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鄉鎮的教育生態之變:孩子考學家長光榮 尊師重教蔚然成風

2019-07-25     達州日報

宣漢縣南壩中學所在的南壩鎮,位於四川盆地東北部,大巴山南麓,是全國重點鎮和中國特色小鎮,總人口達16.2萬人。

南壩鎮從北魏開始建制,迄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公元1414年,明朝教育家、思想家、帝師唐瑜定居南壩,教育文化底蘊深厚。然而,自改革開放以來,打工潮在這個千年古鎮興起,加之上學貴、就業難,新的「讀書無用論」在農村有所抬頭,導致農村人口素質整體下滑。

近年,隨著國家系列教育扶貧惠民政策實施,南壩中學高考升學率大幅提升,特別是考入重點大學的人數猛增,讓家長看到希望,重新點燃了他們送孩子上學的熱情。

比存款變比考大學

在農村,親友或鄰里之間總愛進行攀比,以前比的是誰家的存款多、誰家的新房更漂亮,如今比的是誰家的孩子考上了一所好大學。

南壩鎮高墩村村民唐軍,此前一直和妻子在外打工,略有積蓄。8年前,女兒考上西華大學又在南京大學讀研,如今已成為一名公務員,讓夫妻倆感覺臉上有光。近年,唐軍積極響應國家二孩政策又育一子,夫妻便放棄在外的高薪回到家鄉創業。

「農村有句俗話『養兒不讀書等於喂條豬』,孩子成才便能解決家長的後顧之憂。」唐軍說,孩子不成才、不爭氣,存再多的錢也沒有用。

記者走訪了南壩鎮幾個村,發現與唐軍有同樣想法的村民不在少數。據南壩鎮政府統計,近年來,該鎮外出務工人數呈逐年遞減趨勢,每年都有一批農民工返鄉。


南壩中學高2019屆學生康平(左)、王琴(右)收到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錄取通知書。(李兵 攝)



今年高考南壩中學生64名學生被「985」「雙一流」高校錄取,圖為部分領到通知書的學生合影。(李兵 攝


「隨著中青年農民工返鄉,加之大批農村孩子升入大學,重視教育正在回歸鄉村。」宣漢縣南壩中學校長張松說,隨著家長思想觀念的轉變,以及農村人口素質結構的改變,鄉村教育生態正朝著良性方向發展。

一人升學全家脫貧

「李老漢,啥時候回來的呀,好久沒見到你了喲。」「前幾天去成都在兒子家耍了一個多月,昨天才回來。」在宣漢縣南壩鎮大橋上,兩位60多歲的老人手扶著欄杆拉起家常。

李老漢是南壩鎮獨樹村人,祖祖輩輩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幾年前,李老漢的兒子從南壩中學考上了成都一所大學,畢業後便在成都工作並成家立業。這些年,李老漢放下了手中的農活,和老伴一起搬到了鎮上生活,還經常到成都玩上一段時間。李老漢愜意的生活,贏得周圍鄰里一陣羨慕。

南壩中學校園一角。(王立兵 攝)


「一人升學,全家脫貧。」宣漢縣南壩鎮鎮長陳仕斌說,當地農村青年主要有考學、打工兩條出路,若一個家庭有一個孩子考上一所好大學,則意味著這個家庭徹底脫貧。

近年來,宣漢縣南壩中學讓大批農村孩子考上大學,讓一個個貧困家庭發生根本性的轉變。這讓地方政府看到,讓農村孩子升學是脫貧攻堅的一條捷徑。為此,南壩鎮黨委政府努力為地方教育創造良好的條件,一方面,要求幹部進村入戶宣講教育惠民新政,鼓勵農民送子女入學;另一方面,在精準貧困戶認定、貧困學生扶持等方面,用實際行動予以支持。

南壩鎮居民夾道歡送學子赴考。(李兵 攝)


「學校、家庭、社會對教育十分重視,便形成了一股合力。」宣漢縣南壩鎮黨委書記孫玉民說,如今當地農民以送子女考大學為榮,尊師重教蔚然成風。

( 達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王萬禮 編輯 尹可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PvsDK2wBmyVoG_1Z2nTJ.html

















教育部提醒

2020-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