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部有實力的大片撤檔後,這個暑期檔,在網絡話題度上唯一能夠對《哪吒:魔童降世》構成威脅的,只有這部電影了:
《上海堡壘》
光看討論度,你會覺得兩部電影的票房都很高,而事實是,《哪吒》收穫了超過35億+的票房,而《上海堡壘》只得到1億多的票房。
成為年度現象級爛片,《上海堡壘》憑什麼?
江南同名原著的「大IP」+鹿晗、舒淇的「大明星」+耗資超過3億的「大投資」+中國科幻片的「大話題」。
這樣的元素組合聚集了大量的吵鬧人口:原著黨、鹿晗粉、影評人、科幻迷、路人甲……
大家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各抒己見,侃侃而談,唾沫與口水齊飛。
隨著全民討論的激烈進行,《上海堡壘》的口碑評分,卻下來了。
豆瓣:3.3分。
好於2%的科幻片,好於0%的愛情片。
「好於2%的科幻片」是什麼概念?
這也就是說,劉鎮偉在2009年拍攝的《機器俠》:
王晶在2010年拍攝的《未來警察》:
都可以把《上海堡壘》踩在腳下。
平心而論,過分了。
《機器俠》和《未來警察》都是「偽科幻片」,而《上海堡壘》在特效場面上燒的錢,起碼還在人類肉眼可見範圍之內。
那麼到底什麼原因,造成了《上海堡壘》的票房慘敗?
1、不達預期
我看的那一場人不多,目測只坐了十幾個人。
但我細心數了下,前後共有5個人中途退場。
《上海堡壘》強大的「勸退功力」,不禁令人嘖嘖稱奇。
但細想想,勸退觀眾的只是電影嗎?
錯了,首先是觀眾自己。
春節檔里,《流浪地球》的總觀影人次是1.05億。
在絕大多數的電影觀眾心裡,「中國科幻片」該是什麼樣?「中國科幻片」能做成什麼樣?他們已經一清二楚。
所以,當《上海堡壘》打著「中國科幻」的旗號來圈錢時,觀眾便會自然形成一定的心理期望。
而這種期望帶來的鮮明對比,讓許多觀眾在影院的每一刻都如坐針氈,度秒如年。
與其花錢自我折磨,不如早早退場,將對中國科幻的希望留在心底。
其次,便是《上海堡壘》帶給我的最直接觀感:
兩個字:分裂。
《上海堡壘》中對抗外星人的線索,與主人公江洋愛情的線索,是完全分裂的。
分裂到何種程度?
完完全全可以把《上海堡壘》剪成兩部短片,而且看不出絲毫聯繫。
以文風細膩著稱的江南,與擅長硬科幻的劉慈欣,本就不是一路作家。
而滕華濤,也是拍攝都市愛情片見長的導演,《失戀33天》、《蝸居》、《雙面膠》是他的代表作。
從2013年起,滕華濤接手《上海堡壘》的項目。
據說,劇本就寫了兩年?
在成本預算十分有限的情況下,與郭帆一樣,滕華濤的團隊也是一邊學習摸索,一邊準備製作。
而最終成片中的效果,讓我覺得滕華濤從一開始就走錯了方向。
談感情,是編劇江南和導演滕華濤擅長的事情。
做科幻,卻是中國電影人集體的專業技術盲區。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覺得《上海堡壘》的科幻場景展現,更接近於一種粗暴赤裸的「炫耀」。
「炫耀」我們可以做出效果逼真的外星母艦;
「炫耀」我們可以做出活蹦亂跳的星際機甲:
「炫耀」我們可以做出巨碩震撼的上海大炮;
等影片將這些所謂的「科幻感」,不顧三七二十一的全部丟進銀幕里時,整個故事的方向和敘事的節奏,也就徹底被擾亂了。
是,你是做出了特效還算逼真的科幻場景,那又如何呢?
這只是技術。
而電影,更要強調敘事的藝術。
所以,如果想要用幾個上個世紀好萊塢就已經玩爛的特效技術,來展現中國科幻電影的牛逼,那就已經被《流浪地球》甩掉了十幾條街。
其實,一般寫影評時,我都會在前面加上一句話:劇透慎點。
但這次沒有了。
我也不知道,《上海堡壘》到底有什麼好劇透的?
就算是劇透了,我知道很多人也根本不會去看。
就算想去看了,你會發現影院已經基本沒排片。
所以,電影撲街,是全體劇組人員的「共同努力」。
輿論只怪罪鹿晗一個人,不合適。
按道理,我也應該對影片提出一些關於劇作方面的建議。
比如,人物動機是否合理,剪輯節奏是否順暢,故事文本是否平衡等等……
但所幸,這些作為一部電影該有的東西,《上海堡壘》都沒有。
所以,也就沒啥好說的了。
如果非要提出一個什麼建議的話,那就是:
下次別拍了。
2、粉絲有罪?
其實,我特別能理解那些鹿晗的粉絲。
我知道,她們並不是昧著良心睜眼說瞎眼。
因為每個人的觀影訴求不一樣,在她們眼裡,鹿晗幾個擺拍的動作造型,幾個閃展騰挪的步法,幾個溫情迷人的眼神。
對她們來說,就已經夠了。
加上鹿晗在內的兩千多製作人員,辛苦奮鬥六年(實拍不到三個月),為中國科幻前進而努力的《上海堡壘》,絕對不是爛片!(超大聲~)
好好好聽到了,這位情緒激動的粉絲,請你先坐下。
有網友曝光,鹿晗在進組後常常熬夜打遊戲。
圓圈數字代表遊戲盤數
當然。
我堅定地相信鹿晗這只是放鬆解壓,為了第二天能有更好的拍戲狀態。
而鹿晗也呼籲大家理性看待差評問題,多體諒體諒自己。
出道7年。
鹿晗一直在努力轉型,一直都在努力做一個好演員。
不是胡說,我有截圖為證:
即將30歲的鹿晗,迎來了職業生涯3.3分的《上海堡壘》。
這難道不是一個絕佳的起點嗎?
時勢如逐浪,一時潮起,一時潮落。
很明顯,《上海堡壘》是IP+流量的時代思維產物。
電影立項時,郭敬明的《小時代》正在中國電影市場大放異彩。
四部《小時代》,收割了超過17億的票房。
彼時的「粉絲電影經濟」,正在風頭。
短短3年時間,郭敬明拍了4部小時代。
而《上海堡壘》一做,就是六年。
不禁讓人感慨:吃shi飯都趕不上熱乎。
關鍵,《上海堡壘》為我們扎紮實實的展現了,到底什麼叫「慢工出糙活」。
時間不等人。
很快,市場風向變了,觀眾逐漸理性冷靜下來。
2016年,郭敬明的蓮藕人戲《爵跡》,票房遭遇失利,僅報收3.82億。
爾後2017年,由劉亦菲、楊洋主演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豆瓣只有3.9分,而5.34億的票房也遠不及預期。
又兩年,中國電影市場再生變化。
這部「姍姍來遲」的IP電影,落入了一種無比尷尬的境地。
在《上海堡壘》身上,投射出一種時代錯位的幻覺。
這部為偶像粉絲定製的作品,卻誕生在了粉絲失去話語權主導的時代。
粉絲文化,一場精神虛幻的狂歡。
在偶像身上,他們投射關於自我的想像。
而得到的,也只是自我沉溺的宇宙樣貌。
在這一場所謂「精神交換」中,他們拯救了自我的孤獨,但也催生了一批路人眼中的爛片。
3、中國電影不服輸
昨天,導演滕華濤,編劇江南都在微博上道歉。
但依舊堵不住罵罵咧咧的悠悠眾口。
拍電影:既看能力,也看時運。
如果一味強調真誠和努力真的有用,那麼海底撈的服務員個個都能為大導演。
我們很難想像,如果《上海堡壘》早3年上映會是怎樣?
或許還能再狂收個6億票房。
那時,主流觀眾的審美口味沒有完全進化,鹿晗的路人緣也沒有特別差。
最重要的是,在那時,也還沒有《流浪地球》這樣的類型標杆。
《上海堡壘》如此狀況,我不禁為尚未上映的《爵跡2》擔心。
後又想想。
其實也不必擔心,IP電影只是資本野蠻生長的產物。
凜風一吹,資本立刻抽離,IP電影便應聲而倒。
如果,現在還有人願意投資這樣的電影,我就會十分懷疑他財產來源的合法性了。
什麼「《上海堡壘》為中國科幻電影關上門」的話,都是豆瓣紅人抖機靈的段子而已。
《上海堡壘》只是中國科幻電影進程中,一個意外的小插曲。
它若是就能讓中國科幻電影喪失信心,那也未必高看本片的影響力了,也太小看中國電影積攢多年的工業實力。
雖然觀眾越來越「窮」,但未必是壞事。
窮,會帶來理性的猶豫和思考。
觀眾只為好電影買單,讓爛片自生自滅。
那中國電影的希望,就真的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