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神共舞——歷史學家還原的古蜀三星堆祭祀大典

2019-09-26     後宮地圖三千

商周時期是我國青銅文化最為繁榮的時期,這個時期中原地區青銅文明的主要特色是注重禮制,因此出土的青銅器多為規整而又嚴謹的青銅禮器,而青銅人物、動物造型等則很少。放眼世界,一般認為只有埃及和古希臘才有真人大小的青銅人物雕像。1986年發掘的三星堆兩大祭祀坑中,卻出土了一百多件工藝精湛、造型奇特的青銅雕像,其強烈的藝術個性和獨特的文化內涵在世界古代美術史中堪稱奇蹟,而如此規模在世界青銅人像造型藝術考古中也屬首次。1987年8月13日英國《獨立報》上有一篇以「中國青銅雕像無以倫比」為題的報道,報道中引用了英國著名學者戴維·基斯的高度評價「廣漢的發現可能是一次出土金屬文物最多的發現,它們的發現可能會使人們東方藝術重新評價。中國的青銅製造長期就被認為是古代最傑出的,而這次發現無論質量還是數量上都使人們樹中國金屬製造的認識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青銅是最早的金屬,也是上古時期的珍貴資源。從古人採礦的跋山涉水到運輸的不遠千里,從制模的一絲不苟到冶煉的拋汗灑血,再到定型成器的精雕細琢,其間的艱辛可想而知。古人卻如此不憚其煩、不遺餘力塑造出如此之多形態各異的青銅人物雕像,可見雕像所具有的重要程度。學者們普遍認為青銅雕像群表現的是一批受人尊崇膜拜的權威、偶像,它們代表的既是古人心目中神靈,又是人間統治集團的代表。三星堆古蜀國是神權色彩極重的早期政權,神權與王權的合二為一,表現出了政教合一這種政治體制及社會形態。

中國古代的雕塑藝術雖然起源較早,但有宗教偶像崇拜的時代應該說較晚,一般認為是在佛教傳入中國以後。雖然在東北遼西紅山文化遺址中曾出土有彩塑的女神雕像,大致可以算是受崇拜的偶像,但到商周時代,基本上沒有發現過大宗的人物雕像,更不要說受崇拜的偶像了。相反,人物雕像在中國古代不但不成為受崇拜的偶像,倒是經常成為巫師們施法,進行詛咒的對象。因此,三星堆的青銅人物雕像在基本不具備偶像崇拜的中國上古時代,是前所未見的絕世精品。作為陪葬俑的秦始皇兵馬俑以恢宏的氣勢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而三星堆這批精美絕倫的青銅人物雕像比它還要早一千多年。大不列顛博物館的首席中國考古學家傑西卡·羅森感嘆道:「這些看來比有名的中國兵馬俑更要非同凡響……」

三星堆兩坑共出土了57件人頭像,與真人頭部差不多大小,其中一號坑13件,二號坑44件,他們中既有誇張的造型,又有優美細膩的寫真,組成了一個千姿百態的群體。鑄造與真人頭部相當的青銅人頭像,曾是古希臘青銅文化的特點之一,而三干多年前的三星堆青銅人頭雕像群則比古希臘的同類作品鑄造時代還要早,這不得不讓人們對曾被稱作「蠻夷之域」的中國大西南刮目相看

這些人頭像輪廓剛毅、高鼻闊嘴、寬額長耳、表情凝重,洋溢著濃郁的陽剛之美。有人說,這顯然不是當時古人面部特徵的真實寫照,而是運用了誇張的藝術手法,表現這些人像非同尋常的能力,從一定程度上也表現了當時古人的一種審美觀;有人說這些人頭像可能是戴有面具的,如有一件出自一號坑的圓頭頂人頭像,就有明顯的戴雙角形頭盔和方形面罩的痕跡。面具曾被視作是神靈、精魂的寄居之所,是祭祀舞蹈或宗教禮儀中溝通人神的重要法器,或許戴上這樣的面具,這些人像所代表的巫師或部落首領就有了上達民意、下傳神旨,溝通天地、交連人神的特殊本領。

還有件平頭頂人頭像,闊臉方頤、刀形粗眉、杏狀大眼,張揚著簡煉粗獷之美。人像似乎高高在上,俯瞰眾生,洞察人間百態,在他的威懾之下,人們不能不謹小慎微、畢恭畢敬。

有的人頭像面部、頸部較修長,臉型瘦削、眉眼距離較寬、鼻樑略低,腦後垂有髮辮。

三星堆的居民究竟長得什麼樣子?他們屬於哪個民族?他們從何而來,又到哪裡去了?諸如此類的問題我們至今仍在尋找答案。對於三星堆居民的族屬,現在學術界存在不同的看法,主要有氐羌說、濮人說、巴人說、東夷說、越人說、三苗說等。一般認為,岷江上游的石棺葬文化與三星堆有密切的關係,三星堆古蜀國的主體居民可能來自川西北及岷江上游地區,其族屬為氐羌系。三星堆古蜀國的居民可能是由土著與多個外來民族融合而成的。遺址中出土的青銅人像既有平頭頂、梳著長辮的,也有圓頭頂或是戴著不同冠飾的,可能體現的就是民族部落的差異或是身份、地位的不同。

有一件人頭像在57件人頭像中十分特別,出自一號祭祀坑,殘高28厘米, 是三星堆人頭像中最接近於寫實的一件。頭像頂部為子母口形,原來可能安裝有頂飾或冠飾,腦後的髮際線清晰可見。較之其他的人像,這件人頭像的輪廓柔和,蒜頭鼻,下圓潤,臉部豐腴,鼻下的人中還清晰可見。有人說這可能是三星堆人頭像中唯一一件沒有戴面具的,也有人說通過它,我們看到的是古蜀國一位溫柔賢淑的女性形象。

二號坑出土的一件人頭像,通高26厘米,圓頭頂,頭頂蓋和顱腔分鑄而成,頭戴繩索狀帽箍,或是將髮辮挽在頭上,臉形瘦削,蒜頭鼻子,威嚴中透著幾分樸實敦厚,具有濃郁的地方民族風格。較之其他人像雙耳各有一孔來看,這件人像雙耳分別鑽有三孔,頗引人注意。耳朵穿孔,說明佩戴耳飾在古蜀國已經十分盛行了。耳飾的實物迄無發現,但在三星堆二號祭祀坑中出土了件刻有人物形象的玉璋,人像戴著鈴形和連環狀圓形耳飾,三星堆金杖上的所刻的人物也佩戴由多個不規則圓形組成的耳墜。

另外一件人頭像通高34.7厘米,平頭頂戴冠,冠上有規則的「回」字形紋飾,頂蓋和頭像分鑄而成。面容清瘦,表情凝重,頸兩側各鑽有一圓孔。

還有一件人頭像採用渾鑄法鑄造,殘高50厘米,頭上好像戴有頭盔。腦後用補鑄法鑄有髮飾,似乎戴著蝴蝶形花笄,中間用寬頻扎束,造型優美,精神十足

這些人頭像的眉毛、眼眶和眼珠等處曾用黑彩描繪過,有的唇縫中還殘留有紅色的硃砂,可見原來都是著色的彩像。

可能大家會問:「為什麼人頭像的頸部都呈倒三角形呢?」「人像原來有身體嗎?」在二號祭祀坑中出土了一件通高2.62米的青銅大立人像,他的身體略量樹幹形,身著三層無領衣服,左右兩片衣襟交疊,在頸部前後都呈倒角形,與這些人頭像的頸部完全相同。因此,學者推測,這些人頭像的頸部前後都呈倒三角形,可能表現的是人身體祖露的胸頸部分,人頭像原來可能安裝有木製或泥質的身軀。

偉岸神奇的青銅雕像是三星堆最具觀賞價值和研究價值的文物群體之一,它們是當時先民高度智慧、高超技術、虔誠信仰和非凡想像力的藝術結晶。

三星堆二號坑共出土戴金面罩人頭像4件,其中平頭頂、圓頭頂人頭像各2件,它們的大小形狀、面部特徵與未粘貼金面罩的人頭像基本一致,由於戴了金面罩,使這幾件人頭像在數十件人頭像中更顯尊嚴高貴、氣度不凡。另外,在一號祭祀坑中也出土了一件金面罩,是從人頭像上脫落下來的。

金面罩是用金皮錘拓而成,依頭像造型,上齊額頭,下包下頜。面罩的雙眉雙眼鏤空,鼻部凸起,用生漆和石灰調和而成的黏合劑將其粘貼在青銅人頭像上,給人以雍容華貴、凝重神奇之感。

用黃金製作面具,過去一般認為是中亞與西方青銅時代文明的一個特點,如公元前14世紀古希臘邁錫尼國王墓中發現的黃金面具、埃及新王國時代圖坦卡蒙墓中出土的黃金面罩等。它們是罩在死者或木乃伊的面部,其用意主要是保護和再現死者的面孔,體現的是一種喪葬習俗和等級觀念,帶有一定的原始宗教色彩。而三星堆出土的這種粘貼在代表巫師或部落首領的青銅人頭像面部的金面罩與古埃及、古希臘的金面具相比,在形態造型、裝飾手法上都有一些差異,它究竟有什麼含義呢?是為了區別不同的膚色,還是表現不同的身份地位,或是與宗教祭祀儀式有關?在《周禮》中有逐疫驅鬼之神「方相氏」「黃金四目」的記載,這些戴金面罩的人頭像與傳說中驅鬼的「方相氏是否有聯繫呢?

金光熠熠的金面罩人頭像曾被作為尊崇的偶像被先民供奉在古蜀國的宗廟裡,而今它們又成為友好使者,在中國和埃及兩國之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樑。2001年為紀念中國和埃及建交45周年,中埃聯合發行了一套兩枚郵票,分別是埃及的金面法老圖坦卡蒙和三星堆戴金面罩的人頭像;為紀念2007-2008中國希臘文化年,希臘國家郵政局發行了一套以古希臘神話中的宙斯青銅頭像和三星堆金面人頭像為主題的紀念郵票。三星堆金面罩人頭像兩次出現在其他世界文明古國的郵票中,充分表明了三星堆文化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正如中國先秦史學會會長李學勤所說:「三星堆是有著相對獨立起源和發展脈絡並且高度發展的區域性文明,應該放在更大的文化範圍內來看,對照古埃及年表,以兩個祭祀坑為代表的繁盛時期的三星堆文明與新王朝時期的古埃及文明及古希臘的邁錫尼文明幾乎同時出現。三星堆的發現應當與尼尼微、特洛伊的發現相媲美。」

在古蜀人豐富的精神世界裡,人神交往這一主題,始終占據著顯著的地位。如果說三星堆的青銅神樹反映的是古蜀人通天的觀念,那麼三星堆的青銅雕像群表現的就是古代蜀國的政治結構和盛大的祭祀活動場面。在2400多年前的《左傳》中有這樣一句經典名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是中國古代治理國家的崇高信條。「戎」指軍事活動,保土衛疆、征伐禦敵,關係到國家的安危存亡,作為國家大事毋庸置疑;「祀」指祭祀,就是按照一定的儀式,向神靈致敬和獻禮,請求神靈幫助人們達成靠人力難以實現的願望的各種活動。可以說祭祀是從古至今從未中斷過的活動,那它在古代又為何被排在「戎」之前呢?

這正是不同時代不同觀念的反映。在上古時代,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物質生活相對貧乏,他們的一切生活都來自於大自然的恩賜,幾乎完全是「靠天吃飯」,思維觀念也處於原始落後的狀態,他們對於諸如颳風下雨、電閃雷鳴等自然現象以及生老病死等不可觸知的現象和不可掌握的威力產生了種畏懼與崇拜,他們認為世間萬物上至天地日月,下至山川木石、飛禽走獸都和他們自身一樣,有喜怒哀樂、有冷暖饑飽、有愛有恨,有生命的靈氣。他們不覺得自己偉大,而是把自己與世間萬物都放在一個平等的位置上,甚至自己的力量更渺小、地位更低下,因此他們渴望通過某種方式達到與天地的溝通,與萬物的交接,與神靈的感應。當時的統治集團,也就是那些領袖兼巫師的人士,除了自己篤信神靈外,還把「神」作為一種統治手段和統治力量,借神施法、「替天行道」來統馭下民。於是,人們通過巫師作為中介,通過原始宗教活動中的祭祀儀式把祭品獻給天地和諸神,祈求賜福攘災、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丁興盛、國泰民安……因此,祭祀便自然而然地成了古代國家的頭等大事。

三星堆遺址龐大的玉石器和青銅器,基本都是用於祭祀的禮器,龐大的數量、精美的製作、多樣的品種,足以反映三星堆古蜀國對祭祀的重視以及祭祀場面的隆重。

幾千年前重大的國事活動——祭祀,究竟是怎樣的,我們知之甚少。在三星堆博物館,歷史學家仿製了三星堆的部分出土文物,通過戲劇化、舞台化的全景式陳列方式,製作了這個祭祀大典的場景,藉以揭示古蜀先民的精神世界,表現萬物單有靈、人神互通的時代特徵。

三千多年的某一天,三星堆古蜀國的國都籠罩在一片靜穆、神秘的氛圍之中,古蜀國的國家祭祀重器—神壇,莊嚴、神聖地矗立在高高的祭台之上。來自四方的人民,身著聖潔的服飾,滿懷虔誠地聚集在這中心聖地,在大巫師的指引之下,他們或站或跪,祭祀、祈禱,向諸神表述著共同的心聲……

神壇的原件出自二號祭祀坑,高53厘米,這是放大了6倍的仿製品。

神壇分三層,底層是圓座和兩頭莫可名狀的神獸;中間一層是圓座和四個抱握著不明杖狀物的人像;最上層是四山相連的山形座和呈方斗形的「頂式建築」,中央鑄有人面鳥身像。

神壇是三星堆文物中內涵最深、玄秘莫測的奇品之一,它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以至於給它命名也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學者認為,神壇是古蜀先民宇宙觀念的實物模式,神壇上、中、下三層正是古人天地、人「三界觀」最為形象的實物表現。即:底層的神獸代表的是地界;中層人物代表人間;上層代表的是神域天界,中央的人首鳥身像當是一位地位顯赫的主神。它表達了古蜀先民包羅萬象的,對天地、自然、神靈、人世的認識體系,對於探索古代中國人的神話宇宙觀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神壇底層的神獸,它們一正一反、平行站立,如果做動態分析,將是按順時針方向相互追逐,形成周而復始、循環不已的動勢,似乎寓意著宇宙天地的斗轉星移、自然生命的生生不息,而且其運動的方向估計不是古人隨意為之,可能與古蜀先民的天象觀有關,順時針方向與日月星辰從東到西「左旋」的方向是一致的。

神壇下面方形的三級祭台,原型是成都北郊羊子山商末周初時代的一座夯土祭台,現在已不存在。原台高約10米,寬約103米,它以巨大的規模和恢宏的氣勢成為我國商周時期土台建築的典型代表。「三星堆」這三座人工夯築的土堆很可能就是古蜀國的祭祀台,但因年代久遠,現在只殘存了半座,不便在此復原,而成都地區的古蜀王朝與三星堆古蜀國有承繼關係,所以歷史學家將羊子山祭台的結構形狀采借於此。

幾千年前的祭祀,在我們今天的人看來雖糟粕不少,但古人這種對大自然的敬畏以及與自然和諧的相處之道在環境污染不斷惡化、雪災、旱災、水災、旱災等自然災害頻發的今天仍有值得學習、借鑑的地方。同時,作為國家大事的祭祀活動對於當時統治階級治理國家、增強社會團結、社會教化以及對宗教、文學、藝術等形成和發展客觀上也曾起過積極作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Ph7bcm0BJleJMoPMqTG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