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億人關注航班滑回,為輿論場所有的聲音點贊!

2019-12-10     中央政法委長安劍

什麼樣的理由,可以停住一架即將起飛的飛機?

8日,一架準備從杭州飛往三亞的航班,已經滑向跑道,機上一對老夫婦因收到親屬過世的信息要求下飛機,隨後航班緊急滑回。為此,該航班延誤50分鐘起飛,延誤15分鐘抵達。


視頻加載中...


但後續的結果,恐怕讓做出滑回決定的機長都沒能預料,這件事引發了超過4億人關注,網友們吵翻了天。

有觀點認為,乘客親屬已經去世,即刻下機也無法挽回,航班滑回違背規則也損害了全體乘客的利益,並由此質疑機組決定的妥當性。

有自媒體甚至發文稱,「沒有拒絕的權利,我只能被迫善良」。

9日,海南航空的回應補充了更多細節:當時兩位旅客因突髮狀況情緒激動。根據規定,旅客存在情緒失控風險不宜繼續運輸,機組出於安全及人性關懷決定滑回。

乘客收到噩耗航班該不該滑回,引發爭論的實質是:隨著社會不斷發展,法治思維正滴灌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而表現出對契約精神的珍視與焦灼。

我們應該為「叫板」的聲音點贊!

網友對老夫婦的質疑,不是什麼詰難,而是對規則的捍衛。飛機已進入滑行階段,老夫婦還能接到信息,有可能是破壞了「乘坐飛機不關機」的規則。因為個人家庭原因,導致整個航班延誤,破壞了「飛機開始滑行後不得下機」的規則。

而大家對「破壞規則」的爭論,出發點其實是想說,尊重規則應該是每個旅客的本能。正是因為對一件件小事的「睚眥必較」,依法依規辦事,才能成為每一個人的習慣。

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為專業善良的機組人員和乘客點贊!

一方面,安全地抵達目的地,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減損的核心權益。機組和機長基於安全考慮,決定排除風險,讓這對情緒激動的乘客下飛機,是對於全體乘客的最大關懷。

另一方面,機組的善意與乘客的寬容彌足珍貴。顯然,機長在如此決定時,對於利弊是有權衡的。既尊重了死者為大的人之常情,也沒有給其他乘客帶來重大損失。從結果來看,最終飛機只晚點15分鐘。而其他乘客,有的也許一開始有不同聲音,但在了解情況後也沒有追究。

這起事件的真正焦點,其實就是一個問題:飛機滑回,是良知還是自私?人們不僅擔心,因為個人的家庭原因,就對其他人進行道德綁架,更擔心「如果人人都像她們那也,以後航班還能正常起飛嗎?」

但長安君想說,恪守規則與人性良知並非二元對立。尊重契約精神沒有錯,但沒有人會喜歡精緻的冷血者。沒有價值觀的契約精神是沒有靈魂的。

「法理不外乎人情」。真正值得嚮往的社會,不會要求不顧一切的高尚,但會承諾恰到好處的善良。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個倡導」里說的很清楚,24個字,缺一不可——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莫衷一是,行無依歸,那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就無法前進。

人生需要信仰驅動,社會需要共識引領,發展需要價值導航。希望每一次觀點的交鋒,不論是對規則的恪守,還是對善良的堅持,我們都倍加珍視。

因為道德是最偉大的人類契約。他們比一切豪言壯語都更鮮明地表明,規則與人性的兩翼帶我們飛向的,是更溫暖也更有希望的未來。

正如評論區中這條留言所體現出來的溫度:

「如果我是乘客,我願意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QWdP8W4BMH2_cNUgXLo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