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超這樣的「佛系」爸爸,在教育孩子上到底有沒有出路?

2019-07-25   神奇麻麻在哪裡

前幾天去看了鄧超的《銀河補習班》,這部電影雖然被指邏輯混亂(一邊批判應試教育,一邊又靠著應試教育成功),豆瓣評分才6.2,可是依舊有非常打動我的地方,至少它提出了一個當今社會非常犀利的問題,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快樂教育和應試教育究竟有沒有優劣?哪種對孩子更好?


因為我和土根的兩地生活,讓我看到國內和歐洲教育的巨大差異,雖然對土根的教育我一直蠻佛系的,但是每次回國看到周圍媽媽的「雞娃」狀態,還是忍不住會去思考,在義大利接受教育的土根,將來如果回國還能適應這種高壓的環境嗎?

一直在找答案,正好這幾天遇到一本書,是世界經濟學家齊利博蒂寫的《愛、金錢和孩子:育兒經濟學》,研究的正是這兩種教育方式,看完真的豁然開朗。特別想來和媽媽聊聊這個話題。



齊利博蒂和他的《愛、金錢和孩子:育兒經濟學》

1

「只要你的腦子一直想,就可以干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事」

鄧超的金句們,我覺得很有可取之處

(以下有劇透哦)

《銀河補習班》里,鄧超飾演的馬皓文是位優秀的橋樑工程師,但是因為他設計的橋塌了,背了單位的黑鍋,入了獄,缺席了兒子馬飛從小學到中學最寶貴的七年。




由於家庭原因,馬飛學習成績全班倒數第一,自我放棄,還被教導處閻主任喝令開除,出獄了的馬皓文與閻主任打了一個賭:假如馬飛能在學期末考入年級前十,他才能繼續上學。

在所有人的質疑和輕蔑聲中,馬皓文開始了陪伴兒子的慢慢長路,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不是人們所認為的「天生就笨」、「缺根弦兒」,而只是沒有找到目標和方法。




他問馬飛,以後想做什麼?馬飛回答,媽媽告訴他要考清華北大,否則就要賣煎餅。馬皓文對兒子說:「清華北大只是過程,不是目的。人生就像射箭,夢想就像箭靶子,如果連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話,你每天拉弓有什麼意義。」



在學習的過程中,馬飛不知道從何學起。馬皓文又說,學習重要的是思想和方法,而不是知識,爸爸在乎的是,你的腦子是在睡覺,還是一直在轉。

只要你的腦子一直想,就可以干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事!


這個理念在關鍵時刻救了馬飛的命。當馬飛被困在洪水中時,他聽見爸爸在緊急時刻對他大喊,「兒子,你看看身邊有什麼,我相信你自己能救自己!」


教科書上是不會教你這些自救知識的,而馬飛卻在此刻急中生智,從周圍找了一塊門板和手電筒,拯救了自己。電影的旁白說:這是一個初中孩子能想出來的辦法,但前提條件是,他要有獨立思考的習慣和面對生活的勇氣。



馬飛在和爸爸相處的過程中,找到了人生的目標,學會了不停思考,逐漸向自己的夢想靠攏——當一個航天員。



雖然最後電影的結局有些轉折,當馬飛要在父親的清白和自己的職業關口做一個選擇時,他選擇了讓父親受委屈。導演的用意也許是想刻畫一個真實的矛盾的人,或者想說明沒有一種教育是完美的,但我覺得這並不妨礙馬皓文的這些「超前」教育理念,有很強的借鑑意義——

關於人生的價值(找到自己的夢想並不斷追求),和教育的意義(學會不停思考),他都總結到位了。


2

但是「應試教育」真的有問題嗎?

其實這是經濟和社會環境決定的,與「快樂教育」並無優劣

電影里有一個和馬皓文對峙的人物,也是應試教育的代表,就是學校的教導主任閆主任,他的設定是農村苦孩子出身,依靠考試進了城,有了不錯的工作,所以他篤信考試能改變個人命運。




這個設定其實是相當現實的,在我們國內,甚至是在美國,優質的教育資源往往集中在少數名校,孩子必須通過競爭激烈的選拔考試才能進入好學校,進而才有更多選擇的機會。尤其是對於農村的孩子,高考真的是改變他們命運的重要途徑。


而在我所處的歐洲,包括義大利,荷蘭以及很多北歐國家,父母老師們都提倡快樂教育。這是由什麼決定的?

耶魯經濟學家齊利博蒂寫的《愛、金錢和孩子:育兒經濟學》中,就對這兩種教育方式背後的原因做了深入研究,發現了一個非常精闢的結論:



收入不平等程度越高、教育回報率越高的國家(如中國、美國等國)越傾向於採取權威型育兒方式;

收入不平等程度較低、教育回報率越低的國家(如瑞典、挪威等國)更偏向於放任型育兒方式。

這也解釋了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為什麼土根爸的理念是不要給孩子太多壓力(而我卻容易懷疑,沒有壓力的環境怎麼培養出有競爭力的孩子)。因為義大利公立學校占了多數,教學水平整齊,人們受教育的機會均等,不同職業之間收入差距小,職業的歧視也沒那麼大,因此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更多以興趣為主。

研究發現,有90%的中國父母認為努力是對孩子最重要的品質,只有23%的父母認為想像力和獨立性是孩子最重要的品質;而在北歐瑞典,有60%的父母更加看重孩子的想像力和獨立性,僅有10%的父母認為努力更重要。



對於經濟學家來說,哪一種教育方式更好呢?

齊利博蒂說,育兒模式沒有好壞之分,每種方式都有利弊,區別在於方案的施加力度。我們可以嘗試多種不同的方式,可以嚴格,但不要太嚴酷、不要大吼大叫。即使是在中國,也不是只有考試成功才重要,還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培養也很重要。因為我們的初衷都是盡其所能讓孩子生活得更好。



最後說:

看完電影和這本經濟學家的書,我似乎又釋然了一些,土根所面對的這兩個截然不同的社會及教育方式,並沒有所謂的標準,也不對立。反而我們應該思考的,是這個度的把握,怎麼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中,儘可能多地保護孩子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在快樂教育的理念下,又能讓孩子不懼怕競爭。

也許經濟學家自己的經歷就是很好的證明,他小時候就是在義大利長大,讀的是一所普通的公立學校,但這並不妨礙他最後進入了耶魯,他說,他遇到了一個特別會啟發人激勵人的老師,幫助弱一些的,鼓勵那些做得好的。

就像鄧超飾演的爸爸,在所有人都嘲笑馬飛笨的時候,他堅信馬飛有自己的特質和閃光;


鄧超自己的微博分享


當馬飛失去信心的時候,他用自己面對生活絕境的勇氣告訴他:「爸爸,和你一樣,永遠,不認輸!」;



當老師說期末考試是馬飛人生中最重要的時刻,他卻說:不,沒有什麼最重要的時刻。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刻,應是均勻地散布在他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

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即便高考失利了,在人生的考場上還會輸嗎?用人生更長的維度和更廣的視野來看孩子的教育,我們就不會那麼焦慮了。

和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