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台民俗採風 | 過小年除了祭灶,還有一件最有儀式感的大事要辦

2020-01-17     天下新鮮事


中國人推崇慎終追遠,祭祀祖先之風古已有之,雖歷經數千年,卻從未中斷過,即使是在「文革」管制那麼嚴的時期,仍有不少人在偷偷地祭奠。

在牟平觀水一帶,民間除在清明節、月日(農曆十月一日,寒食節)去掃墓、祭祀外,每年春節,家庭和宗族還要舉辦一次更大規模的祭奠。其間的程式要求頗為繁瑣,但也正因為這樣,祭祖一事才顯得格外降重而又莊嚴。

家庭的祭祀,要在臘月廿三,即小年這天的上午,開始擺供。長輩(祖、父)健在的,就在長輩家擺供;長輩不在的,就由長、次、三子……依序在其家中擺供。擺供的位置,一般在正房中屋靠北牆處(大戶人家設有專屋祭祀)。

先是將當年男性逝者的名字添寫到掛譜上(未成家的男性逝者不能上譜),之後,將譜掛在供桌的正上方。無掛譜的,就把譜書擺在供桌上。譜書也沒有的,就用紅紙做個長方形的牌位,將其長輩的名字寫上,供著。如有先祖畫像的,要將其掛在譜的右側;無畫像有照片的,可掛在譜的上方。


供桌上,要擺放囫圇個兒的雞鴨魚和棗餑餑等食物,桌的中間設香爐,蠟座擺在桌的兩邊。

家庭的擺供,一是供自家兄弟祭拜,二是供本支未出五服(輩)的來祭拜,三是供近親戚來祭拜。

再說說宗族的祭祀。宗族的也要在小年這天擺供,大姓族的都建有祠堂。當年男性逝者的名字,要在這天添寫到掛譜上。因宗族的掛譜大多在4×3米左右(根據宗支人口的多少來定),就不能與先祖(始居祖)的畫像同掛在一起,一般是掛在供桌對面的牆上。

宗族的供桌上擺供的豬雞鴨魚等,也是要整隻的,其個頭要比家庭擺的大一到兩倍,且要成雙配對。大的棗餑餑大似臉盆,小的似中碟大,也要成雙,即每邊四個小餑餑擺下面當底座,把大餑餑放上面。

祭奠講究時辰,是從年三十晚的零點開始。大的宗族都有司儀主持(一般由文化程度高和資格老的人擔任)。先是燃放鞭炮、燒紙,接著宗長講話並宣布祭奠開始。宗長先帶領各支的長老(最高的一輩)行禮跪拜,然後按長、次、三、四支依序跪拜(有的是按先來後到的順序)。


遷居外村的也要按時來祭拜,如過了五更時,就不准進祠堂。

祭拜時要按輩份從前向後排序,即使兩個人不是同輩的,也不能一字排開。

宗族每年的擺供也是按長支(此分支是按始居祖生有幾個兒子來分支的,在農村大都稱長份、二份的)、次支……依序輪流。

如有本宗遷徙到本縣鄉或鄰縣鄉隔得較近的,也要輪值,即原居宗支的輪完後,居外的要在宗長的帶領下,於正月初三這天披紅掛綠,敲鑼打鼓地來接回去。雙方交接時,要鑼鼓鞭炮齊鳴,接方人員要全體跪拜後,把裝有宗譜、畫像的木箱接去放進花轎里,然後交方再行跪拜禮,並要護送出村。接方回去後要在祠堂舉行迎放儀式,至此才告一段落。

文 呂晨光

原文發表於《煙台晚報煙台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QAAAs28BUQOea5OwADx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