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出行於我而言,已是常態。但是依舊有一大票的城市未曾涉足,比如:臨海。
因楊梅的緣故,去到了臨海,吃了這個北方難吃到的水果,還一併去了台州府城牆和紫陽古街。下午時分,走在紫陽街上,被那些時光之中的屋檐和木窗吸引,街邊是叫賣著的小吃攤位,一瞬間我似乎感知到了它的魅力之處。
紫陽古街,是熱鬧的。
遊人歡笑著來來往往、商鋪門口的旗子隨著微風搖搖晃晃,日光傾斜,這一切看來都是旅遊景點的樣子。
紫陽古街,是寂靜的。
暮色漸濃,石板路上的歡笑聲漸漸沒了影蹤;店鋪前斷斷續續亮著的燈下,是閒聊亦或打牌的老人;那些沉浸在時光的老屋開始訴說著過往,若你靜下心來,是可以聽得懂的。
紫陽古街的沉靜,還有龍興寺的一份。
龍興寺坐落於紫陽街旁、靈江之畔、巾子山麓,一座千年古寺,真的是鮮少人至。熱鬧的紫陽街,更顯龍興寺的落寞,或者來紫陽街的大都是年輕人吧,他們對於寺院的關注度並沒有那麼高,也便冷落了;亦或者對於外來的遊人而言,這龍興寺的名氣不及紫陽街,也便無人問津。
其實,我也只是被寺院外寫著「神龍古剎」的牌坊吸引,才發現一座寺院於此,走入城牆之內遠遠的便看見這院種還屹立著一座塔,這塔名為「千佛塔」,是浙江僅存的二座元塔之一,了解之後才知這塔也是中國古塔中的精品和一絕呢。
於台州府城的人民而言,這龍興寺是是千百年來求神拜佛的首選,大多數人知道龍興寺年代久遠,但對於它經歷了怎麼風雨變遷,知曉的人並不多。
推開時光的門扉,走近始建於唐神龍元年間的龍興寺,初名「神龍寺」,這該是那寺外牌坊上寫著「神龍古剎」的有來吧。時代變遷,它也被幾經摧毀、再重建修繕,終於在1998年,寺廟在舊址上重建進行全面恢復,一座仿唐建築風格的寺院,正式恢復寺名為「龍興寺」。
龍興寺可謂是台州的官寺和首寺,更是日本佛教天台宗的重要發祥地,在中日佛教交流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走近龍興寺院中,仔細的你可以看見一塊碑,上面鐫刻著"日本國傳教大師最澄受戒靈跡"。由此可見,著名的唐僧鑒真本人及其弟子思托曾駐錫於此。
關於龍興寺與日本的佛教文化交流最早可追溯到唐代。
唐天寶三年,鑒真大師第四次東渡,在黃岩禪林寺被扣,東渡隊伍也被強行解散。大師高足、名僧思托就在那時留居龍興寺,成為龍興寺高僧。天寶七年,鑒真大師準備第五次東渡日本,思托應召趕赴揚州,可惜渡洋再次失敗,遂又回到了龍興寺。皇天不負有心人,終於在天寶十三年,思托隨鑒真東渡成功。
到了日本後,思托等人廣傳道義,揭開了臨海與日本佛教文化交流的序幕,龍興寺也因為思托而名揚日本。思托到達日本之後,始終追隨鑒真,除受戒、講律之外,還積極參與造寺、寫經和雕塑佛像等佛事活動。日本天台宗創始人最澄大師入唐求法,就是受到了思托傳播的天台教義的影響。
關於宗教,似乎國界不再成為屏障,歷史與過往教人懂得包容和大度……
龍興寺的佛教之重,讓人不可忽略的便是那寺中的千佛塔。此塔又名多寶塔,站在寺院外便可看見直聳的塔,它始建於唐天寶三年,現存的塔身是元大德三年(1299年)重建。它是樓閣式磚木的混合結構,六面七層,中空,每層一門,二層至七層除一門外,面面有龕,每面都是模壓燒制的佛像磚貼面,共有佛像1003軀,故名千佛塔。
登佛塔,才能真正的近身於這時光的魅力……佛塔的建築手法採用各層平座、石板出跳,可謂是頗為罕見,而比例準確、造型優美的塔磚佛像,更是這多寶塔的榮光體現。而佛像造像頭大身小,頸部較短,軀幹挺拔,健勁有力度,蓮座較低矮,呈大梯形,蓮瓣多寬肥,樸素無紋,神情祥和,叫人安定。趨近觀摩,七百年時光的雕刻,風雨霜電的刻劃,早已寫就了「螢光列宿,滿月麗天」的圖景。
一半是沉靜的龍興寺,一半是熱鬧的紫陽街。
待了三日之久的我,似乎被這種衝擊打破了初相見的感覺。無論是遊人如織的古街還是鮮少人至的龍興寺,似乎都是我這一趟出行必相遇的經歷。每一次歸來,總會留下時間來思考,我更偏愛什麼……這一次卻是讓我兩兩都不想舍,也罷,這該是包容與嘗試的融合吧。
你若是去了臨海,去了紫陽古街,不妨踏入那龍興寺中,感受下時光的力量和包容的魅力吧。
【關於作者丨乍暖】
(自媒體作者 · 旅行達人)
一個想要從南走到北、再從東走到西的我、一個想要撒一點野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