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破前世情愛的故事
佛陀住在舍衛城的祇園精舍時,一位比丘出外托缽乞食,遇見了他出家前的妻子。前妻一直思念已出家的丈夫,很自然的,當她碰到前夫比丘後,便想令其還俗,繼續以前的夫妻生活。
於是,前妻施展少婦的嫵媚,以各種柔美的姿態,挑逗、誘惑前夫。這位比丘有點招架不住,幾度躊躇,終於悶悶不樂的回到祇園精舍。
精舍其他比丘,見他失魂落魄的樣子,便關懷的上前詢問,這位比丘如實作答。比丘們覺得,應該帶他去見佛陀,因為依他們的能力,不一定能解決這位比丘的煩惱。
於是,比丘們陪他一起見佛陀。來到佛前,眾比丘先頂禮世尊,然後告知實情,安靜的站在一邊。佛陀詢問:「比丘!你陷入苦惱是事實嗎?」這位比丘回答:「世尊!是事實!」佛陀問:「你為誰而煩惱?」比丘回答:「世尊!我的前妻非常美麗,今天托缽遇見了她。一時之間,我難以割捨對她的思戀。」佛陀微笑,然後告訴他:「比丘!前世你也差點為她而死!」於是為說過去之事。
昔日,于波羅奈都城,有梵與王治國。那時,釋迦菩薩是國王的祭司。一天,有位漁夫去河口捕魚。他撒下一張魚網,然後坐在一邊靜等魚兒落網。
當時,有一條大雄魚為愛欲所牽,接近自己的妻子,與雌魚一同遊戲。這條雌魚在丈夫的前面游泳,突然,她聞到魚網的臭味。說時遲、那時快,這雌魚迅速偏向,火速向旁邊遊動,早已將後面趕來的丈夫忘得乾乾淨淨!
可憐的雄魚丈夫,內心充滿著愛情,他的腦子裡,除了愛妻還是愛妻。稀里糊塗的,為了追近妻子,他直奔魚網遊來。未等他有所反應,魚網已將他牢牢纏住!
岸上的漁夫,見魚網抖動得厲害,知道有大魚入網。他高興之極,趕快收網捉魚。然後,將這大雄魚丟在岸邊,自己去撿點木材,準備就地燒上一頓鮮美的魚肉吃。當漁夫生起大火,正細心削制,烤魚肉串所用的木籤,那條雄魚在一邊無比悲傷,他哀嘆不已,心想:「火炙之苦,貫串之痛,我都無所謂的,唯有失去妻子,才是我內心真正的痛!」
接著,他以魚類語言,說偈一首:「寒暑處網中,我皆不苦惱,戀夫赴他所,妻思我苦惱。
這時,菩薩祭司恰好由隨從陪伴,來到這個河口洗澡。由於菩薩善知一切聲音,了解許多動物的語言,所以他聽到了雄魚的悲哀之聲。
釋迦菩薩心想:「這條大雄魚,為情所困,為愛所傷,心情沉痛之極。如果它以這樣的心態死去,將會投生到地獄裡去!今天,我必須救助於它。」
於是,菩薩走近漁夫,親切地對他說:「漁夫啊,你每天都可以捕到魚,今天能不能將這條魚,供養給我呢?」漁夫認識這位著名的祭司,連忙起身頂禮:「祭主!您何出此言?如果您想要這條魚,儘管拿去就是!菩薩微笑感謝,然後用雙手,輕輕地捉住雄魚。來到河水邊,對大雄魚說:「你今天如果不是遇見了我,必將遭遇死亡!今後,你不要再為情愛所累!」菩薩這樣教誡後,將雄魚放進河中,回都城而去。
說戒品
古人說:『無心故眼不能見色,無眼故心亦不能見色:當(眼)門與所緣(之境)相接的時候,由於以眼凈色為依止(而起)的心才能見色』。這種說法好像真的為見的原因論,正如有人(說射箭)說『我以弓射』一樣。是故以眼識見色已便是這裡的正確意義。
『不取於相』,便是對於男女相,凈相(可悅相)等而能生起煩惱的一切事相不取者,而止於他真實所見的。
『不取細相』,便是對於能使煩惱顯現而得通名為細相的手、足、微笑、大笑、語、視等種種相不生取著,他僅見其所見的真實部分,猶如住在支提山的大帝須長老一樣。
據說:長老從支提山來阿努羅陀補羅乞食,有一位良家婦女和她的丈夫爭吵了以後,裝飾得像天女一樣美麗,早晨從阿努羅陀補羅城內出來向她的娘家走去,在中途碰見了長老,生顛倒心,向他大笑。當時長老想:『這是什麼』?於是向她一看(看見了她的笑口的牙齒),便對她的牙骨部分作不凈想,證得阿羅漢果。
於是他說:
看見了她的齒骨,
隨念於以前所修的不凈之想,
長老就站在那裡,
證得了阿羅漢果。
這時,她的丈夫亦從同一路上追尋而來,看見了長老問道:『尊者,你看見什麼婦女嗎』?長老說:
我不知道是男是女,
向這路上走去,
但見一堆骨聚,
行於這平平的大路。
『因為他的眼根若不防護』,是說因為不以念之窗防護眼根及關閉眼門的人,便為貪等法所侵入所系縛。『彼防護而行道』,是說以念窗關閉他的眼根而行道。若能如是行道者,即名『保護眼根,作眼根律儀』。
僅在眼根中,實無任何律儀或不律儀可說,在眼凈色所依亦無有念或妄念生起。當所緣之色現於眼前之時,經過有分(識)二次生滅之後,便起了唯作意界的轉向作用,經過一生滅之後,便有眼識的見的作用,自此有異熟意界的領受作用,其次有異熟無因意識界的推度作用,其次有唯作無因意識界的確定作用,經過一生滅之後,便起速行的作用了。
這裡在有分,轉向(乃至確定)等的任何作用階段都沒有律儀或不律儀可說。但在速行的剎那,如果生起惡戒,或忘念、無智、無忍、懈怠,便為不律儀,如是發生而說他為眼根不律儀。
何以故?因為那時眼門沒有守護了,則有分與轉向等的路線亦無守護。譬如城市的四門若無守護,雖然城內的家門、倉庫、內室等善加守護,但城中的一切財貨實無保障,因諸盜賊可從城門而入市內恣其所欲而作故。
同樣的,如果在速行的階段起了惡戒等,則那時成為不律儀,眼門便無守護,於是有分及轉向等的路線亦無守護了。若在速行時生起戒等,則眼門有了守護,於是有分及轉向等的路線也有了守護。
譬如城門若能善加守護,雖然城裡的家門沒有守護,但市內的一切財貨亦善能保障,因為城門緊閉沒有盜賊可以進去了。同樣的,若在速行的階段生起戒等,則眼門有所守護,於是有分及轉向等的路線也有守護了。故在速行的剎那而生起律儀,名為眼根律儀。
『耳聞聲已』等其義亦爾。
如是當知業已略說以迴避取著色等煩惱隨縛相為特相的根律儀戒。
如法修行,人天恭敬
一日,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對比丘們開示:『有一次,天帝釋提桓因欲前往遊戲園,令駕車人摩得梨準備一部用千匹馬拉的大車。摩得梨接到命令,很快地備好馬車來到宮外,並向天帝稟報:「莊嚴的千馬大車已準備好,可以出發了。」
這時,天帝釋提桓因不急不徐地走出毗禪延堂,向南恭敬地合掌。看到天帝如此地恭敬,讓駕車人摩得梨大吃一驚,害怕得連手中的鞭子及駕車的韁繩都掉了下來。帝釋問道:「發生了什麼事,你怎會如此驚懼?」
摩得梨回答:「天帝,我因為見到您合掌向南禮敬,心中感到驚恐萬分,才會嚇得連鞭子和韁繩都拿不住。」他接著說:「世間上一切有情眾生都尊敬您,世間一切土地莫不屬於您,甚至四天王天及三十三天的所有天人也都禮敬您,您的威德如此廣大,還有什麼人的德行勝過您,讓您如此恭敬地行禮?」
釋提桓因回答:「如你所說,世間一切眾生尊敬我,是因為我的德行,而所有天人亦恭敬法。今天我如此禮敬,正是具足戒法。」帝釋進一步解釋:「出家修行者,常行精進不放逸,長夜入於禪定寂靜,持無上清凈戒,舍離貪嗔痴三毒,而能解脫生死、出離三界,因為如此,我今至誠禮敬。所有大阿羅漢已遠離一切欲愛、色愛,破除無明,息滅煩惱;在家居士能廣修十善乃至一切善法,不造惡業,如此所有依正法修行者,今我皆恭敬普禮。」
聽完帝釋的解說,摩得梨說:「您的言行皆依於正法,是最殊勝的,我願跟隨您一起禮敬所有奉行正法者。」天帝釋提桓因再度合掌禮敬,然後搭上千馬嚴車離開。』
佛陀告訴所有比丘:『天帝釋提桓因位於人天第一,得大自在,尚且能夠如此恭敬於法,何況比丘剃除鬚髮,舍離世間一切,辭親出家,修行學道,怎能不精勤修行,恭敬於法呢?』聽到佛陀的開示及勸勉,所有比丘皆發起無上道心,歡喜奉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QW_nT3MBiuFnsJQV24N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