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這幾天朋友圈裡一片祥和、喜氣,大家都對新的一年充滿了希望,信心滿滿~
可我一大學同學的開年卻格外不同:
「2021年是以娃的發燒開始的,斷斷續續39℃+第二天,啥也不想吃,唯一想吃、愛吃的雞蛋羹又不能吃,可憐的崽……」
我趕緊留言詢問:怎麼不能吃蛋羹呀?
同學:不是發燒不能吃雞蛋麼……
這又是哪門子說法?
一問C爸才了解,原來坊間一直有「吃雞蛋會加重發熱」的說法,平時查房,經常會被爸爸媽媽們詢問,雞蛋可以吃嗎?魚蝦可以吃嗎?牛肉可以吃嗎?
話說,發燒這件在幼兒時期堪稱「家常便飯」的事,謠言還真不少,2021開年第一篇乾貨就交給C爸了!
粉碎謠言,了解真相!只有娃健康成長,談育兒才有意義。一起來看看~
謠言一
發燒不能吃雞蛋,會加重發熱
之所以發燒界有這個謠言,是因為它真的被「科普」過。
前幾年,一些書籍、報刊雜誌和網站上 明確發文稱「發燒不能吃雞蛋」。
給出的理由是:
雞蛋中蛋白質含量較高,發燒時食用,易增加身體的基礎代謝率,不但不能使體溫降低,反而會增加身體熱量,不利於病情的恢復!
其實這個說法的來源參考的是 食物熱效應原理。
食物熱效應是指 進食不同食物會引起 不同程度能量消耗的額外增加。
比如,進食碳水化合物可使能量消耗增加5%~6%,進食脂肪增加4%~5%,而進食蛋白質會增加30%~40%。
乍一看,消化蛋白質好像比消化碳水化合物高6-8倍,於是就有了不能吃高蛋白等「發物」的說法,比如,雞蛋、魚蝦等等。
但事實上,真實的數據對體溫的影響微乎其微。
一個雞蛋中蛋白質能產多少額外熱量呢?
如果我們吃一個水煮的雞蛋,重量大約65克,蛋白質含量為12.8%,可食部分88%,一個雞蛋含蛋白質約為65×88%×12.8%克=7.3克,在體內轉化為7.3×4千卡=29.2千卡的熱量,消化吸收時需要額外增加熱量29.2×40%千卡=12千卡。
這種額外增加的熱量對成年人的體溫影響是微乎其微的,對幼兒影響也非常小。
所以,這是一個實打實的謠言。
真相是只要孩子之前吃過雞蛋,確定對雞蛋不過敏,那麼無論發不發燒都可以吃的。
而且,必要的蛋白質,對身體的恢復也有幫助,有了足夠的能量才能更好地對抗病毒!
謠言二
捂汗退熱VS千萬不能捂
老一輩對於治癒發燒都有一個祖傳秘方: 姜、紅糖、被子。捂汗退熱就好了!
咱們小時候估計十個有八個都被捂過。
實際上,這個秘方並不科學,更不適合嬰幼兒。而且近年來,因為「捂」造成捂熱綜合徵,大量出汗、嚴重脫水,甚至引發抽搐、驚厥、昏迷甚至死亡。
所以,現在大家普遍認為 發燒千萬不能捂!
然而C爸要告訴大家,這兩個觀點,一條道走到黑的都不對!
發燒的整個過程是分為不同階段的:
- 手腳冰涼,溫度上升期時,可以捂上;
- 四肢溫熱,發燒平穩期時,適當減衣物;
- 手腳發熱,溫度下降期時,晾,以助散熱。
更為詳細的可以看咱們之前寫的這篇《 發燒該捂還是該晾?這是我見過最明白的答案 》。
所以,一味的捂和晾都是不行的,都不利於病情的發展和恢復,該捂捂,該晾晾才是正道!
謠言三
物理降溫比吃藥靠譜
說到發燒,很多人不免想到物理降溫。
物理降溫一直廣受青睞,很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
是藥三分毒,物理退燒最靠譜,雖然麻煩些,但沒有副作用。
但實際上, 發燒時單純物理降溫的意義並不大。
物理降溫的原理是藉助水(或其他)與皮膚表層的溫差以及水的蒸髮帶走人體熱量,以達到退熱目的(比較常見的就是溫水擦浴)。
但人體發燒的根本原因是人體免疫系統應對外來病原體的一種反應。
物理降溫這種治標不治本的降溫方式, 持續時間短,主要體現在30分鐘內,之後,體溫依然會逐漸回升。
除非一直給孩子持續擦拭,但 溫差小了降溫效果差,溫差大了降溫效果大又會明顯增加不適,許多研究都顯示,擦浴會導致孩子的哭鬧和畏寒。
《中國0至5歲兒童病因不明急性發熱診斷和處理若干問題循證指南》
回想下咱們自己發燒的時候,渾身發冷時還願意去溫水擦拭嗎?
發燒期間, 並不是把體溫降到正常就一定會改善孩子的舒適度。
退燒的意義不是把溫度降低幾度作為KPI,退燒的意義只有一個,就是讓孩子不難受。
而物理降溫,就如兒科學會所言 「外部降溫方式,可以降低體溫,但提高不了舒適度。」
所以,物理降溫並不十分建議,除非孩子對退燒藥過敏、不能耐受,或者燒得過高,可以配合退燒藥使用。
除此之外,很多物理降溫的方式還可能有害無利。
比如,幾乎成為發燒標配的退熱貼,真的有用嗎?
也是心理安慰而已!
退熱貼的原理也是物理降溫,主要是靠其凝膠中水分的蒸發,帶走體表熱量,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散熱,但 降溫效果微小,而且部分凝膠添加了薄荷、冰片,還容易引起孩子的過敏。
所以,能不用還是不用的好!
酒精擦浴更要嚴格杜絕!
因為寶寶皮膚通透性較強,角質層發育不完善,皮下血管相當豐富,血液循環較為旺盛,發燒處於高溫持續狀態時全身毛細血管處於擴張狀態,對塗在皮膚表面的酒精有較高的吸收和透過能力,所以, 很容易造成酒精中毒!
謠言四
打針或輸液退燒更快
很多人一看孩子發燒,恨不得馬上退燒,如果總不退,就會想著打針、輸液,認為這樣能快些退燒。
平時接診,經常遇到家長主動要求給孩子打針或輸液,尤其是晚上的急診:
大半夜的燒起來,怕晚上控制不住,父母白天還要上班,擔心老人顧不過來,給孩子打個針或輸輸液趕緊把燒退了得了!
打針或輸液,退燒真的會更快嗎?
口服是把藥吃進胃裡,通過腸胃吸收進血液才能發揮作用,而打針是直接把藥注射進肌肉或血管,輸液則是直接把藥物滴進血管,相比口服,確實起效會更快,藥物利用率也會更高。
但也正是如此,沒有經過人體固有保護屏障的藥物,直接進入血液,發生不良反應也更多更快,還會 有很多潛在副作用和發生嚴重過敏反應的風險。
對於普通的發燒,沒有必要為了退燒快一點,承受如此多的風險。
兒童退燒用藥原則上 能口服儘量口服,能不注射儘量不注射。
目前兒童口服的退燒藥布諾芬、對乙醯氨基酚等服用後30分鐘-1小時就能起效,起效並不比打點滴慢,更重要的是這些口服退燒藥,副作用小,比較安全。
普通的病毒感染引起的發燒正確用藥和日常護理就可以,具體的方法、劑量以及哪些症狀需要及時就醫等,可以看這篇《 0~6歲兒童常見病家庭護理—發燒篇 》。
PS:如果長時間高熱不退、孩子精神不佳、進食差,飲水少或者喂藥特別困難時,建議就醫,必要時給予靜脈輸液,補充水、電解質及能量。考慮細菌感染時,可給予抗生素。
今兒的這些謠言你信過幾個?身邊還有對發燒謠言深信不疑的一定要轉給他們!
另外,除了C爸總結的這些,還有哪些#風生水起的發燒界謠言#讓你信以為真過?一起來聊聊吧!
讓更多家長少入坑!
我們是CC爸媽,家有一雙兒女CC&DD。C爸是中國醫科大學碩士、三甲醫院主治醫生;C媽是報社育兒主編,我們公益普及嬰幼兒養育、疾病、心理知識。公眾號:CC爸媽(cc-b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