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便秘,可試用哪些辦法?可用哪些藥物?

2019-07-21   醫療界知識傳播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下治療的基本原則

1 便秘治療的目標是解除糞便嵌頓,避免糞便再次嵌塞,保持無痛性排便。

解除糞便嵌頓就要進行直腸給藥或口服給藥,以達到通便目的;而避免再次嵌頓需要做基礎治療聯合各種藥物進行維持治療;並長期持續隨訪以保證遠期療效。

2 兒童功能性便秘(FC)在治療過程中,家長教育與藥物治療同樣重要。

家長要知道功能性便秘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療,但需要時間;要正確認識便秘兒童的克制排便行為;正確認識基礎治療在便秘治療中的重要性。

3 不同年齡階段治療側重點有所不同:

  • <6個月嬰兒在臨床出現便秘症狀時,可暫不予處理繼續母乳喂養觀察;
  • > 6個月的嬰幼兒功能性便秘,治療以解除糞便嵌頓,軟化大便為主;
  • 學齡前及年長兒可在上述基礎上使用行為干預(如DHP)進行治療。

重點來了,功能性便秘到底怎麼治呢?

大致分為基礎治療、藥物治療、微生態治療和其他輔助治療。具體如何治療,讓我們一項項的來看。

(一)基礎治療

1.增加膳食纖維攝入

膳食纖維(DF)攝入是治療兒童FC的重要基礎治療方法之一,膳食纖維分為可溶性與非可溶性兩類:

非可溶性膳食纖維主要通過吸收水分,軟化糞便達到改善FC的目的;

可溶性膳食纖維則經腸道菌群酵解後產生短鏈脂肪酸及氣體,促進腸動力,達到改善目的。

但是膳食纖維攝入過多也會出現副作用,包括可能導致胃腸不適、腹脹、產氣、影響礦物質尤其鈣吸收等問題。

所以兒童膳食纖維安全攝入量建議在:0.5 g / kg.d。雖需額外增加維生素與礦物質攝入,但以上膳食纖維攝入量足以維持正常排便和預防慢性便秘。

混合喂養兒童可採用添加可溶性膳食纖維,如CFOS / GOS的配方奶。

2.排便習慣訓練(Defecation habit practice,DHP)

DHP是指對兒童進行有規律的強化訓練,使其形成排便習慣,是重要的便秘基礎治療方法之一,我們可以使用以下方法幫助孩子規律排便

  • 嬰兒期排便為反射性排便,對兒童早期進行排便習慣訓練可較快進入意識性排便,使其按時排便,生活規律化,防止便秘及大便失禁;
  • 訓練時需要注意循序漸進,訓練過程以兒童為主,依據兒童興趣,能力逐步訓練,一般在27個月後開始;
  • 可以準備便器,置於易使用位置,便器高度應使雙膝高於臀部,雙足可著地以便用力;
  • 指導小兒學會排便用力方式(Valsalva技巧),學會協調肛門內、外括約肌運動。

具體訓練時間,需要根據胃結腸反射安排,餐後30~60min進行,每次5~10min較適宜,注意不要出現排便時久蹲的狀況。

另外,DHP過程可能遭遇失敗或出現後退現象,如強忍糞便不解,這是訓練中的正常現象,家長應理解並予心理支持和安慰,不必焦慮或對兒童施加壓力。

3.水分攝入和增加運動

足量飲水和適當運動是FC患兒的基礎治療措施,但目前並無明確證據支持,足夠多的水分攝入可以改善便秘症狀,因此只建議飲水量不足的FC患兒保證足量飲水,並不推薦過多攝入水分。

每日攝入水量視年齡及體重及活動量而定。

(二)藥物治療

很多家長一聽到藥物治療就開始害怕,擔心孩子那么小就吃藥排便會造成傷害。其實藥物治療並不是簡單粗暴地使用瀉藥,而是通過不同的藥物來達到不同的目的,最終完成排便。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治療功能性便秘的藥物有哪些:

緩瀉藥:乳果糖

容積性瀉劑:聚乙二醇

潤滑劑:開塞露,石蠟油

胃動力藥:紅黴素,西沙比利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這些藥物到底應該如何運用:

1.解除糞便嵌頓的藥物

軟化劑/潤滑劑:常用開塞露,石蠟油,多採用直腸給藥方法,可刺激結腸收縮並軟化大便,解除糞便嵌頓,是臨時性治療措施,長期應用可產生依賴性,不宜長期使用。

石蠟油:可經口服給藥軟化大便,劑量1~3 ml / kg.d,最大劑量90 ml / d。

聚乙二醇(PEG):為容積性瀉劑,進入腸道吸收水後形成柔軟凝膠,可軟化大便,有效解除糞便嵌頓。用於解除糞便嵌頓的PEG多為PEG 4000,劑量1~1.5 g /kg.d,可連續使用6天。

軟化劑(開塞露,礦物油)與PEG均能有效的解除糞便嵌頓,但由於PEG為口服製劑, 且使用更方便、易於使用,因此更作為推薦藥物使用

2.維持軟化大便的治療藥物

  • PEG:推薦使用的長期維持治療藥物,劑量0.2~0.8 g/kg.d;
  • 乳果糖:適用於所有年齡段,安全性良好,適用於無法獲得PEG的病例,推薦劑量1~2 g / kg.d;
  • 胃腸動力藥物:西沙比利、紅黴素不推薦給兒童使用。

PEG的優點在於可軟化大便,刺激腸蠕動,達到改善FC的目的。同時它不會被結腸內細菌分解產氣,也不出現類似與纖維素或其他瀉劑所導致的腹脹,脹氣等副作用,亦不會導致水鹽代謝紊亂。國內外研究均顯示與乳果糖比較而言,PEG在改善排便頻率、糞便形狀、以及腹痛緩解等情況都有較好的效果。

一般使用藥物維持治療最少需要持續2個月,如果需要停藥,需要逐步遞減。一旦如廁訓練成功,可試著停止藥物治療。

(三)微生態治療

FC患者往往存在腸道菌群紊亂的狀況,但良好的腸道微生態環境才能幫助排便因此微生態治療在功能性便秘治療中的作用日益得到重視,包括益生菌(Probiotics)、益生元(Prebiotics)、合生元(Synbiotic)的應用以及糞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

補充益生菌可以改善腸道微生態環境,進而改善便秘症狀,但攝入的益生菌並不能永久定植,且受菌株、劑量影響很大。不同菌株、不同劑量、不同聯合食用方法對人體的作用簡直天差地別,所以這是一個需要關注的問題。

益生菌對治療便秘的主要作用機制是改善菌群和腸腔環境,促進神經內分泌和腸神經系統(ENS)功能。

特定益生菌菌種或菌株可影響腸道動力,一項針對益生菌製劑對FC療效的meta分析提示,益生菌可顯著縮短FC患者胃腸通過時間、增加排便頻率、改善糞便型狀。

但是,現有研究仍有一定局限性,樣本量小,持續觀察時間短,對益生菌的菌種,菌株的選擇以及治療劑量,治療時間等仍存在問題,對於益生菌的使用仍需謹慎。

(四)其他輔助治療

除了以上這些治療方法,還有生物反饋或物理治療。

1.生物反饋治療

這種治療法適用於心理因素或功能性出口梗阻型FC患兒,需患兒配合,多用於較大兒童,嬰兒一般不使用。

這種方法是利用聲音或可視圖像反饋,刺激大腦調控身體功能,從而訓練患者學會控制或阻止某一現象的發生。從目前的實驗上來看,生物反饋療法對一部分FC兒童是有益的,但遠期療效仍需進一步評估。

2.外科治療

對的,便秘還可以使用外科治療手段,但只限於:

  • 考慮為器質性病變所致便秘的患兒,需外科干預,如懷疑先天性巨結腸患兒需進行直腸活檢以明確診斷。
  • 難治性便秘患兒可考慮外科手術。研究顯示,對於難治性便秘患兒,肛門括約肌內注射肉毒桿菌素可與肛門內括約肌切開術取得同等療效。

總之,對於兒童便秘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做好基礎治療。

其次就是,解除糞便嵌頓,維持軟化大便,保持排便的舒暢性對兒童特別重要,不要讓孩子留下排便是痛苦的印象。

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聽信偏方,如果孩子出現便秘的情況,先去看醫生,在醫生的幫助下使用正確的治療方法,否則可能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