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少人來說,動物內臟是餐桌上一道獨特的美味,例如小草我就非常喜歡吃內臟。可是,也有不少質疑的聲音,認為動物內臟有種種健康隱患,比如容易患脂肪肝、膽固醇含量高,吃了對身體不好,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等。那麼,動物內臟還能吃嗎?哪些內臟的脂肪、膽固醇含量較高?今天小草和你們一探究竟。
哪些內臟的脂肪、膽固醇含量較高?
一般來說,動物肝臟以及腎臟都屬於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像動物肝臟的脂肪含量是比瘦豬肉要低的,不超過5%,但是肥鴨肝、肥鵝肝等育肥動物肝臟的脂肪含量是比較高的,可達10%-30%。
而動物肝臟里的膽固醇含量,通常是瘦肉的3-4倍,腎臟稍微低一些。詳情見下表。
所以,在吃這些內臟的時候,可以稍微注意下,如果平時肉的攝入量不多,一個月吃1-2次,每次吃1-2兩肝臟,是沒什麼問題的,而且還可帶來不少的好處。
內臟有啥好處?
首先,深紅色的動物內臟,當中的血紅素鐵含量是比較豐富的,而且吸收利用率也比較高,缺鐵性貧血的人可以適當吃一些。
其次,動物內臟當中還含有大量的維生素,比如肝臟中的維生素A,要比奶、蛋、魚、肉等食物高的多的多,而維生素A可有利於緩解眼睛乾澀、疲勞等不適症狀;此外,動物內臟的維生素D和維生素B2含量也是比較高的。
最後,動物內臟當中的蛋白質含量也是比較高,尤其是肝和胗,屬於比較優質的蛋白質來源。
合理食用動物內臟,還是可以給人體帶來不少的好處的,所以大家不要對動物內臟存在「偏見」,覺得內臟除了脂肪高、膽固醇含量高以外,沒有其它優點。
內臟雖好,這3部位還是存在健康風險,要少吃!
肝臟是動物體內重要的「解毒器官」,如果動物患病或者服藥了某些藥物,或者飼料水源被污染,那些有害物質可能在肝臟中堆積。
腎臟作為動物的排泄器官,和有害物質直接的聯繫也是比較多的,所以要注意。
肺泡作為氣體交換場所,空氣中可能存在的污染物容易在肺部聚集。
食用動物內臟里這3大部位帶來的健康風險是比較大的,大家要多留意,也不是說不能吃,只是吃的時候要格外注意,少吃,注意內臟的烹飪方式。
健康吃內臟應該如何做?
再喜歡吃內臟,要注意控制吃內臟的頻率與量,一次不得超過100g。
注意烹飪方式,動物內臟屬於排毒器官且有被污染的可能比較大,所以,在進行烹煮之前,一定要清洗乾淨,清洗時可以通過清水長時間浸泡、加生粉或食醋搓洗等方式清洗內臟。然後煮的時候,建議採用長時間高溫加熱的方式將內臟徹底煮熟,如果有必要的話可在烹飪前先焯水處理。
選擇內臟原料的時候,要儘量選擇可靠的菜市場或者超市購買,要注意觀察是否有檢疫標誌。只有通過檢驗的內臟才可以放心食用,一定不要選擇病死或死因不明的動物內臟。
食用內臟時,可以選擇與高纖維蔬菜搭配食用,比如海藻類、芹菜、白菜等,這樣既可以降低膽固醇的吸收,還能做到營養互補。
延伸閱讀:「腦不好多吃豬腦?」、「肺不好,豬肺來補?」以髒補髒的說法靠譜嗎?
中國有「以形補形」的說法,很多人相信吃豬腦可以補腦健腦,但是這種說法並沒有什麼科學依據。據調查發現:每100g豬腦膽固醇含量為2571mg,比普通豬肉高出32倍!而過量攝入膽固醇類食物,不僅不能補腦健腦,還會增加腦梗、動脈硬化、中風、高血脂的患病風險!而豬肺雖然有一定清肺效果,但內臟中含有的膽固醇含量也是非常高的,吃多了也是不好。
所以,大家不要盲目信奉那些民間說法,要相信科學。想要補腦、補肺,還有很多科學辦法。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QL18eG4BMH2_cNUg63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