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地高考陸續出分,選專業、報志願也成了一門學問。有人按未來規劃、職業前景、個性興趣來選,也有人根據院校類型、地域和錄取分數來分。
每一年,考生們都面臨著學校、專業和城市之間的選擇。學校象徵著門檻,專業會影響職業,城市更是決定招生名額、實習和就業的情況。無論城市、地域、專業、院校這幾個在考生心中如何排序,還是要依據自己的分數和省內名次、大學招生情況而定的,有些專業甚至還要看一眼學費能否承擔得起。
本文單拎出「專業」看一看,有哪些專業含金量較高,未來幾年值得選擇。
早在高考結束那幾天,就有一條#高考十大熱搜專業#話題衝上了微博熱搜,短短一天的閱讀量達1.3億。
數據顯示,2020年十大熱搜專業包括人工智慧、機器人工程、電子商務、物聯網工程、大數據技術、網絡與新媒體、網絡空間安全、軟體工程、學前教育、臨床醫學專業,相關搜索同比上漲164%。
(圖片來源:央視頻)
甚至還有熱心網友發起了投票和討論:高考結束不要報什麼專業……
作為過來人表示,雖然大學裡學的專業並不代表未來從事這個行業,但或多或少會有影響。(小編大學就讀於上海某財經院校,除了平時專業課略有不同,畢業後大部分人都進了銀行、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好一點讀個研究生或海歸回來後進投行、券商,至於四年前選的什麼專業,都不重要……)
不過,對於部分專業性較強的學科來說,院校、專業的選擇也十分重要。至於哪些專業含金量高,不妨看一看歷年的就業數據。
7月10日,由第三方專業機構麥可思公司跟蹤撰寫的《2020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也發布了,報告的研究對象為畢業半年後(2019屆)、三年後(2016屆)和五年後(2014屆)的普通高校大學畢業生。該報告自2009年首度發布以來,至今已是第12次發布。
報告顯示,2019屆本科畢業生月入5440元,本科計算機類、高職鐵道運輸類專業領跑薪酬榜。具體來說,計算機類、電子信息類、自動化類等本科專業畢業生薪資較高,2019屆平均月收入分別為6858元、6145元、5899元;鐵道運輸類、計算機類、水上運輸類等高職專業畢業生薪資較高,2019屆平均月收入分別為5109元、4883元、4763元。
月收入前10專業類
本科、高職「綠牌」專業
(綠牌專業指的是失業量較小,就業率、薪資和就業滿意度綜合較高的專業,為需求增長型專業。行業需求增長是造就綠牌專業的主要因素,連續綠牌說明相關專業就業優勢具有持續性。)
同時,2020年本科就業紅牌專業包括:繪畫、音樂表演、法學、應用心理學、化學。
那麼從具體專業來看:
人文社科類:教育行業是主要方向
(註:「人文」包括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藝術學等本科學科門類。)
從數據來看,教育行業是人文類專業畢業生的主要就業去向,或許與近年來教育行業不斷發展,專業人才需求極速上升有關。
2019屆本科畢業生人數較多的人文專業類中,外國語言文學類以5336元位居月收入榜首,其次是設計學類(5137元)和中國語言文學類(5050元)。工作與專業相關度方面,教育學類專業同樣高居榜首,將近九成畢業生(89%)能夠學以致用。
教育學類畢業生的月收入並不搶眼,大部分地區教師的工資也比不上當地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但收入多少並非決定就業質量的唯一因素。畢竟如果是學校有編制的教師,每年還有寒暑假,相對穩定,是許多考生的首選。
理工類:計算機仍是王者
畢業生人數較多的10個理工專業類中,計算機類專業就業質量綜合較高,月收入(6858元)、就業滿意度(71%)、工作與專業相關度(77%)均位居各項指標榜的前三位。
在就業方面,除了IT行業等計算機類畢業生「理所當然」的就業去向外,隨著在線教學規模不斷擴大,教育行業對計算機人才的需求或將持續增長。此外,電子信息類和自動化類專業月收入也較高,分別為6145元和5899元。數學類則位居就業滿意度之首(76%)。畢業生從事與專業相關工作比例最高的是土木類,為88%。
今年5月,國家統計局公布2019年城鎮非私營單位和城鎮私營單位分行業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數據。數據顯示,2018年和2019年,年平均工資最高的行業是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
2019年,員工平均年薪最高的三個行業分別是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16.14萬元),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13.35萬元),金融業(13.14萬元),其薪酬水平分別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78倍、1.47倍和1.45倍。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制表:中國青年報 張力友)
2015年的時候,就有許多文章討論:計算機還能火多久?沒想到5年後的今天,計算機仍是王者。
今年4月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聯合智聯招聘發布《2020年大學生就業力報告》,報告顯示,從期望就業行業來看,畢業生也更傾向於新經濟行業就業。
具體來看,期望就職於IT/通信/電子/網際網路、文化/傳媒/娛樂/體育、商業服務(諮詢/財會/法律/廣告)、金融業等行業的比例相對較高,分別為25.1%、10.7%、9.2%和8.1%。
這些行業主要為新經濟行業,薪酬待遇優厚,科技含量較高、發展空間較好,與當下新一代求職者擇業需求相契合。
隨著社會的發展,幾乎所有行業都要和計算機緊密相連,也會有更多重複性勞動被自動化系統取代。所以,與其考慮一個行業會火多久,不如看一看未來的行業格局究竟是什麼樣的。
不難發現,伴隨人工智慧、5G通信等高新技術迅速發展,IT、網際網路相關專業人才需求旺盛,相關工作收入與滿意度也普遍較高。大數據、智能製造、新能源等也連續多年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推動製造業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發展工業網際網路,推進智能製造,培育新興產業集群。其中,新業態在抗疫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要繼續出台支持政策,全面推進「網際網路+」,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同時,在擴大有效投資方面,主要是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基建),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拓展5G應用,建設數據中心,增加充電樁、換電站等設施,推廣新能源汽車,激發新消費需求、助力產業升級。
商科:金融業人均薪資最高
報告顯示,金融學類專業在月收入(5638元)和就業滿意度(67%)方面優勢明顯。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專業的整體就業質量較高,月收入(5625元)、就業滿意度(68%)、工作與專業相關度(78%)排名均靠前。金融人員、財務/審計/稅務/統計人員都是商科類專業畢業生從事較多的工作崗位。
在A股的各大行業中,金融行業的人均薪資也是最高的。Wind數據顯示,2019年非銀金融行業以及銀行業的人均年薪分別為42.09萬元和39.93萬元,分別位列申萬28個一級行業中的第一、第二名。
人均年薪水平排在第三至第五名的企業分別是房地產、傳媒和採掘行業,人均年薪分別為22.95萬元、22.31萬元、21.03萬元。近年來被視為高薪行業的信息技術行業,2019年,計算機行業、通信行業、電子行業的人均薪資分別為20.57萬元、16.18萬元、15.31萬元。
雖然A股人均年薪數據存在無法反映全貌,也有騰訊、阿里、華為等行業龍頭公司並未登陸A股,仍具備一定的參考價值。想要實現「年薪百萬」的夢想,銀行、非銀金融、房地產、鋼鐵、電子以及建築材料等行業抱有較大的希望。
最近,很多填報志願的同學在後台諮詢,哪所學校適合我呀,哪個專業前景好呀。別急別急,小編給大家送上福利了!
包學習app最近有志願填報指南免費領的活動!有學長學姐給大家答疑解惑,有專家名師給你進行專業指導,同時邀請你的小夥伴參加還能獲得7天會員和其他福利!
填報志願一舉逆轉的例子也確有不少,希望你也能是其中之一!
新一線城市成為熱門選擇
除了院校和專業外,地域的選擇也非常重要。
以財經類專業為例,京滬江浙等經濟發達地區大城市是首選,清北復交人大、兩財一貿也大多居於此地。交通發達、經濟水平較高,就業機會也多。同樣財經院校專業畢業,如果留在北上廣深,可以去銀行、四大、網際網路公司,或是企業做財會等多種選擇,如果回到三、四線城市,基本只剩下公務員和銀行兩個方向。所以,考生在城市的選擇上,非常重要。
報告顯示,「新一線」城市對大學畢業生的吸引力不斷增強。
從期望就業城市來看,一線、新一線城市及部分省會城市成為畢業生首要選擇。具體來看,期望去北京、廣州、成都、上海、深圳、杭州、南京、西安、重慶、鄭州等城市就業的學生比例最高,這些城市的知名企業數量及就業機會較多,同時人才競爭也相對激烈。
2019屆大學畢業生在長三角地區就業的占比最高(本科:25.8%,高職:22.9%),其次是珠三角地區(本科:21%,高職:20.4%)。從城市分級看,本科畢業生選擇在「新一線」城市就業的比例從2015屆的22%上升到2019屆的26%,而在一線城市就業的比例從2015屆的26%下降至2019屆的20%。
在就業區域方面,泛珠江三角洲、泛長江三角洲、泛渤海灣三大區域經濟體是數字化人才的主要就業地。2019屆從事網際網路開發及應用和計算機與數據處理類職業的本科生中,在這三大區域經濟體就業的比例分別為29.7%、27.5%、19%。在就業城市類型方面,有74%的數字化人才在一線和「新一線」城市就業。
根據招聘平台BOSS直聘發布的《2020二季度人才吸引力報告》顯示,二季度人才吸引力指數最高的行業前三甲依然是網際網路、IT、在線教育,貿易/進出口行業出現「假性升高」的現象。本季度城市人才吸引力位次也出現了洗牌,廣州第一次躍居城市人才吸引力指數榜單首位,武漢人才吸引力回歸前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