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 是 自 駕 地 理 的 第 279 篇 原 創 主 文-
初秋的淮河兩岸處處是生機盎然,一片繁榮的景象。
1948年,在淮海戰役發生之前,白崇禧向蔣介石提出了「守江必守淮」的戰略構想,然而國民黨內訌失去抵抗的機會,在解放軍迅猛的攻勢下,這場戰役僅耗時兩個月,國軍在淮河流域的勢力就被徹底摧毀。
淮海戰役結束後,解放軍正押解國民黨官兵出戰場,圖by《國家人文歷史》
隨後,國民黨放棄了淮河以南、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失去了淮河流域的軍事屏障,國民黨軍隊在南方一潰千里,緊接著解放軍在沒有經歷重大戰役的情況下節節勝利,快速推進,並順利解放全國。
南得淮則足以拒北,北得淮則南不可復保,失淮河則失天下的古訓在淮海戰役後再次得到驗證。
淮河,圖by《中國自駕地理》
淮河,在我國來說真的有如此高的地位嗎?
一、一線分隔南北
我們經常說南方、北方或者南方人、北方人,但大多數人對南北方的認知都是一知半解。
不少國家的國民最喜歡將國度劃分為南方、北方,並將自己歸於南方人或北方人,例如150多年前的美國,這樣做造成的結果不是南方嘲笑北方,便是北方揶揄南方,反而增添了不少樂趣。
150多年前的美國南北戰爭
大多南北分界的國家實則是由歷史習慣形成的,但中國是個例外,一條橫貫東西的秦嶺山脈再加上七大水系之一的淮河就形成中國東部天然的南北地理分界線。
秦嶺秋色,圖by范靜義
公元前531年,齊國晏子出使楚國,面對楚王的百般刁難,他臨陣不亂,談笑自若,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在最後的辯論中無意間提出中國南北的差異。
在《晏子春秋》中,他這樣說道:「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
南北方最明顯的差異,莫過於豆腐腦的咸甜之爭。
1997年版小學語文第十冊《晏子使楚》插圖,圖by中央廣電總台中國之聲
中國古人的智慧讓人欽佩,在尚不明確淮河一帶是我國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是一月份平均氣溫0℃等溫線,是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也是濕潤地區和半濕潤地區分界線時,就已察覺出淮河南北兩側自然風貌與生活習俗上的差異。
這之後直到1908年,我國近代地理學先驅張相文才首次提出以秦嶺-淮河作為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
這是一條神奇的地理分界線,圖by《中國自駕地理》
在中國版圖上,人們把氣溫相同的地點用線連起來,這叫做等溫線。相同降水量的地點連接成線,叫做等降水量線。淮河能成為分界線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其河道輪廓正好位於一月份0℃等溫線以及年800mm等降水量線上。
不過淮河南北形成兩種不同的氣候主要也是陽光和雨水對氣候起到決定性作用,在河的南面是亞熱帶,樹木繁茂,四季常綠,以北為溫帶,樹木一到秋天大多會落葉。
(亞熱帶季風氣候分布在秦嶺淮河以南、熱帶季風氣候以北,這是塊十分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帶,圖by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橘樹長在南方能獲得充足的光照,所以那邊會結出又大又甜的橘子,不僅如此,淮河還是小麥和水稻一年兩熟和兩年三熟的分界線。
而且淮河南北的人民在生活方式上也呈現出差異,古代想要過河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像淮河這樣一條寬大的河流,自然成了南北交流的屏障。
古淮河畔中國南北分界標誌,圖by淮水布衣
於是一遇到戰爭時期,淮河常常成為南北分裂的界線,而在太平年代,江南地區水鄉河流縱橫,人們出行乘船較多,北方地勢平坦開闊適合駕車,所以在地處淮河與大運河交匯的淮安出現了「南船北馬」的盛況。
淮安南船北馬雕塑,圖bytingyucanye
到了現代,四通八達的鐵路縱貫南北,現代交通的發展使人的出行變得方便,儘管如此,淮河兩岸仍保留著傳統風俗習慣,例如北岸的村落都比較集中,南岸則多是沿河散落或依山分布,且南北地區在節日風俗上也大有不同。
位於淮河畔的美麗鄉村,圖by河南羅山縣人民政府網
實際上在計劃經濟時代,就有了南北區別對待。
當時我國很不發達,為了最大限度地使用資源,給城市居民樓集中供暖時,參考了這一划分,南方人的冬天就這樣悲傷地失去了暖氣。(沒有暖氣的南方冬天實在難熬!)
二、治水
其實淮河在有些時候表現出來的另一面並不是那麼有趣。
公元1194年,由於金國朝政日漸腐敗,以至無人修堤治水,最終釀成黃河決堤,並霸占了淮河的河床,這一世界罕見的河道侵奪事件被叫做「奪淮入海」。
(2003年6月28日,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正式通水,這標誌著淮河重新擁有了獨立的入海口——扁擔港,使得淮河擁有了河流的完整意義,圖by《中國自駕地理》)
黃河攜帶的大量泥沙使得淮河下遊河床淤塞,在今淮安、宿遷兩市境內,諸多中小湖泊被阻塞的洪水連接起來形成面積高達2069平方公里的洪澤湖。
洪澤湖漁歌,圖by淮安發布
無奈洪澤湖雖大卻也裝不下太多水,當湖水破堤南下,被黃河占據了入海口的淮河只能選擇投奔長江,原本穩定的淮河水系出現紊亂,就此拉開泛濫近800年的序幕。
千年大計,治水為先,治淮可不僅是千年的事情,遠在大禹時代就有治理淮河的典故《尚書·禹貢》:「導淮自桐柏,東會於沂泗,東入於東海。」,今天在安徽懷遠縣白乳泉的荊山上還立著大禹塑像。
懷遠大禹塑像,圖by上谷農貿小鎮
大禹站在荊山頂上看淮河悠然東流,據說當年他便是在此劈山導淮,造福了華夏。
只是淮河在歷史上一向有「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之說,其兩岸成為我國自然災害發生最頻繁的區域。
新中國成立後的前兩年,淮河流域連續發生特大洪水,良田浸沒,民不聊生,在1950年的七八月間,淮河流域發生特大洪澇災害。
這是當時淮河兩岸的人民受災情況,圖by《蘇北治淮》
當時水勢兇猛,許多災民來不及逃走,只能爬到樹上躲避,甚至人蛇爭樹,人被毒蛇咬死,來自災區的加急電報詳細描述的種種慘狀讓毛主席不禁流下了眼淚,他當即批示要求尋找根治淮河的辦法,並揮筆寫下: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毛主席的題字
於是在1950年11月,國家治淮委員會在蚌埠成立,這座淮河岸邊的美麗城市成為治淮的領導中樞所在。
那年冬天的寒風中,1.6萬名水利專家、科研人員及260多萬民工參加了治淮工程,疏道,修堤,修水庫,攔蓄洪水,來自全國的中華兒女宣洩著重整舊山河的豪情。
(7月11日,華東軍政委員會視察團也突然來到皖北,緊急撥發500萬公斤急救糧和500萬公斤種子糧,圖by《蘇北治淮》)
在這之後,淮河兩岸人民又再次投入二期、三期工程的戰鬥中,經過8個年頭的不懈治理,終於在1957年冬天,極大地提高了淮河兩岸防洪泄洪的能力,使得淮河重新獲得直接入海通道,淮河水系漸漸趨於穩定。
三、淮河文明
淮河流域算是我國開發較早的農區,在蚌埠出土的距今7000年的「雙墩遺址」里,生產生活工具上的刻劃符號被稱是中國文字的重要源頭。
雙墩遺址出土的刻劃陶件,圖byyangshu1218
據2001年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考古發現,早在9000多年前,生活在淮河流域的賈湖人就已經創造出相當發達的稻作文化。
賈湖是一處仰韶早期聚落遺址,聚落里的賈湖人是中國最早的農民,圖為遺址里出土的磨盤磨棒,by河南考古
而且淮河流域也是我國 豆類種植較早的地區,《淮南子》中就記述著豆類的種植時間和生長規律。
用豆類製成豆腐始於淮南王劉安,用的是淮河畔八公山的泉水,製造而成的聞名遐邇、堪稱中國一絕的八公山豆腐。
位於壽縣北部的八公山,圖by《中國自駕地理》
淮河流域與黃河流域一樣是中國古文明的發祥地,眾所周知,自古中原有「四瀆」,「四瀆者,耳為江,口為淮,眼為河,鼻為濟。」,說的分別是長江、淮河、黃河、濟水。
而這有佐證,那便是「盤古開天地,血為淮瀆」,在神話傳說中,盤古開天闢地,他的血液流成淮河,毛髮長成森林,骨架形成山脈,雙目生成日月。
淮源源頭—桐柏山是神話中盤古開天闢地的地方,圖為桐柏山水簾洞by龍冬飛雪
自大禹在淮河畔的塗山大會諸侯建立起中國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夏王朝,之後經商、周、春秋戰國到了秦統一六國,淮河流域文化逐漸形成「臨淮自古多名士」, 淮河流域自古就是一片風雲之地,是一片思想的沃土。
淮河流域示意圖,圖by《中國自駕地理》
在這一片區域內,淮河流域發展最鼎盛的時候,儒、法、道、墨學派均在此創立興盛,其中就包括了先秦七子在內的一大批思想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子、莊子、韓非子),淮河流域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思想家的搖籃。
四、淮河人
從三國曹吳開始,兩淮便是南北交彙集中之處,這也間接造就了淮河人的性格:憨敢,樂中,和順,在皖北農村說一個人膽子大叫做「憨敢大」。
依託淮河灌溉的農耕平原的農業居民,他們的處事原則是:「不惹事,不怕事;被迫無奈,就會起義造反;可以做土匪,也能當大兵。」,要不然,陳勝、吳廣就不會揭竿而起,朱元璋也不會做皇帝,小崗村的十八位農民也不會按手印分田到戶。
小崗村「生死契約」,圖by微享閱讀
淮河兩岸也曾是「南有稻花飄香、北有麥浪滾滾。」,是賦有田園風光、宜居的魚米之鄉,當地至今都流傳著這樣一句民謠:「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
淮河兩岸,圖bytianraise
但遺憾的是淮河流域並不缺乏災難,尤其是中下游流域的水災,一有災情,老百姓便不得不背井離鄉,去四處逃荒要飯。
那首鳳陽花鼓《鳳陽歌》述說的就是人民在自然災害之年的生活慘象:「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只不過等到洪水退去,他們便毅然返回家鄉、重建家園,這塑就了淮河人樂觀中庸的價值觀。
人民食宿無依,農村生產遭受嚴重摧殘,圖by《蘇北治淮》
自古以來,由於淮河流域的生產生活主要是農業,所以人們都是靠天吃飯,他們祈禱風調雨順只能說是盡人事以聽天命。
淮河南岸的羅山縣萬畝生態茶園,圖by羅山縣人民政府網
這種對於大自然的依賴,也決定了在人們心目中「天」的神聖地位,想要生存就只能「因任自然」,因此,對外順天是必然,對內順心是自然。
如今全長近1000公里的淮河大部分緩緩流淌在廣闊的平原之上,由於多年河上、中游支流的嚴重污染,使其一度成為癌症等負面字眼的代名詞。
但是不要忘了歷史上的淮河幾乎是中國的經濟命脈,近代淮河下游的淮安、宿遷得益於淮河與大運河的交匯,依然屬於經濟重鎮,隨著長三角、珠三角的發展之後,兩淮興說不定能造就中國的全面復興。
參考資料:
1.唐一華.淮河流域文化;
2.陳露.淮河文化精神代代傳承——讀《淮河文化讀本》有感.《淮河晨報》2018第19版;
3.李延堯.一條淮河分南北.《學與玩》2018第7期;
4.文張琪悅.淮河文明與淮河人的文化氣質.《小康生活(文明風)》2018年第9期;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來源/公號:中國自駕地理
想了解更多自駕資訊,歡迎關注公眾號:自駕地理,對話框回復「入群」
更多精彩內容/線路,歡迎戳左下方的「了解更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