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計降魔
從前有一出家人,性喜幽靜,不愛與眾共修。於是,一人獨自往詣山中,精勤行道。
一日,時進黃昏,忽見一鬼,化作無頭,來至行者座前。是時行者,不但面無懼色,心靜如恆,並與之言:『汝今無頭,反占便宜,既無頭痛之患,更無目以視色,耳以聞聲,鼻以嗅香,口以嘗味等貪慾之苦,真是一大快事。』言畢鬼去,未久,鬼復化作無身,但有手足而來。行者語言:『汝今無身,既無難受之痛癢,亦無五臟疾病之憂愁,又是一大快事。』鬼復退出,更作無手無足,乘一輪車至行者前。行者語道:『汝今既無手足,正好未克取他人之財物,何其快哉!』
鬼見行者,守意不動,堅持如是,遂便化作端正男子,至行者前,頭面接足曰:『沙門所學,將成不久。』起繞三匝,恭敬而退。
是凡認真精勤之行道者,在除煩惱與證聖果之中,總難免不發見或大或小之魔障。即使佛在剛成道時,猶不免遭受第六天魔王,率諸眷屬來礙其道。但佛陀於當時胸中無半點塵染,終以神力,悉伏散去。佛陀尚且如此難免魔障,況我人薄地凡夫。
智者禪門中,教人辨魔有三種方法,一者,了知見聞覺知,皆無所有,不受不著,亦不憂戚,亦不分別,若是魔者,彼即自滅。二者,但反觀見聞覺知之心,不見生處,如是觀時,魔便滅謝。三者,若作此觀,不即去者,但當正念,勿生懼想,正念不動,知魔界如,即佛界如,一如無二如,於魔無所舍,於佛無所取,佛法現前,魔自退去。俗語說:『好事多磨。』若人能受得住魔障之考驗,則魔力自斂,道業自成。如是,未嘗不是行者進道之逆增上緣也。
福為善眷屬
過去,有一位國王以正法治化國家,深得人民敬仰,卻因沒有子嗣而愁憂不已;聽聞佛陀來到國內,隨即前往拜見、聆聽開示,並且歡喜受持五戒。國王一心奉敬,唯願求子,晝夜精進用功,無有懈怠。
宮中有位十一歲、專門服侍國王的使仆,一向忠誠信實、遵守法令,行住坐臥不失威儀,為人謙卑忍辱,精勤恭誦經偈。每日早起上香,精進用功,數年來始終如一,不以為苦,後因重病而往生。不久,他投生為國王之子,年至十五歲,被立為太子,待其父王命終,便承襲王位。
但是成為一國之主後,他卻開始傲慢自大,放逸荒淫,全然不理國事,導致大臣們也跟著懈怠,於是朝政荒廢,百姓飽受其害。
佛陀知新王過去生所行,今因隔陰之迷,不會本識,故慈悲帶領弟子們前往,欲以教化。國王聽聞佛陀到來,遵照先王迎佛之禮,帶領大眾恭迎,稽首禮佛,退坐王位。
佛陀詢問:『大王,你的國土人民、群僚百官們,是否和你父王在世時一樣過著安樂的日子呢?』國王回答:『我年紀還小,不知如何安撫民心,令其安樂,但蒙父王聖恩,人民生活得以如同先王在世。』
佛陀又問:『大王,你是否知道自己過去生的因緣,因何功德而得此王位?』大王表示:『我因頑愚不智,所以不知過去因緣。』佛告大王:『你過去因修五事,所以得為國王。
一者,布施,因過去世力行布施,所以今生為王,感得萬民投入無量資財,為你建造宮殿。
二者,興建寺廟、供養佛像和佛龕,所以今生得以住在華貴的皇宮正殿,安坐御座,治理國事。
三者,禮敬佛像及高僧,以是因緣今生得以為王,一切萬民莫不向你恭敬作禮。
四者,勤修忍辱,身口意清凈無惡,所以今生見到國王者,皆發歡喜心。
五者,常求智慧,故今世為王,能以智慧決斷國事,臣民信受奉行。國王當知,若行此五事,則世世為王。』
『人們都知道要敬奉國君、父母、師長、三寶,並對三寶具足信心,常行布施、落實持戒,以及聽經聞法,則能增長智慧,吉祥如意,所生之處皆得安樂。一個人若過去生修福修慧,出世必為人尊;能以正道令天下安樂,受百姓尊崇,守法奉行。大王,你是全國臣民之主,當以慈愛對待下屬,率先執持凈戒,讓臣民百姓了達趨吉避凶之道。雖處於安樂之境,要想到可能出現的危險、困難,保持清明的思慮,則福報就能增長。更要發廣大心,將福德布施給周遭的人,不分尊卑貴賤皆能同享。』
接著,佛又說:『大王,你前世擔任你父王的使仆,奉佛以信、奉法以凈、奉僧以敬、奉親以孝、奉君以忠,一心精進布施,終不懈怠。如是福德,得以投生太子,替補國王之位。
如今你雖得富貴卻懈怠不勤,當知一國之主應行五事:
一者,統理萬民,正直無有失當。
二者,養育將士,隨時皆能溝通無礙。
三者,常念修習本業,福德無有窮盡。
四者,當信忠臣正直之諫,不受讒言而損正直。
五者,能夠節制慾望及貪樂之心,無有放逸。
若能行此五事,則名聞四海,福祿自然跟著來。若舍此五事,則綱紀不舉,民眾因而困惑不安,必會思亂,士兵因而疲於奔命,勢力必會衰減。沒有福報則鬼神不助;剛愎自用會失去理智,令忠臣不敢勸諫;任心放逸而不治理國事,必遭民怨。如是必獲惡名,後必無有福報。』
接著,佛說了一首偈語:
夫為世間將,修正不阿枉,
調心勝諸惡,如是為法王。
見正能施惠,仁愛好利人,
既利以平均,如是眾附親。
說偈已,國王生大歡喜,立即起身來到佛前,五體投地懺悔謝佛,求受五戒,佛再為說法,大王一心聞法,即得須陀洹果。
慧眼觀六道
悉達多太子在菩提樹下靜坐四十九天,於最後一天夜裡悟道成佛,此時佛陀以無礙的慧眼,觀看這娑婆世界裡六道眾生的情形,想要了解眾生的根機,以及度化的因緣。
天人們住在黃金、瑪瑙等七寶建構而成的宮殿中,終日遊樂嬉戲、衣食無虞;人道眾生飽受生老病死苦,地位較貧賤者還要受人訶斥,即便病苦逼迫,仍須四處為人做工,以求得溫飽;餓鬼道眾生則多是住於糞廁、林邊,咽喉細如針孔,饑渴難忍卻無法進食;畜生道的飛禽走獸,蒙昧愚痴,常遭受追捕宰殺,終日惶恐不安;而地獄道的眾生更是長久處於大火燒煮、骨肉焦爛等極苦中,無法出離。
佛陀如此從天道一直觀看到最悲慘的地獄道,見到有的眾生從地獄受苦完後升到天上或人間享樂,有的從畜生道脫離後又淪為餓鬼眾生,或是從人間往生,轉投到天上享天福等,無始劫來上上下下在六道當中輪轉不已,卻始終無法脫離輪迴之苦。
於是佛陀入於甚深禪定中,再度觀察眾生不斷生死輪迴受苦的原因。發現這一切都是由於眾生的心念無常,有時起布施助人、恭敬師長的善心;有時又耽溺享樂、嗔暴不仁。貪嗔痴三毒熾燃,善惡業夾雜,因此在天道享完一期福報後,惡業成熟現前,便墮到三塗惡道受苦;或惡報受盡、善業成熟後,便升天享天福,不斷因業力的系縛受生,而得種種苦樂境界。
洞悉了輪迴實相的佛陀隨即說道:「眾生造業,在五濁惡世中常受苦果,若能了解到一切的執著都是苦的根源,願意捨棄一切,出家修無欲梵行,觀察事物生、住、異、滅的無常真相,便能舍離執著、降伏煩惱魔軍,得離六道輪迴之苦!」
於是在大梵天王的勸請下,佛陀開始說法度眾,所說的真理如同不斷前行的車輪,承載著眾生由苦難的六道輪迴中,到達清凈解脫的彼岸。四十九年行化期間,以無上佛智,開演種種微妙法理,為眾生揭示了一條光明大道,使無量無邊的眾生皆能永脫長夜黑暗、離苦得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