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島素注射的三個誤區,你都知道嗎?

2019-06-24     北京晚報健康周刊

我國糖尿病患病率雖高,但血糖達標率卻較低。根據2010年全國性糖尿病流行病學調查情況匯總,即使是已經使用胰島素的患者,胰島素治療後3個月及6個月的血糖達標率也只有36.2%及39.9%。合理的胰島素治療方案、規範的注射技術以及對注射筆和針頭的正確選用是胰島素治療的關鍵三要素。其中,患者在胰島素注射技術的掌握和注射設備的選擇方面,還存在著諸多誤區。

誤區一 反覆使用注射筆用針頭

根據「2014-2015全球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注射技術調查問卷」的調查結果,我國糖尿病患者的注射現狀不容樂觀:在所有應用胰島素注射治療的糖尿病患者中,83.2%的患者重複使用注射筆用針頭,其中重複使用超過10次以上的患者高達25.7%。

北京護理學會內分泌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內分泌科病房護士長王群表示,注射筆用針頭僅限一次性使用。針頭重複使用次數越多,脂肪增生患病率越高,從而導致血糖控制不佳、胰島素注射劑量增加。針頭重複使用還可能造成注射部位發生感染、炎症等併發症。由此可見,通過反覆使用注射筆用針頭的做法不但達不到節約目的,還會造成治療費用上升。

誤區二 反覆同一部位注射

反覆在同一部位注射胰島素也是導致該部位皮下脂肪增生的一個原因,從而降低藥物吸收效率,延長吸收時間,進而導致血糖波動。王群護士長稱,人體適合皮下注射胰島素的部位包括腹部、大腿、上臂和臀部,規範地輪換注射部位可大大減少皮下脂肪增生。

數據顯示,有皮下脂肪增生的患者中,98%未輪換或未採用正確輪換技術;而沒有皮下脂肪增生的患者中,95%採用了正確輪換注射。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於2017發布的《中國糖尿病藥物注射技術指南(2016年版)》帶來了注射技術最新標準及要求,並就不規範注射引發常見併發症——皮下脂肪增生提出了更多循證證據。

誤區三 隨意選擇針頭長度

新版指南特別推薦最短針頭長度(4mm筆用針頭和6mm注射器針頭)安全有效並可減少患者痛苦。王群護士長指出,為了避免肌內注射,應根據病人的體型、注射部位皮下脂肪厚度及針頭的長度以確定是否要採用捏皮注射及注射角度。對於自行注射胰島素的病人來說,選用最短針頭(4mm)時,大部分病人無需捏皮,並可垂直注射,不僅避免肌內注射、降低脂肪增生的風險,而且注射部位損傷小,操作手法也非常方便。

另外,因發生疼痛較少,短針頭也更易被患者接受,有助於患者提高胰島素治療的依從性,改善血糖控制。

* 糖尿病藥物 成年人注射小貼士:

1.必須將胰島素和GLP-1受體激動劑注射至健康的皮下脂肪組織,避免注射至皮內、肌內、疤痕和脂肪增生組織。

2.所有成年人,無論年齡、性別和體重指數(BMI),在使用4mm胰島素筆用針頭時均建議以90度垂直進針,使用長度>4mm的筆用針頭或者注射器(注射部位皮膚表面到肌肉筋膜的距離小於針頭長度),必須使用正確的捏皮技術或者傾斜進針以避免肌肉注射。

3.推薦的注射部位為腹部、大腿、臀部和上臂。腹部邊界如下:恥骨聯合以上約1cm,最低肋緣以下約1cm,臍周2.5cm以外的雙側腹;大腿前外側上1/3;臀部外上側;上臂外側中1/3。

4.檢查注射部位,避免注射至脂肪增生或脂肪萎縮區域。

5.注射部位輪換非常重要,正確的輪換方法是:同一注射部位內每次的注射點間隔約1cm;單一注射位點的使用至少間隔4周;將注射部位分為四個等分區域(大腿或臀部可等分為兩個等分區域),每周使用一個等分區域並始終按順時針方向進行輪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Ptjpz2wBJleJMoPM-MA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