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有兩個結尾!曾國祥談《少年的你》

2019-11-04     綜藝報

《少年的你》由《七月與安生》原班團隊打造,導演曾國祥擅長情感刻畫,從《七月與安生》起就嘗試將自己對於現實的觀照、對當下年輕人生活情感的理解,融入青春片的類型中。

文/杜邁南

突然定檔的《少年的你》意外成為票房黑馬,10月25日上映後7小時票房成功破億元,截至11月4日票房已突破11.7億元,豆瓣評分高達8.4,並於11月8日在北美和英國同步上映。

《少年的你》由《七月與安生》原班團隊打造,導演曾國祥擅長情感刻畫,從《七月與安生》起就嘗試將自己對於現實的觀照、對當下年輕人生活情感的理解,融入青春片的類型中。

比《七月與安生》格局更大

《少年的你》根據玖月晞小說改編,講述被一場校園意外改變命運的兩個少年如何彼此守護,相伴成長的故事。《七月與安生》的原班編劇團隊林詠琛、李媛、許伊萌再度操刀劇本,攝影指導余靜萍、造型指導吳里璐、聲音指導黃錚等悉數回歸。

在曾國祥看來,《少年的你》跟《七月與安生》是完全不同風格的電影,「它的故事、格局,以及想表達的主題都不一樣。」曾國祥認為,二者唯一的延續在於對人物、對情感細膩的處理。這是他一貫希望保持的元素。但「《少年的你》描述的人物比《七月與安生》更多,格局也更大,其反映的社會群像能表現當前社會某些人的經歷」。

曾國祥介紹,該片從立項到上映耗時三年多,中間歷經坎坷,最難的部分在於劇本創作,「《七月與安生》描寫兩個女生的感情,很私人化。但這次的劇本不能有一點不真實,要真誠,要不偏不倚。所以在劇本討論階段,我們在台詞、在劇情設置上都花費了很多時間。」

最終選擇將山城重慶作為拍攝地,曾國祥表示,「重慶的高溫和多雨給我留下蠻深的印象,它的氣味、聲音都很適合,它會讓你覺得有點煩躁,挺接近少年的感覺。」

曾拍攝一明一暗兩個結尾

曾經的演員經歷讓當導演的曾國祥更善於發掘和調教演員,《七月與安生》曾將周冬雨與馬思純送上最佳女演員的寶座,《少年的你》又讓周冬雨與易烊千璽的全新組合煥發光彩。在選角階段,曾國祥就認定陳念這個角色非周冬雨莫屬,但也擔心她很難超越之前飾演的安生。「我找冬雨去演,是覺得她的那股勁兒有點像陳念,你別看她平常好像很可愛、很活潑,其實她是一個非常倔強的女孩,也很堅強。」二度合作的兩人配合默契,最終也成功向觀眾展示了一個完全不同的周冬雨。獻出電影首秀的易烊千璽也得到肯定,曾國祥評價他是一個很獨特的男孩,非常有同理心,「比如他躺在床上跟陳念說過去的那場戲,我們完全沒有跟他說要哭或何時哭,但拍攝現場他自然而然就流出了眼淚,完全出自真情實感。」

片中陳念與小北純凈又真摯的感情觸動了不少人,微博上也掀起「教小北說情話」的熱門話題。但在曾國祥看來,他們之間的關係不止於愛情,更高於愛情,「他們互相守護對方,到最後甚至融為一體。」

影片結尾,鏡頭轉到四年之後的2015年,陳念成為了一名英語老師,她和學生走在馬路上,小北跟在後面,鏡頭慢慢搖至路邊監控探頭的畫面。「要不要將這段放在電影中,團隊考慮了很久,」曾國祥透露電影其實拍了兩個結尾,「最開始並沒有打算放進去,但是一些朋友的觀影反饋,覺得結尾有些沉重。我們最終決定選擇光明結尾,讓觀眾帶著希望和溫暖離開影院。」

監製許月珍也表示,雖然有人認為光明的結尾「不可能,太假」,但導演還是堅持了下來,「把我們相信的結尾拍出來,不單是給大家溫暖,我跟導演有點不服輸,覺得世界應該是這樣的,這是我們的態度。」

對話曾國祥:接地氣成就現實校園青春片

《綜藝報》:《少年的你》是青春片與現實主義題材結合,如何把握融合的尺度才能讓觀眾感覺既不生硬,又不會陷入懸浮於現實的偽命題?

曾國祥:一開始創作劇本,構思整部電影風格,我就特別希望能現實反映現在高中生、年輕人的生活。因此無論拍攝風格,還是敘述風格,都儘量接地氣。故事背景設置在高考前夕,其實我出生在香港,沒有經歷過內地的高考,為了真實還原高考做了很多調研和資料收集工作,看了很多關於高考的紀錄片和書籍,去了解內地高中生的經歷。去年6月高考時,我們跟攝影師、監製去考場外抓拍,對我有很大幫助。

《綜藝報》:《少年的你》聚焦校園欺凌題材,你想藉助這部作品傳達怎樣的價值觀?

曾國祥:我希望電影能給曾經在青春里受過傷的人一點希望:其實世界沒有那麼黑暗,你總會遇到一個人,或是一些會幫你的朋友。而且你並不孤單,其實很多人有跟你一樣的遭遇,但後來會逐漸變好。

《綜藝報》:青春片近年來扎堆出現,其中不乏各種狗血的套路,你覺得拍攝青春片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曾國祥:我覺得還是要接地氣,要真實反映現在少年成長過程,除了對學業、對朦朧愛情的追求,其實少年的人生還會經歷很多,如實拍出他們成長的痛與熱情,是我想要達到的目標。

《少年的你》:國產青春片「破局」

文/張 琦

「這是我今年看到的最棒的電影,無論是藝術、技術,還是社會責任感的良知方面,都無可比擬之好。」演員張譯在首映當天看完《少年的你》後,發出感嘆。

彼時,《少年的你》首日票房已經破億元,豆瓣評分高達8.7,社交媒體上關於影片的話題熱度直線升溫。那一刻,我們知道又一部國產片爆款誕生了。

從退賽柏林電影節再到臨時撤出暑期檔,很多人對《少年的你》產生了巨大的好奇與期待。首先,這是《七月與安生》原班團隊——導演曾國祥、監製許月珍和主演周冬雨的再次合作,而男主角則請來了超人氣新星易烊千璽,這也是19歲的他首次擔綱的大銀幕處女作。其次,《少年的你》聚焦近幾年備受關注的校園霸凌議題,以冷峻現實主義風格統領,兩位年輕主演的形象更是大異以往。

即便先天話題性如此充分,但促成《少年的你》票房口碑爆發的原因絕非單單依靠明星流量與題材噱頭。相反,《少年的你》是對華而不實與浮躁之氣的反向逆行,因為它真正回歸到了以電影自身魅力制勝,正如開篇張譯所說,它是將「藝術」「技術」和「社會良知」高度融合的一次示範。

藝術和技術層面,《少年的你》所帶來的最大觀影感受在於沉浸感的出色營造。作為一部主流院線電影,導演大膽地以藝術片中才會大量使用的面部特寫鏡頭作為影片後段的主要調度方式,配合著手持攝影所帶來的張力與演員們精準細膩的表演,銀幕上演員們微小的情緒流轉、眼神變化、淚水涌動等都時刻牽動著觀看者。

比如臨近片尾,男女主角隔著監獄玻璃窗對視凝望,整個段落不著一詞,但悲、喜、哀、幸等種種情緒盡在其中,詮釋了獨屬於影像的感染力。所謂電影是造夢的藝術,將觀眾代入所編織的視聽情境是電影人的使命。主打清晰度的4K,主打更大畫幅的IMAX、主打立體感的3D,乃至當下的高幀率,都是追求觀影沉浸感的技術體現。但除了升級硬體技術之外,也不要忘了「共情」這一最原始又最有效的方式,在這方面,《少年的你》於現實議題和人物情感上達到的共情效應,很接近《我不是藥神》。

社會責任感方面,校園霸凌話題在之前的國產電影中有所觸及,比如去年的《悲傷逆流成河》,但若論嚴肅性與反思性,《少年的你》可謂第一部。影片沒有停留在對校園暴力事件的戲劇性演繹上,而是以點帶面地揭示校園霸凌背後的一系列「病根」,這其中包括了家庭的、學校的、社會機制的。片中,周冬雨飾演的被欺凌者陳念並非第一個受害者,她甚至是另一起霸凌事件的目擊者,然而為了順利完成高考,最開始她選擇了沉默。這樣做的原因,與她急欲擺脫單親家庭陰影有關,考出去是她唯一可以改變人生的機會,因此容不得半點偏差。原生家庭、高考,既是本片的背景,也是重要的「角色」。

延續《七月與安生》的雙生映照設定,易烊千璽飾演的小北其實就是陳念的另一個影子,兩人生活的環境截然不同,可人生際遇與情感狀態卻是契合的。小北的一句「你太乾淨了,你不懂」,讓我們不得不把視線投向那些混跡於街頭一角的輟學少年,那裡沒有校園霸凌,充斥的是另外一種「弱肉強食」。

這是一部青春片,但又突破了青春片的固有格局,《少年的你》與《狗十三》《嘉年華》等一起,構成了近年國產青春片的新氣象。青春片,再也不是單調的煽情懷舊與中年感懷,它還具有無限的挖掘可能。

購買請見微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QVTVOG4BMH2_cNUgcR4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