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娛樂活動鬥蟋蟀:古人是從何時玩蟋蟀的?為何古人熱衷於此

2019-11-05     古凌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任何一個小小的知識,都與其他很多方面的知識是融匯貫通的,這也是中國歷史的魅力。無論是漢子,還是古時候人們的生活習慣,仔細研究起來,都別有一番滋味。

我相信,提起蟋蟀這種動物,人們首先想到的並不是它聒噪的叫聲,而是一位明朝的皇帝——明宣宗。這其中的原因就是他的愛好與其他皇帝的都有所不同,有的皇帝喜歡到處遊玩、有的皇帝喜歡下棋,有的皇帝喜歡聽歌看舞……而明宣宗卻喜歡「鬥蟋蟀」。雖然說一個皇帝的愛好並不會影響他成為一代明君,但明宣宗的愛好確實讓人感到好奇。

明宣宗朱瞻基因為喜歡鬥蟋蟀,而和蟋蟀之間有著數不勝數的有趣故事。比如,後世乃至現在都有人將這位皇帝稱為「蛐蛐皇帝」,聽起來也是十分可愛!而且,明宣宗酷愛蟋蟀一事在當時的影響也不小,就連蒲松齡先生在編寫《聊齋》這樣的鬼怪故事時,也不忘在文中提到這位喜歡鬥蟋蟀的可愛皇帝。

一、古人玩蟋蟀始於秦而非唐朝

那麼,中國古人是何時發明鬥蟋蟀這一愉快玩法的呢?是因為明宣宗朱瞻基而興起嗎?答案並不是。直到現在,仍然還有許多人認為,古人是從唐朝開始玩蟋蟀的,然而事實卻不是如此,早在秦朝就有了這種娛樂的方式。

為什麼有人認為玩蟋蟀一事來源於唐朝呢?這與大唐盛世脫不了干係。我們都知道,唐朝有一段時期是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可想而知,那時的富家子弟根本不需要過多的努力,就可以子承父業,一輩子不愁吃穿用度。但人往往都是有追求的,不然每天的日子都會過得十分無趣,唐朝鼎盛時期的富家子弟們不用在官場上打拚,但他們也不想整天無所事事,必須與其他人比一比,才會有成就感或者落敗感

久而久之,他們發現了很多有趣味的比賽,比如鬥雞、鬥蟋蟀等等。這些娛樂活動在這些達官貴族之間進行的如火如荼,自然會有很多平民百姓效仿,因此,在大唐盛世,鬥蟋蟀這一類的娛樂活動,已經成為了家喻戶曉的活動。也會有很多史料記載這些內容,所以情理之中,會有很多人認為鬥蟋蟀來源於唐朝。

其實早在先秦時期(大約產生於公園前十一世紀到公園前六世紀左右)就開始了,那麼證實這一說法的歷史文獻是什麼呢?就是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唐風·蟋蟀》,這部總集記載著中國古人玩蟋蟀的歷史。

二、蟋蟀名謂的由來

可想而知,蟋蟀這一詞由來已久,但依然源自於《詩經·唐風·蟋蟀》——蟋蟀在堂,歲聿其莫。除此以外,有些神話故事也與蟋蟀有關——按照神話故事的根據 蟋蟀是由「希帥」 而來,也被稱作「螅蟀」。

蟋蟀的別稱數不勝數,其中,很多人都知曉「秋蟀」這一別稱,因為蟋蟀總與秋天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南朝時期有著一句詩——秋蟀載吟,競鳴機樞;這句詩中的「秋蟀」二字就是蟋蟀的意思,那麼為什麼將蟋蟀稱之為「秋蟀」呢?很多人顧名思義,聯想到蟋蟀是出現於一年四季中秋季的一種蟲類,所以認為蟋蟀是一種秋蟲,再加上蟋蟀獨特的叫聲,就稱之為秋蟀了。

這種說法,在時間的合理性上是沒有毛病的,因為蟋蟀確實是在秋天出現的一種蟲類,可是這種解釋太浮於表面了,其實蟋蟀被稱之為「秋蟀」,還有其更深層的原因。迄今為止,我國境內發現的最古老而又是比較成熟的蚊子就是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時代的甲骨文,所以根據這「字形統一」的說法來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之前——漢文字產生之初,華夏名族就開始玩蟋蟀了,並將它作為「秋」的象徵,因為不難發現,甲骨文中的「秋」字酷似一隻蟋蟀。

三、「蟋蟀在堂」的真實含義

我們可以看看《詩經·唐風·蟋蟀》原文中的一部分:

蟋蟀在堂,歲聿其莫。今我不樂,日月其除。無已大康,職思其居。好樂無荒,良士瞿瞿……

整首詩的結構都與這相似,不難理解,這是一首借蟋蟀這種動物來表達詩人自己內心的感物傷時。

這首詩雖然被分為了三章,但每一章的內容以及想表達的思想感情都是大同小異的。詩人都從蟋蟀下手——蟋蟀由野外遷至屋內,也就意味著天氣漸漸變得寒涼,於是自然而然的想到「時節忽復易」,不知不覺間這一年已經到了歲暮。三、四句便直接抒發自己的情感了,詩人自己認為不應該虛度光陰,更不應該整日裡只知道貪圖享樂,應該擔起身上的責任,切記不能只顧眼前,而是應該想到未來日子裡可能出現的憂患,未雨綢繆。

無論詩人是在勸誡自己,還是在警告他人,總之這是一首歲暮老人感懷時光飛逝的抒情詩,而且其中的「蟋蟀在堂」一句是值得我們仔細研究的。

《七月》中有這麼一句與蟋蟀有關的詩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顯而易見,這也是用蟋蟀來表達時間的詩句。然而,很多人卻將「蟋蟀在堂」與「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視為一個意思,殊不知,「蟋蟀在堂」的時令僅僅是八、九月份。因為「堂」並非「室」,而是介於「宇」與「戶」之間的空間走廊,如此一來,理解「蟋蟀在堂」的時令就沒有那麼難了。

小小的蟋蟀也能引出如此多的歷史文學,可見中國的歷史雖然源遠流長,但都是相互貫通的,這些只屬於我們中國人的文化,我們有義務去熟悉它並且傳承它

參考文獻:

《詩經·唐風·蟋蟀》

《七月》

《中國古人玩蟋始於先秦而非唐朝——秋蟀名謂與「蟋蟀在堂」時令考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Q2F9QG4BMH2_cNUgwEQ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