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的野望:打垮宇文化及就能成功「上洛」,誰知跳出一個王世充

2019-12-18     霂霖清看世界

前文提要:李淵登基後不久,就先後派出李世民與虎視眈眈的西秦進行了兩次淺水原大戰,為此李淵不惜極力討好突厥,做低伏小,以免陷入雙面作戰的困境。而手下雲集了眾多名將的李世民在第一次淺水原之戰失敗後,終於不負眾望,在第二次對決中平定西秦。在此期間,被派往岐州任刺史的李靖被人誣告謀反,險些又丟了性命,只好回到秦王府中繼續重新擔任幕僚。此時已獲大勝班師回朝的李世民卻在豳州遇到了李淵派出慰勞的使節——大唐光祿卿上柱國邢國公李密。


話說大業十四年的四月——也就是義寧二年的四月,打醬油的李唐大軍剛從東都抽身返回關中,洛陽又迎來了宇文化及的江都驍果——其實所謂的「江都驍果」一般來說並不是江都人而是以關內人居多,隋煬帝組建驍果軍,是在大業初年開始的事情,這本來只是十六衛中的左右備身府下屬的一支武裝力量。但是隨著十六衛武裝力量的國家化和地方化情形的加劇,常規的十六衛武裝帝王禁衛和私兵的性質淡化,驍果軍成為禁衛武裝的代表和骨幹。所以煬帝巡行天下都帶著他的驍果軍。當然事實上即使在煬帝南下江都之後,長安和洛陽兩京也依然駐守有一定數量的驍果軍,作為當地的機動戰力。明顯的例子是,李淵從太原出發挺進河東的時候,屈突通派遣桑顯和率領驍果軍去救河東,就是抽調的駐長安的驍果軍。不過作為皇帝的禁衛武裝,驍果軍的主力還是跟隨楊廣到了江都。


宇文化及劇照,圖/網絡。


宇文化及幹掉隋煬帝之後,就兼并了江都驍果軍的主力。不過在驍果軍內部,並不見得就賣宇文化及的帳,一方面是存在著象沈光那樣的忠於楊隋準備伺機揭竿而起的反宇文化及思潮,化及雖然通過及時的內部清洗搞定了沈光,暫時解除了這類威脅,但是對於下一次危機何時爆發的疑問恐怕也沒辦法回答;另一方面則是驍果軍內部整體的思鄉情緒,驍果軍成員大多是關中一帶人,當時思鄉情緒強烈,都希望早日返回老家,雖然楊廣為了使他們安心待在江都甚至給他們在當地找了老婆,但是依然不能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宇文化及準備利用這股思潮,他在到達洛陽附近後就放出消息說準備西進奪取長安,帶領關中籍的士兵打回老家去。這是一石二鳥之計,只說要去打長安是為了既對內進行政治動員以鼓舞士氣,又儘量不刺激東都的交戰雙方,降低他們的戒備心理。


不過對於這種說法,東都和瓦崗軍方面都極其懷疑:你宇文化及這種小人手握強兵,雖然宣稱不來打我們,但是又有誰知道不是假途滅虢之計呢。這個時候,東都和瓦崗軍的戰爭已經持續了將近一年半,艱苦卓絕的東都攻城戰將雙方拖得筋疲力盡——楊侗一方雖然勉強守住了東都,但是正時刻被飢餓困擾著;李密的瓦崗軍內部則由於翟讓事件的發酵正日益的離心離德,而洛陽的久攻不下也漸漸使得一些人失去了當日的豪情與忠誠。對於東都來說,宇文化及無疑是當前最大的敵人——楊廣身死的消息分別傳到洛陽和長安,楊侗和李淵的反應是截然不同的——東都方面給楊廣的諡號是「明」,廟號世祖,這是一個相當正面的諡,表明東都是在繼續維護楊廣的政治正確性,對於宇文化及這個弒君的亂臣賊子自然恨不得生食其肉。而長安方面給楊廣的諡號是「煬」,這是一個極度貶義的諡,李淵雖然也聲言討伐宇文化及,不過是基於輿論宣傳的需要做做樣子罷了,其目的絕不是為了給煬帝報仇。——在這種情況下,東都和瓦崗軍的矛盾就退居次要地位,為了對付宇文化及這個國家的首敵,東都開始聯合曾經的死對頭瓦崗軍因此也就不奇怪了。


隋煬帝楊廣劇照,圖/網絡。


對此李密當然是歡迎的——在和東都的長期對峙中,雖然看上去瓦崗軍方面還是處於強勢的攻勢地位,由於一系列決策的失誤,其實內部的裂痕卻正在生長——比如瓦崗軍的二號人物、自成一系的徐世勣,自從李密火併翟讓事件後就基本上退出了東都前線,而自個兒跑到黃河以北去守黎陽倉去了,其他原先名義上歸附瓦崗軍的小股義軍轉投周邊勢力的則更多——除去內部的不安定因素,僅就外部威脅來說,現在李密面臨著前後兩個敵人的夾擊,如果不選擇一方作出妥協的話,在雙重打擊之下搞不好連內部也會出現崩潰。

恰好在這個時候,東都開始向他表達善意——東都執政的「七貴」這個時候分成了兩派,一派以元文都、盧楚等人為代表,主張同李密暫時合作,另一派則以王世充為代表,主張同李密繼續作戰。結果元文都等人的主張占了優勢,東都派遣蓋崇為代表去聯絡李密,雙方一拍即合。李密大喜之下,立即遣使入覲表示願意歸附東都,並送上俘獲的宇文化及部將作為見面禮。東都則冊封李密為太尉、尚書令、東南道大行台行軍元帥、魏國公,另以徐世勣為右武候大將軍,並答應李密等擊敗宇文化及之後就讓他入朝執政。雙方相互吹捧各自說了一大堆肉麻的話,算是取得了一個皆大歡喜的局面。


李密在和東都修好後避免了兩線作戰的尷尬境地,從而可以騰出手來專心對付宇文化及,而作為交換的條件是瓦崗軍不再對東都進行封鎖,甚至開放糧倉向東都大量供應糧食——當然洛陽方面是拿堆積如山的布帛來交換的。東都也算暫時解決了糧食供應短缺的現狀,並抓緊時間作了一定的儲備。——當時天下的六大官倉,除去李淵控制的永豐倉和常平倉之外,其餘四座都為瓦崗軍所控制,這四大糧倉就是李密得以號令天下的最大本錢——其中最大者就是洛口倉,設計倉容為24000000石:假定一個成年人一年的基本糧食需求量為六石,則洛口倉的儲糧如果全部裝滿可以滿足400萬人一整年的需求,再加上回洛、河陽、黎陽三倉的儲備,李密確實不缺糧食(當然,當時洛口倉裝沒裝滿那就不知道了)。不過也正因此,李密如果不在這方面作一定的妥協的話,那麼餓紅了眼的東都必然和宇文化及聯合來打他——此正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而已——前述東都在面對宇文化及的問題上,有兩種處置意見,一種是以元文都為代表主張聯合李密打擊宇文化及的,另一種則是以王世充為代表主張聯合宇文化及打擊李密的(至於王世充私下裡接觸宇文化及勢力這個事情大概是真的,因為畢竟老王擔任江都郡丞及江都通守那麼多年,在當地的人脈可以說是非常的廣泛,宇文化及從江都帶來的那幫人中肯定有不少人都和王世充有些交情,這就為雙方的暗箱交易提供了很大的空間)——如果李密不及時和東都妥協,那麼東都方面必然是主張聯合宇文化及的王世充勢力占上風。


李密劇照,圖/網絡。


僅就此後的事件發展來看,李密的選擇至少大方向是沒錯的——和東都言和至少暫時避免了腹背受敵的局面——李密也得以放心抽調主力去對付宇文化及。


宇文化及在占領東郡以後,渡過黃河北向攻擊駐守黎陽的徐世勣——化及為何不西向渡過通濟渠去打東都呢?宇文化及自從脫離江都北上之後基本上都是沿著大運河北進,江都軍擁有號稱當時天下最強的水師,正因為有了這個優勢,所以黃河的存在的對於江都軍來說倒不是太大的難題。當時李密控制的四大糧倉之中,洛口、回洛、河陽三倉都位於東都附近的通濟渠沿線,瓦崗軍主力雲集於滎陽、東都兩郡,為了應付宇文化及的到來做了不少的準備。江都軍看著瓦崗軍嚴防死守,情知西進無望這才東出占領東郡,東郡並沒有隋朝屯糧的基地,宇文化及大隊人馬的到來很快就耗盡了東郡的糧食,這時候化及自然就把眼光盯上了東郡的以北的黎陽倉——那裡囤積有煬帝三征高句麗時候積存下來的大量戰爭剩餘物資,而渡河對於江都軍來說並不是問題。拿下黎陽倉,全軍就能吃飽飯,以此為基地,北上可以沿永濟渠奪取河北諸郡,那南下還可以和李密爭奪東都,所以化及就率領主力渡過黃河去攻黎陽。


李密當然也知道其中的訣竅,他深知僅以徐世勣所部恐怕難以抵擋驍果軍精銳的全力攻擊,所以率領兩萬瓦崗軍的精銳主力也渡過黃河來增援黎陽。雙方就隔著永濟渠在汲郡境內對峙。


其實李密對宇文化及還是蠻欣賞的,自從雙方對峙開始,李密就有意把化及招致麾下——當然李密大概主要不是為了化及本人,而是相中了驍果軍的精銳。不過雙方的開價相差太遠,最後也沒談成功——成不成功的李密也沒啥直接損失,反正糧倉里有吃不完的糧食,後勤對他來說不是問題。只不過江都軍可就慘了,很快就存糧告罄。眼看著就要餓肚子了,再這麼下去士氣也沒法保證,化及決定乾脆放手一搏——皇泰元年七月,他親率江都軍主力渡過永濟渠尋求與李密決戰。


宇文化及劇照,圖/網絡。


一方是「江都驍果」,另一方則是號稱「可抵百萬」的「瓦崗內軍」,這是又一次硬碰硬的戰鬥。戰鬥進行的非常激烈,從早上7點鐘開始一直打到晚上7點鐘(自辰達酉),雙方的部隊陷入膠著狀態。宇文化及親自組織對瓦崗軍司令部的突擊,李密猝不及防竟被冷箭擊中,掉下馬來,差點一命嗚呼,其部下四散奔逃,幸虧親信秦瓊(就是秦叔寶,當時為瓦崗軍內軍驃騎將軍,「瓦崗內軍四驃騎」的名頭可是很響亮的,排開《隋唐英雄傳》以及《說唐演義》這些沒譜的小說不談,歷史上真實的秦瓊在隋唐群雄中也足以排在頂尖高手的行列)力戰才將其從亂軍中救出。瓦崗軍隨即集中主力發動反攻,江都軍終因後繼乏力而敗退回永濟渠以東。


這次江都軍和瓦崗軍的決戰,雙方主力的傷亡都極其慘重,尤其是宇文化及的江都軍,損失重大但是並沒有達到攻克黎陽倉的戰略目的,其軍糧供應就更加難以為續。化及為了保證軍隊不致潰散或者譁變,只好拚命向汲郡、東郡兩處索取糧食。東郡王軌(這個王軌和北周時代的大臣王軌不是同一人,北周的王軌是隋文帝楊堅的政敵,而這個王軌和前一個王軌雖然同名,但是在隋朝竟然能繼續做官,也算奇事一件)投降宇文化及本來就是迫於形勢,現如今看到瓦崗軍擊敗江都軍成了中原最大的勢力,情急之下就轉投瓦崗軍作靠山了。王軌手下有個通事舍人名為許敬宗的是個大才子,李密很是喜歡,就讓他做自己的記室參軍,和魏徵一起掌管瓦崗軍的文書檔案,這兩個人後來都成為唐太宗時代的著名宰相。


王軌降密之後,宇文化及只剩下半個汲郡的地盤,情知再無力與瓦崗軍決戰,只好放棄奪取洛陽或者長安的計劃,轉而往河北諸郡尋求發展。江都軍很多人本來就是被挾裹來的,和化及不是一條心,於是乘機紛紛轉而投向了李密,其中有陳智略帥領的嶺南驍果萬餘人,樊子蓋之子樊文超帥領的江淮排槊(長槍兵,專門對付肉搏騎兵的),以及張童兒帥領的江東驍果數千人。


宇文化及劇照,圖/網絡。


瓦崗軍精銳雖然在和江都軍的作戰中損失慘重,不過在得到這麼多驍果軍的補充後其整體實力倒未必下降多少。如果假以時日,李密能夠將這些來自不同系統的百戰精英加以整編融合的話,相信瓦崗軍的戰鬥力應該會有一個質的躍升。不過李密等不及整編完成的那一天了——因為就在他和宇文化及拚死作戰的那段時間裡,東都發生了一次政變——王世充以武力為後盾,聯合段達,殺死「七貴」中的內史令開府儀同三司光祿大夫左驍衛大將軍攝右翊衛將軍魯國公元文都、內史令左備身將軍攝尚書左丞右光祿大夫涿郡公盧楚、內史侍郎郭文懿、黃門侍郎趙長文等四人,並誅滅他們的宗族子弟,只有兵部尚書右武衛將軍皇甫無逸倉皇出逃亡命至長安,這樣東都政權就破壞了原先「七貴」共同執政的集體領導體制,而完全落入了王世充、段達一系的操控中,段達依附於王世充,因此東都的實權完全由王世充來掌控了。


李密擊敗了宇文化及之後,率軍退回到河內郡的溫縣休整,信心滿滿指望東都大開城門迎接他這位大英雄「上洛」。(這是一個日本傳過來的名詞,玩過光榮遊戲的各位應該都知道,指的是日本戰國時代的大名進京執政的意思,日本的戰國時代,人們因仰慕隋唐時代的中國,而將京都稱作洛陽,上洛的字面意思就是「去洛陽」,也就是進京都見天皇」,這實際上是對強勢的日本戰國封建領主——即大名奪取政權的一種比較委婉的說法。日本戰國的封建領主開始玩「上洛」這種遊戲那是距離李密的時代至少幾百年以後的事情了,而李密所要做的,才是真正的上洛——去洛陽執政。)哪知傳來的卻是元文都、盧楚被殺,而王世充嚴陣以待的消息。既然洛陽城內的親李密勢力已經被老王一鍋端了,那麼李密只好改變以和平方式接管東都的計劃——看來只有在戰場上壓倒對手才最有說服力。


李密劇照,圖/網絡。


於是他立刻率領全軍渡過黃河南下,趕到金墉城前線。而王世充也沒坐著等死,他派手下軍士假借周公託夢以鼓舞士氣——他部下將兵多是來自江淮一帶的老兵,自古有楚人迷信的說法,大多對周公託夢這一套說辭非常信服,於是士氣大振——其實也不光是楚人了,古人大抵如此,所以才會有河圖、天書、麒麟、靈龜、狐狸叫聲、獨眼石人這些玩意兒屢試不爽。王世充一改以往東都的防守策略,採取主動出擊的方式,直接向偃師攻擊——其實老王的這種玩法也沒啥新鮮的,東都實在是沒糧食了,拿下偃師就可以把河陽倉掌控在手中,至少能讓部下吃幾頓飽飯,才有資格作下一步的打算,否則讓三軍繼續餓肚子的話,恐怕不等李密打進來就架不住士兵譁變了。李密當然不想讓王世充的計劃得逞,雙方就在偃師附近的邙山擺開決戰的架勢。


有一個不大為人所關注的事實是其實王世充和李密算是師兄弟,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老師名為徐文遠,是隋唐之際著名的大儒,(楊玄感也是徐文遠的學生。)所以這場戰爭算來也是一出同門相殘的戲劇。


隋末的六大強兵又發生了一次正面碰撞——這一次是瓦崗軍對陣東都軍。


王世充劇照,圖/網絡。


其實如果比照紙面上的實力這個時候李密應該比王世充強很多——雖然在和宇文化及江都軍的戰鬥中瓦崗軍主力遭受了慘重的傷亡,但是卻及時補充了陳智略、樊文超等宇文化及的舊部,這些都是號稱精銳的驍果軍精英,因此在李密一方,無論是從兵力還是技術兵器的質量數量上來說,其實力都要超過汲郡會戰之前。而在東都方面,王世充政變雖然最後獲得了成功,卻是以東都兩派的決裂為代價的,元文都、盧楚等人雖然被殺,他們的老部下們對老王的忠誠度恐怕老王自己都不敢打包票,老王所能夠仰賴的,也就是他從江都帶來的那大約兩萬子弟兵了。當他率領他的親信主力前出到偃師的時候,後方就主要只能靠段達來維持。(其實要說這個段達本來也不是省油的燈,他本來是隋文帝的近臣,當年文帝發動平陳之役的時候,他也在南征的大軍中,主要是在安徽一帶作戰,不過當時他還只是一中層幹部,在隋初那猛將如雲的時代並不特別的出彩,所留下的記載也就不多。楊廣即位之後他又任左衛將軍,征高句麗之時又以他為涿郡留守,那是相當的器重了,所以樊子蓋死後他留守東都時面對蜂擁而來的暴動武裝時表現的還算相當的忠誠。)


對於王世充的虛弱本質,瓦崗軍內並非沒有有識之士能發現其中的端倪,上柱國裴仁基提醒李密說:「王世充全員出動,洛陽守備必然空虛,我們可以派兵堵住沿途關隘要塞,阻止其東進,同時抽調三萬精兵沿洛河西進,以威脅東都。如果王世充回軍救援,我們就退兵,如果他再出來,我們就故技重施,再進攻東都,只要這樣我方輕輕鬆鬆,敵方疲於奔命,打敗他是必然的(裴仁基曰:「世充悉眾而至,洛下必虛,可分兵守其要路,令不得東,簡精兵三萬,傍河西出以逼東都。世充還,我且按甲;世充再出,我又逼之。如此,則我有餘力,彼勞奔命,破之必矣。」)」老裴的這一招正是三十六計中的圍魏救趙,乃是根據當前的形勢所作出的策劃——從東都到偃師有大約近三十公里的直線航空距離,如果按照當時正常的行軍速度,單程需要花費一至二天的時間,一個來回大約需要三至四天,如果目標是洛口倉,則需要的時間大致正好還要再翻一番。而李密所占據的金墉城卻就在洛陽城外,當李密主力轉移到偃師之後,留守金墉城的是李密的親信大將王伯當。如果瓦崗軍抱定不在偃師和王世充決戰的決心的話,而以優勢兵力守城,那麼王世充是很難在短時間內突破偃師這一帶的防禦的,這個時候如果王伯當能夠得到支援,則可以優勢兵力直接攻擊洛陽城,如果洛陽被攻破,王世充就會成為孤魂野鬼,死無葬身之地,那麼如果王世充這時候回軍洛陽,王伯當只要縮回金墉城王世充一時半會兒肯定也奈何不了他。如此折騰上三五回的話,王世充的部隊就算不散架也成殘廢了。這種打法雖然難看,但是幾乎立於不敗之地,所以應該說裴仁基還是很有戰略頭腦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Q6tqFm8BMH2_cNUgh2b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