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州區扶貧故事:從挑水吃到戶戶通自來水

2019-08-26     開州劉登平

凈化自來水(資料圖片) 特約通訊員 田浩 攝

村民用上乾淨的自來水 記者 熊程成 攝

人飲工程解決村民用水問題(資料圖片) 記者 劉康 攝

整治後的山坪塘(資料圖片)

本報記者 熊程成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們生產生活的重要保障。對於「十年九旱」的南門鎮東陽村,一直以來,靠天吃飯、靠天吃水是群眾解決生產生活用水的基本方式。

受地理環境複雜、水資源嚴重短缺等條件限制,用上乾淨、衛生、充足的自來水簡直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滴水貴如油、吃水不方便曾是南門鎮東陽村的一個老大難問題。如今,家家戶戶用上自來水,群眾徹底告別了四處找水、扁擔挑水的苦日子。

第一次變遷

小時候跟著父母挑水喝

日前,記者來到東陽村1組,村民劉安菊正在院壩前清洗午飯後的餐具。記者看到,一股涓涓的自來水,順著水管流到餐具上,濺起朵朵水花。

說起用水變化,劉安菊感觸頗深。作為土生土長的當地人,劉安菊是用水時代變遷的見證者,她對國家的政策充滿感激。

看著晶瑩的水花,劉安菊回憶道,小時候,她喜歡玩水,每次都要挨一頓打,父母總會邊打邊念叨吃水的不容易。他們每天都要到地里幹活,掙完工分回來已筋疲力盡,還要拖著疲憊的身軀,到幾里遠的河溝挑水。那時路不好走,一趟下來,一桶水到家後只剩下大半桶。這樣一來,要來回好幾趟,才能將家裡的大水缸灌滿。

劉安菊漸漸長大懂事,為減輕父母負擔,空閒時,她會和兄弟姐妹一起抬水,將家裡的大水缸灌滿。為了節約用水,夏天時,兄弟姐妹們直接到河裡洗澡。

劉安菊說:「那時物質條件匱乏,家裡只有一口大水缸,人口多,一口缸的水只夠家人用一天。因此,我們都要去挑水、抬水,常常把肩膀都壓痛了。」

第二次變遷

家門前挖井就近取水

後來,河溝里的水也乾了,村幹部讓村民挖井、挖池塘。通過實地測量和估判,劉安菊家院壩前的地底下有一條暗河,常年不幹涸,適合挖水井。

劉安菊家門前的水井出水多,來取水的村民也越來越多。每天清晨,她總會聽到村民們打水、倒水「叮叮咚咚」的聲響。

「有了水井後,大家用水方便多了,不用來回跑幾里山路挑水。村民也經常到我家門前水井取水,每天熱鬧極了。」劉安菊說,隨著兄弟姐妹們漸漸長大,父母還專門在豬圈旁砌了一間茅草房,用於一家人的洗澡和入廁。

劉安菊說:「每次要洗澡時,才去水井打水,然後將水燒熱,提著水壺到茅草房去,再準備一盆冷水和著熱水,這樣很快就能洗個熱水澡了。再也不用像以前,洗個澡還得事先去幾公里外的河溝里挑水,再回來慢慢燒水,花費大半天時間。」

第三次變遷

自來水管牽到家門口

後來,村裡修了水庫,建了蓄水池。於是,村支書發動村民購買水管,接蓄水池的水用。

「過了段一打開水管就有水的好日子,可是時間久了,塑料水管老化,且接頭處稍微遇到外界干擾就會掉落。一遇到大雨天就沒有水,我就得沿著水管尋找掉落的接頭,然後接上。」劉安菊說,畢竟是塑料水管,且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外界影響而阻斷用水。遇到惡劣天氣,村民們又回到過去挑水喝的日子。

2008年,國家為解決農村飲用水源不足、水源水質不達標等飲水安全問題,在農村推進安全飲水工程建設,從此自來水不再是城裡人的專屬。

「現在好了,不管啥時候,水龍頭一擰開就有水,方便又乾淨,大家喝得放心。」「自來水通到灶台前,用起來真方便。」「喝水不用找、不用挑,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說起自來水進村入戶,村民們搶著發言。

劉安菊告訴記者,現在不僅解決了吃水難問題,為了杜絕水資源浪費,增強節水意識,還實行階梯式收費,大家都樂意接受。

從找水喝、挑水喝到飲用自來水,人們對水的要求不僅僅是可以喝,現在更注重如何健康飲水。「有的家裡還安裝了飲水機、凈水器,恆溫、二次過濾也逐漸成了大家飲水的新時尚。」不少村民說起現在用水的變化,臉上樂開了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QNUbzmwBJleJMoPMIdi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