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沒有好的刑偵探案故事。
這話絕對是大錯特錯。
古往今來,不管是過往的拍案驚奇,還是當代的懸疑雜案,精彩有料的素材俯拾即是。
只是可惜,很多真實的東西,都被埋沒了。
如果真要認真挖,光是下面這位祖師爺,就渾身是料——
《法醫宋慈》
宋慈是誰?
先來認識一下。
南宋刑獄官員、世界法醫學之父,著有世上第一本系統的法醫學著作《洗冤集錄》。
這本書記載了他畢生斷案洗冤的經歷,以及種種神奇詭譎的驗屍方法。
面世以後,在我國沿用了六百年之久。
還被譯成英、法、德、日、荷蘭、俄羅斯等多國語言,流傳頗廣。
以宋慈為主角的電視劇,有兩版較為成功。
一版是何冰主演的《大宋提刑官》。
在斷案之外,將南宋官僚腐敗、民生多艱的局面,描繪得淋漓盡致。
因此雖然製作簡樸,沒有大牌明星加盟,卻憑藉精彩的編劇和精湛的表演,在豆瓣贏得了9.2分的超高口碑。
是不可多得的國劇經典之作。
另一版是歐陽震華主演的《洗冤錄》。
娛樂性更強,在港劇大行其道的十多年前,受眾也更廣。
由於收視成績佳,TVB以原班人馬在四年內拍了兩部。
將宋慈塑造成一個命犯天煞孤星的棺材仔。
感情戲方面桃花連連,光老婆就娶了三個......
拋開戲劇性改編。
歷史上真實的宋慈,是個標準的士人。
既沒有多姿多彩的感情生活,也不是一鳴驚人的少年英才。
41歲才考中進士,往後待業十年,51歲才得到人生第一份官職。
鬱郁不得志多年,終於大器晚成。
他的傳奇之途雖然啟程時間晚,但達到的高度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其突破世人想像的驗屍、斷案方法,足以被傳頌萬年。
央視最新推出的這部紀錄片,遵循史實,去偽存真。
還原了一個更真實也更令人敬佩的法醫宋慈。
話說公元1232年,宋慈剛剛升任福建長汀知縣。
走馬上任沒幾天,就碰上了一樁疑難案件。
說是當地有個鄉紳娶妻,洞房花燭夜那晚卻離奇暴斃。
前任縣老爺推斷是中毒死亡,新娘嫌疑最大。
審問之下,果然招供,縣老爺立刻就判了這毒婦死刑,只待秋後問斬。
可宋慈卻覺得此案蹊蹺,帶著手下大費周章,開棺驗屍。
(故事走向頗有點《九品芝麻官》的意思)
對著已經有些腐敗的屍體,宋慈用銀針驗毒,確定了死者確為中毒身亡。
但具體中了哪種毒,對案件的進一步偵察至關重要。
這個案子放在今天,法醫分分鐘解剖屍體、化驗內臟,根本不是什麼難題。
可生活在古代的宋慈,既沒有這個醫學條件,也不被文化風俗所允許。
那宋慈怎麼做呢?
他用雞蛋清加糯米糰子驗毒。
將飯糰塞入死者咽喉部位,把耳、鼻、口、會陰部、肛門這些地方全部封閉,以促使死者體內氣體上升。
很快,飯糰沾上的一股特別的腥臭味,引起了宋慈的注意。
他仔細檢查,發現死者的兩側肢體有不同程度的腫脹,右側輕而左側重。
又在死者左腿上發現了兩個褐色的斑痕——
毒蛇咬痕。
毒源確認。
可問題是,新郎是在新婚夜時中的毒。
按道理,在熱火朝天、人流密集的婚宴上,不應該會有毒蛇莫名其妙出現在那兒,還正巧咬了新郎。
是誰將蛇帶到了那兒?
四處盤問了一番,真相很快水落石出。
原來這附近有一戶養蛇人,覬覦新娘美貌,於是對新郎痛下殺手。
而新娘之所以會招供,全是因前縣太爺動用大刑,逼出了錯誤的口供。
這是一樁不用腦子、輕忽人命,造成的冤假錯案。
又有一次。
宋慈接到報案,兩個農夫死在了山上同一間茅草屋。
一個死在屋內,一個死在屋外。
檢驗官先行前往案發現場,發現兩個死者的財物並沒有遺失,兩人的傷口都是由鋤頭造成。
而屋外死者的身邊,正遺留著一把鋤頭。
據此,檢驗官迅速下了判斷:
應當是倆農夫不知為何起了口角,屋內的死者將另一人殺死在屋外。
冷靜下來後,害怕法律制裁,於是畏罪自殺。
就這麼簡單嗎?
宋慈重新勘探了現場與屍體,發現了檢驗官推論中的一個致命漏洞——
既然是屋內的人殺死了屋外的人,而後自殺,那為什麼鋤頭會出現在屋外屍體的旁邊?
更關鍵的。
屋內死者的致命傷在後背,自殺是辦不到的。
而且根據死者家屬的陳述,這把鋤頭不屬於任何一個死者。
宋慈因此得出結論,這首先是仇殺。
根據作案工具,又推斷出對方是附近務農的村民。
從傷口上看,兇手體形魁梧,對兩名死者造成碾壓。
有了這些線索,衙役很快將真兇緝拿歸案。
不得不說,宋慈在刑獄、斷案方面的才幹,高得超乎現代人的想像。
就拿上面這起案件來說。
既沒有目擊證人,也沒有太多物證。
現如今遇到這種情形,法醫要做的,就是識別出潛在證據,並將這些證據進行合理串聯,進而倒推出案發時的真實經過。
現代法醫學把這一過程稱為「犯罪現場重建」。
宋慈那個年代,這個名詞或許沒有出現,但他已經有意識的在這麼做。
幾乎是憑一己之力,做到了現代法醫需要團隊合作完成的犯罪現場重建。
而他根據大量經驗,在八百年前寫下的《洗冤集錄》,其中的許多方法,至今仍被證明行之有效。
比如用酒和醋驗血。
利用兩者的強揮發性,恢復現場常被兇手掩蓋的血跡。
比如用蔥白和醋檢驗傷痕。
通過二者對皮膚造成的「皮革樣化」,驗證創傷是否作偽。
又比如藉助昆蟲識別兇器。
宋慈是史書記載的最早利用昆蟲斷案的法醫。
曾經僅憑蒼蠅對血腥與腐敗物質的敏感,找出沾過血的兇器,輕輕鬆鬆就破了案。
他給後世留下的財富實在太過豐厚,大大推動了現代法醫學的發展。
僅藉助蒼蠅斷案這點,就為後世開創了一門法醫昆蟲學。
紀錄片每集都節選了一個現代案例,為我們展示當代法醫學的演進。
其中法醫昆蟲學這個案子,就尤為兇殘複雜。
2011年6月,武漢林郊發現了20多份屍塊。
兇手作案手段極其殘忍,屍體被切割得支離破碎。
法醫雖然通過骨頭特徵,推斷出死者是一個20多歲、身高1米6的女性。
但因為屍體高度腐敗,無法通過屍溫、屍僵等常規方法推斷死亡時間,而這又耽誤了死者身份的查驗。
法醫們唯一能求助的,就是死者身上留存的蒼蠅蛆蟲。
我們都知道,腐敗的屍體會生出蛆來。
只要辨別出蒼蠅蛆蟲種類、得知它們的生長周期,就可以倒推出死亡時間。
目前記入資料的蒼蠅多達4000多種,辨別並不容易。
這個案子的法醫昆蟲學家就用了一個「笨法子」。
飼養蛆蟲到它長大(只需要幾天時間),通過成蟲來分辨種類。
辦法是有效的,但結果有些令人意外。
從屍體上生出的兩種蒼蠅,其中一種,只在北方可見。
也就是說,屍體是從外地被拋屍到武漢的。
結合以上信息,警方從五天前中國北方的失蹤人口中,推斷出了死者的身份。
再根據死者生前的關係網,鎖定了曾借過她巨款的張某。
雖然張某百般狡辯,但從他車上提取到的同種蒼蠅蛹殼,家中下水道提取到的死者組織碎塊,還是證實了他就是真兇。
在這起案件中,由於兇手殘忍碎屍,死者的身份信息大量丟失。
若非有法醫昆蟲學這門學科,張某恐怕真要逍遙法外。
也多虧法醫的細心負責,才能在有限的證據中,揪出幕後黑手。
《洗冤集錄》里,宋慈多次強調辦案需要絕對用心。
他記下的「獄事莫重於大辟,大辟莫重於初情,初情莫重於檢驗」。
意思是說:
刑事案件中,死刑是最重的刑罰,而死刑是由犯罪事實決定的,犯罪事實必須經過檢驗才能認定,所以檢驗的結果往往是生死攸關的。
宋慈斷案,不重口供。
絕不像古代許多官吏那樣,為求結案便大刑伺候,最後將無辜之人屈打成招。
他重視物證高於一切,同時警醒同行:
「貴在精專,不可失誤」。
就是深知人命關天,法醫不可有絲毫疏忽。
他嘔心瀝血,在去世前兩年著成這本曠世法醫學典籍。
不叫《宋慈斷案錄》,也不叫《驗屍大全錄》。
偏叫《洗冤集錄》。
用意再明顯不過,就是希望世上永遠沒有冤屈。
幾百年過去,我們依然在為這個目標奮鬥。
轟動一時的聶樹斌冤假錯案,歸根結底,錯在辦案人員急功近利、無視程序。
在物證不足的情況下,僅憑口供,就將這個無辜青年推向了絕路。
聶樹斌一案的平反花了二十多年。
他的父母等一個公道,從正值壯年等到了兩鬢斑白。
這尚且是真相大白、沉冤昭雪的。
還有多少我們看不到,或者尚未被發現的冤案?
又有多少被擱置高處,不了了之的懸案?
在追求正義這條路上,沒有既定的終點,只有不斷接近的光明。
而我們得以前進的動力,便是那一顆顆誠惶誠恐、不可有失的心。
這是對生命,最大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