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習慣的養成|簡單生活,從「少製造一點垃圾」開始

2019-07-30   澎湃新聞評論

評論君說

上海7月起正式實施垃圾分類。城市新時尚,你我新日常。澎湃評論部推出「論習慣的養成」,每天一篇,評論員、志願者、大學生、小學生,小區業主,記錄親身經歷,分享小訣竅,吐槽小煩惱,傾聽真民聲,尋求好建議,讓垃圾分類從陌生變成習慣。

作者 |陳默

一個城市人,一年要「製造」多少垃圾?

據生態環境部數據,2017年,北京、上海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分別為901.8萬噸、899.5萬噸,人均垃圾產生量分別達415公斤和372公斤。也就是說,每人每天產生垃圾超過1公斤,這大抵與我們的日常感受相符。

專家分析,城市生活垃圾,與人口規模、消費水平有關,也與飲食結構有關。但不管怎麼說,每天「製造」這麼多垃圾,對環境來說是不可持續的,而垃圾分類,正是一個反思現代人生活方式的契機。

我最喜歡的作家梭羅,為了試驗,或者說實踐「簡單生活」,曾一個人在瓦爾登湖邊居住了兩年多。讀《瓦爾登湖》,印象最深的是,他自己造房子,打造簡單的家具,開荒種地,過原始、簡樸的生活。其餘的時間,用來觀察自然,思考人生,讀書寫作。

梭羅有句名言:「我最突出的長處就是所求不多」。在《經濟篇》里,他詳細列舉一年的收入和支出,發現一年中只需勞動約六星期便可滿足生計所需的一切開銷,要實現這一點,就是儘可能將生活的開銷壓制到最低。

距離梭羅的時代,已經過去150多年了,消費主義、商品拜物教更加甚囂塵上,要讓現代人像梭羅那樣生活,顯然不可能。但至少我們可以反思,哪些消費是必需的,哪些消費是可以削減的?哪些是為了炫耀,哪些是為滿足虛榮心而消費?

這麼問的意思,絕不是不要消費,而是不要過度消費,更不要浪費——浪費的實質,就是無謂消耗更多資源和能源,人為製造更多垃圾。

其實在我們生活中,很多垃圾都是過度消費的副產品,是本可以減少的。垃圾分類,最終要達到的目的,除了分類處理、變廢為寶,還要促使人們改變大手大腳、不加節制的生活與消費方式,實現生活垃圾減量化。

舉例來說,不論叫外賣還是在家做飯,莫再「吃一半、倒一半」;過度包裝的「天價月餅」「豪華禮盒」,應該被逐漸擯棄;能喝白開水、桶裝水,就少喝瓶裝水……總而言之,不管是否已經進入「物質極大豐富」的發展階段,我們的消費行為、生活方式應該儘可能符合環保理念,做到綠色、可持續。

人是消費的動物,但不該成為消費的奴隸。簡單生活,不妨從「少製造一點垃圾」開始。

※ 編輯|甘瓊芳

澎湃評論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