以上可鉤也可刺的兵器。雙手持單把兵器的多,而冉閔是兩隻手各拿著一把雙手武器,而這兩種武器還不是同一種兵器,這在歷史上是真的基本上沒有見到過的。這需要如何的臂力和技巧才能做到應用自如,殺敵三百餘人,勇猛無敵不是一句玩笑話。

亂世梟雄——曹操

曹操,本名吉利,字孟德。想必四大名著之《三國演義》大家都有看過,對於曹操這人大家也應該都不陌生。但是想必大家對曹操的印象就是狡猾、多疑,心機非常深,再加上一句曹賊的罵名。而說起他的武藝的話,或許部分朋友能夠想起來的一點大概是曹操的兩把佩劍倚天劍與青釭劍,而具體的武藝的話,可能只有潼關一戰馬超追殺得割了曹操鬍子、脫了紅袍。

但是實際上根據記載,曹操的武力值是不低的,《三國志》注引《魏書》記載到:兵謀叛,夜燒太祖帳,太祖手劍殺數十人,余皆披靡,乃得出營。在深夜有士兵謀逆的時候,曹操還能夠手持寶劍殺了數十人後脫困。而在孫盛的《異同雜語》當中記載:「太祖嘗私入中常侍張讓室,讓覺之。乃舞手戟於庭,逾垣而出。」曹操年輕的時候曾經潛入亂政十常侍之首張讓的宅邸,但是被張讓發現了,曹操一隻揮舞手戟殺開一條路子,翻牆而逃了,可見曹操年輕的時候飛檐走壁私闖民宅的活兒做的也是不少啊。

此外曹操還精通刀術,曾經製作百辟刀,在和群臣開會的時候也會橫刀於膝。還有在古詩當中出現的橫槊賦詩,槊在古代屬於刺兵,也就是長矛,曹操在面對手持長矛,裝備精良的關西軍的時候,就點出了長矛兵的不足之處,大破帝君,可見曹操對長矛的研究之深刻。總的來說,曹操是一個詩才、武才、軍事才能都突出的君王。

此外還有項羽、李克用、努爾哈赤、完顏阿骨打、楊行密、劉秀、朱棣等等都是歷史上記載的個人戰力超群的帝王,在史書當中都記錄著他們的戰績,可見並非所有的皇帝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形象。特別是對於一些開國皇帝來說,先有個人武力值,才能夠脫穎而出,匯聚一方勢力從而逐鹿天下,連自己都不能打的話,很難讓人服氣啊。

圖:網際網路

文:悠然布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QvILAHQBd8y1i3sJSQm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