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新聞網訊 記者邵俊傑 實習生孫達報道 近年來,環保問題越來越受到國家和百姓的重視。那麼,近年來,衡陽市的環保工作進展如何?全市2019年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如何?1月8日下午,衡陽市生態環境局局長劉曉利就百姓所關心的一些問題進行答記者問。
記者: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越來越高。請問劉局長,我市2019年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如何?
劉曉利:感謝這位記者!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通過各級各部門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市生態環境質量總體穩中向好。2019年,城區環境空氣品質優良率為84.7%,優良天數達到309天;8個縣市區(包括南嶽區)環境空氣品質平均優良率為89.6%。全市27個地表水考核監測斷面水質達標率為97.8%,湘江幹流11個斷面水質年均值達到Ⅱ類標準;13個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全年環境風險可控,未發生大的環境污染事故。
記者: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重要歷史節點,也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收官之年。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成效直接關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色,全市上下高度關注。請問劉局長,2020年,我市在打好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方面有何安排?
劉曉利:感謝這位記者!環境質量改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指標,2020年污染防治攻堅戰任務目標必須完成,我們將著力 「聚焦」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聚焦加強源頭防控。強化主體功能區劃約束,嚴格落實「三線一單」環境准入管理體系,嚴禁「高污染、高能耗」等不符合產業定位的項目建設,優化產業布局和結構,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二是聚焦抓好污染治理。圍繞水、氣、土三個方面,緊扣工業、農業、生活三個重點領域,繼續推進實施一批污染治理項目,完善一批環保基礎設施,全面推進147個鄉鎮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三是聚焦解決突出環境問題。以各級各類生態環保督察為契機,著力解決畜禽養殖、垃圾處置、餐飲油煙、工業園區污染等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重點環境問題,提升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四是聚焦嚴格環境監管執法。整合相關職能部門生態環境執法職責,加大環境監管執法力度,嚴厲打擊超排、偷排等各類環境違法行為,切實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記者:2019年全國人大、省人大開展水污染防治執法檢查時,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明確要求各地全面加快鄉鎮飲用水源保護工作,市人大常委會也提出了明確要求。請問我市將採取哪些措施,認真貫徹全國、省、市人大的監督要求,加強我市鄉鎮飲用水源保護?
劉曉利:感謝這位記者!飲用水源安全與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密切相關,市委、市政府一直以來都作為重大民生工程來抓,全市已經完成了縣級以上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規範化建設,從2018年開始我們就開展了鄉鎮飲用水源保護工作,主要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劃」。就是按照國家有關技術規範,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目前我市已劃定了93個鄉鎮和「千噸萬人」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到2020年底,將全面完成服務人口千人以上的鄉鎮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二是「立」。就是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設置界標、交通警示牌、宣傳牌等標誌標牌和安裝視頻監控。三是「治」。就是開展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環境問題整治。到2021年底,全面完成服務人口千人以上鄉鎮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環境問題整治和規範化建設。
記者:現在,很多老百姓很關心我市的環境質量,請問我市的環境質量數據是怎麼來的?老百姓可以通過哪些途徑查詢環境質量信息?
劉曉利:感謝這位記者!為了科學真實地反映我市的環境質量狀況,近年來,我市逐步完善了全市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全市共設立15個環境空氣品質考核監測點位、27個地表水環境質量考核監測斷面。環境空氣品質數據全部來自15個空氣自動監測站,數據都是實時傳輸上報;地表水環境質量數據來自於27個斷面手工監測數據和16個水質自動監測站。水、氣自動監測站儀器設備、運維均由國、省生態環境部門委託第三方公司負責,所有站點均全方位安裝視頻監控系統,省、市環境監測中心定期巡檢;手工監測採取采、測分離,由國、省生態環境部門委託第三方加密採樣,隨機指定市州監測中心監測。通過以上措施,防止地方干擾環境質量監測數據,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廣大市民,我們的環境質量數據是絕對真實、可靠的。
大家想了解環境質量信息,可以通過衡陽市生態環境局門戶網站和「衡陽環保」微信公眾號查詢每月全市環境質量信息,也可以通過衡陽市生態環境局門戶網站查詢環境空氣品質實時監測信息。
記者:近年來,通信事業迅猛發展,通信基站隨處可見,一些市民擔心電磁輻射會危害身體健康。請問我市是如何加強通信基站管理,確保電磁環境安全的?
劉曉利:感謝這位記者!近年來,老百姓對通信基站電磁輻射安全關注度確實是越來越高,處理這方面的投訴也越來越多。我市在加強通信基站管理、確保電磁環境安全方面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主要是落實三個方面的措施:一是合理布點。通信基站都是由工信部門按照通訊要求,統一規劃、布點建設的。二是科學建設。通信基站在建設時都要進行輻射影響評價,對設計方案、設備選型、安裝高度、方向等進行優化,使其輻射影響完全達到國家標準。三是嚴格監督。通訊基站投運前都要進行電磁輻射環境監測,合格後才能投入使用,運行過程中也隨時接受監管部門的監督檢查。
藉此機會,我也給廣大市民普及一下輻射知識,我國《電磁環境控制限值》標準非常嚴格,比歐美嚴格10倍以上。加上近年來通信設備技術越來越先進,通信基站的電磁輻射對環境影響已經非常小了,國家已於2017年9月起,將通信基站建設項目的環評類型由行政審批改為自行登記備案,所以市民無需擔心通訊基站電磁輻射危害人體健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