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份結束了,迎來八月。
然而在七月份即將結束的時候,椒妹我去看了劇版的《七月與安生》。
看得我簡直就是如坐針氈,不得安生。
我覺得如果用一句話總結,那就是:蒼天啊, 放過我們吧!
真心不懂製作團隊哪來的勇氣翻拍電影版《七月與安生》。
也不懂沈月和陳都靈哪來的勇氣接這部戲。
《七月與安生》
一言難盡的爛。
各種生硬的劇情一個接一個堆在一起。
只剩下滿屏的尬。
劇集一開頭就是放了一整首的《童話鎮》。
歌好聽是好聽,但是尬拍成唯美的MV,畫風是不是就有點不對勁了?
兩名少女在鐵軌上跑啊跳啊,洋溢著青春氣息的笑臉。
迷之慢動作加上迷之配樂,我感覺仿佛走錯了片場。
然後穿黃格衫的少女把手裡的數位相機還給後面追著她跑的藍裙子少女。
順便颳了下對方的鼻子。
又哈哈大笑地跑了。
恕我不能理解,都高中生了還這麼幼稚的嗎?
在欣賞尷尬而不失禮貌的MV之後,我們的兩大女主,需要正式出場了。
陳都靈飾演的是七月,乖巧嫻靜內心卻隱藏著叛逆因子的七月。
沈月飾演的是安生,看似叛逆不羈實則渴望溫暖安定的安生。
電影里的七月和安生是從小就認識,一起長大的那種友情。
電視劇版裡面,卻變成了在高中臨時認識。
而且從認識到成為閨蜜的過程,異常簡單。
幾乎是眨眨眼的功夫,就完成了陌生人到閨蜜的一個關係的轉變。
第一回是在下雨天,七月沒有帶傘,安生遞給七月一把傘。
第二回是安生遲到,被教導主任逮住罰站。
碰巧路過的七月想幫助安生。
第三回,安生挑釁教導主任的兒子,藉此想退學。
之前只見過安生兩次面的七月專門去找安生的班長了解情況,知道安生這麼做的原因就是想讓她的媽媽回來陪她。
加上這次,只和安生見過三次的七月主動提出想要助安生一臂之力。
七月認為安生的方法都太蠢了。
於是七月出主意:在主任經過的路邊賣小黃片。
難道這個方法就不蠢了麼......
這麼三個回合下來,七月和安生就成了無話不說的閨中密友。
這其實是第一集中的前15分鐘而已。
這對於閨蜜友情的設定,是不是太單薄了?
各位小仙女都是這樣簡單粗暴將不熟悉的朋友變成閨蜜的嗎?
反正椒妹我不是。
劇情的Bug實在是太多。
明明是叛逆期的安生,非要黏著為自己提供更好經濟條件而一心忙事業的媽媽。
即使單身家庭長大的孩子,到了十六七歲這個年紀,也應該懂事了吧。
何況安生是一個擁有獨棟大別墅的富二代。
居然還喊苦,賣慘。
有什麼想不開的呢我就很想問問。
安生的媽媽因為工作原因不得不回北京,安生大受打擊,衝進雨中直奔七月的家。
躺在七月的腿上訴苦。
七月一直來回撫摸著安生的頭髮,安慰安生。
此時我感覺到七月全身散發著的母性的光輝。
安生說道:那你答應我,永遠陪著我,永遠不離開我。
......
百合的氣氛就要溢出螢幕了。
導演我很想請教一下,你是怎麼把剛認識不久還沒來得及升華的友情拍出百合的感覺的?
然後安生順理成章到七月家蹭吃蹭喝蹭床睡。
如果說這些都可以接受的話,那接下來的這個大Bug我真的忍不了。
七月的爺爺因為工廠變故,工人暴力鬧事被誤傷住院。
這個時候,剛好趕上七月和安生高考(明明在劇中看到兩個人還在讀高二,一下就跳躍到要高考了)。
爺爺因傷去世,為了不讓七月因為爺爺的事影響高考,七月身邊的人都瞞著她。
眼看就要露餡,安生在高考開始前立即飛奔到家中,讓人幫忙剪輯一段爺爺生前的錄音,想辦法放給七月聽。
聽到爺爺的聲音,七月終於安心進入考場。
然而就在開考前的一分鐘,安生就這樣錯過了高考。
本來安生可以順利進入考場的,但是安生在如此緊急的情況下還慢悠悠地走著。
考場的保安同志對只差幾步路就可以進考場的高考生視而不見,緩緩關上門將其拒之門外。
導演是不是拿我們當傻子呢?
是不是覺得我們都沒經歷過高考?
現實中的高考,這種情況能不讓進去嗎?
保安大叔還不得趕緊吼兩嗓子?周圍的家長們光看著也要著急了吧。
再者,高考每場考試開考後遲到15分鐘以內也是允許參加考試的。
七月剛剛進考場,還沒開始答題,怎麼就不讓進了呢。
這種製造戲劇化的刻意安排,實在不敢苟同。
就算一門科目缺考,還是可以繼續考其他科。
雖然可以理解缺考一門的心情,但是安生遲到這一次後,就徹底自暴自棄。
另一邊,七月不知道在考場裡待了多久,終於在進考場之後第一次出了考場,得知爺爺去世的消息。
我覺得這是科舉考試吧,在考場需要待三天三夜後才能出來。
還是說導演經歷的高考和我們經歷的不一樣?
導演的高考只有一門科目?
此外,安生放棄復讀去西安也很讓人費解。
因為媽媽在回北京前深夜為安生包好餃子,許諾只要安生成功考到北京或者上海的大學,她們就能在一起住了。
最後安生諒解了媽媽。
按照這個邏輯,安生不是更應該好好考試努力考到北京嗎。
但是錯失高考的安生沒想過要復讀,而是決定跟一個才認識幾天,不知底細的男人去西安。
電影版的安生,是因為走投無路,無法選擇。
媽媽把安生當做拖油瓶拋下了她,即使身邊有七月,可七月即將開始嶄新的生活。
安生也想和七月一樣,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
所以安生才帶著不舍離開,漂泊流浪,去尋找屬於自己的安生。
然而在電視劇版里,安生的選擇像是一個兒戲。
明明有愛她的媽媽,有優越的經濟條件,安生完全可以選擇復讀或者有其他更好的選擇。
最後卻莫名其妙去給居無定所的樂手當保姆,去夜店賣酒賺生活費。
到底圖什麼呢?
還有在火車上安生流淚扔掉的電話卡,代表和過去告別。
可是後來又和七月發簡訊打電話。
這中間是怎麼聯繫上的?
那還扔個毛線電話卡?意義何在?
總之,整個劇情前前後後的各種邏輯矛盾,各種Bug。
我在觀看的過程中滿腦子都是:
為什麼?
這又是為什麼?
怎麼就成這樣了?
此處手動掛上黑人問號臉。
除了劇情,兩大女主的演技也是尬得我瑟瑟發抖。
大家也都是感同身受。
陳都靈和沈月,自出道以來,就是爭議大過演技。
陳都靈,電影《左耳》出道。
不是科班演員,沒有表演基礎。
演了幾部戲,沒什麼太大進步,一直在走清純路線。
沈月的爭議更大。
沒有偶像劇女主的臉和身材,非要去接需要顏值支撐的偶像劇。
並且毫無演技可言。
在劇版《七月與安生》里,一個清湯寡慾式的面癱。
一個動不動乾瞪眼。
可以看出沈月在努力擺脫她以前在劇中飾演過的傻白甜的角色,力圖讓自己看起來真的是一個叛女少女。
與教導主任對抗,與七月的互動,都在試圖展現一個大大咧咧的叛逆少女的形象。
可是,真的太用力了。
面對母親離世,沈月用盡全力去詮釋「我要哭」。
完全是為了哭而哭,沒有一絲的情緒渲染。
表演痕跡太重。
對比下周冬雨的經典哭戲。
雖然哭到面部扭曲,但情緒的渲染非常到位,由淺入深,這才是真的發自肺腑的悲慟。
陳都靈哭泣更是絕了。
不知道是哭還是笑。
要不就是林黛玉式的矯情哭法。
車站告別是一場經典重頭戲。
從此以後,七月與安生的人生軌跡開始背道而馳。
這場分別,也是兩個人裂痕的一個關鍵節點。
我們來做個對比。
都是無意中看到吊墜。
劇版的七月居然拿在手上反覆觀看,還給了男主家明心虛的鏡頭。
影版,只要眼神就夠了。
影版分開後,兩個人都撕心裂肺的。
劇版分開後,兩個人都不痛不癢的。
真是尷尬的演技PK。
......
整個劇情設定除了主演名字是七月和安生,其他注水的劇情根本與《七月與安生》沒多大關係。
原著和電影里那種女生之間又愛護又嫉妒的細膩心思,在劇中的存在感為0。
可以去看看影版洗洗眼睛,何苦和自己過不去呢。
最後友情提示大家:珍愛生命,遠離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