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thew 之後,下一位入主奢侈品大牌的設計師可能是誰?

2020-07-15   NOWRE現客

原標題:Matthew 之後,下一位入主奢侈品大牌的設計師可能是誰?

# Samuel Ross

# Yoon

# Jerry Lorenzo

隨著前段時間 Matthew Williams 官宣赴任 Givenchy 的消息占據行業焦點,高級時裝「Hype」化的趨勢愈加凸顯。而在未來,擁有與 Matthew 相似屬性的設計師中,有可能入主到奢侈品大牌擔任創意總監的人選還會有誰。針對這一話題,我們與內容總監 Dika 及 NOWRE 聯合創始人 Peter 聊了聊,並列出了幾位較為符合話題的設計師人選,他們分別是 AMBUSH 品牌創始人 / Dior Men 珠寶總監 Yoon、A-COLD-WALL* 設計師 Samuel Ross、FEAR OF GOD 設計師主理人 Jerry Lorenzo。

Yoon | Via Elle

Samuel Ross | Via Medium

Jerry Lorenzo | Via Instagram @Jerry Lorenzo

以上的幾位人選中,入主奢侈品牌的優劣勢分別是什麼,或者說他們與奢侈品牌的匹配度如何。

先說 Jerry Lorenzo 吧,其實他的 FEAR OF GOD 定位和奢侈品已經比較相似。最近和 Zegna 的合作系列也相當驚艷,可以說他有給老牌奢侈品牌新能量的能力。

合作的一個點是,奢侈品衣櫥里男裝的款式大多數都來自上個世紀的傳承,現在也不是要放棄這些傳統的 uniform,而是尋找新的感覺,賦予新的生命。

Lorenzo 與 Zegna 藝術總監 Alessandro Sartori | Via Instagram @Jerry Lorenzo

FEAR OF GOD x Ermenegildo Zegna | Via Instagram @Jerry Lorenzo

是的,可能是降低了身段在做事的感覺。

FEAR OF GOD 在定價和某些生產環節上的製作步驟會稍微靠近輕奢品,但其本身的運營模式、品牌背景都和奢侈品相差很多。比較大優勢的話,我覺得是在於他目前擁有營造 Hype 的能力。另外 Jerry 是個有經商能力的商人,也積累了這個圈內的相關頂流人脈,從粉絲對這個人的忠誠度看還是很高的,畢竟沒有忠誠度很難掏這麼多錢來買一件接近輕奢品價格的帽衫…

Via Instagram @Jerry Lorenzo

較大的存疑是,這些設計師、總監能夠有多持久地為品牌注入活力?真很考驗他們的創意。從 FEAR OF GOD 的系列來看,其實 Jerry 是長期集中在 Quality 和 Essential 的感覺上。到了奢侈品的話,這些東西似乎就變成了「大家都一樣的起跑線」一樣,這一套會不會比較難讓奢侈品的消費者買單,但他在人物的關係脈絡(包括社交網絡)和分銷渠道的運營上就很出色。

就是說他這種 Hype 屬性轉移到奢侈品行業的表現是存疑的。

是的,可能只會迎來一時的快感。我們當時在採訪 Samuel Ross 的時候,他有表達過一個差不多的意思。私底下說其實人們過於關注他和 Nike 的合作了,以至於忽略了他自己本身的東西,他不想這樣。言下之意,就是說「雖然我的合作很 Hype,但我沒法很有效地將這些人轉化發展成 A-COLD-WALL* 的客戶」。

我個人覺得 Samuel 是較有興趣向 Luxury 發展的,無論是以 A-COLD-WALL* 的名義還是某個品牌設計總監的名義,原因出自於我們目前能夠看到關於 A-COLD-WALL* 的一些變革,它就是向著高級時裝的方向演進。以前的 Samuel 已經建立出了他較為人所熟悉的設計語言和標籤了,如 Industry、reconstruction 以及 Streetwear 等等,儘管最初也只是一名 Graphic Designer,但他同時在圖像以外的很多方面展現出了一些藝術性,作為創意總監,在「創作上」的可能性很大,這是我覺得跟 Jerry 較為明顯的不同吧。然而在那次的訪問裡面,我們也曾經問過他「成為奢侈品/時裝屋設計總監」的相關問題,他的回答是「曾有品牌聯繫過他,但不方便透露。目前還是想把大部分精力投放在 A-COLD-WALL* 上,讓它能夠躋身高級時裝的領域 」,感覺他也沒有把話說死…

A-COLD-WALL* x Nike Zoom Vomero 5s Sail | Via The Sole Supplier

Hype 這個詞首先就是一個標籤,Hype 背後的本質還是兩個東西,產品和故事,以及這兩個東西如何串起來。舉個例子,Jerry Lorenzo 基本上霸占了一個 Look,大家看到這個 Look 想到的就是 FEAR OF GOD,相信大家都熟悉我就不細說了。但細看他的工藝,比如說洗水牛仔褲,LA 自己的工廠手工工藝去做,產品本身都是值得推敲的。 從「市場上找不到我喜歡的產品」為出發點去設計產品,到身邊 community 包括球星也開始喜歡我的產品,這裡面有很多努力並不能用 Hype 去概括。

Via LA Times

是的,我覺得產品方面確實是有他的優點。不過在精神層面上,其實 FEAR OF GOD 並沒有太多切實的背景故事,他營造的 Hype 跟 Nike 一些球鞋系列的 Hype 在產品故事背景的含金量上應該還是存在很大區別,Jerry 更多的是利用自己的渠道建立出來的 Hype,例如他的明星人脈。

有一種說法是奢侈品是由上到下,我告訴你什麼是好的,而且我跟你保持距離。街頭品牌反之,由下到上,反而有點以下克上的勁兒。但現在的趨勢是去中心化和開源,所以街頭文化從很早就變成了奢侈品的 muse。奢侈品開源給到街頭設計師去翻開自己的 archive,最新的東西,甚至打破傳統的東西。起碼從大家熱烈的討論來說,這是一個激進但帶有話題性的動作。

Via nss magazine

我也比較認同這個,說通俗一點就是「我不再那麼高高在上了」。像 Yoon 其實已經是「一條腿踏進去」的感覺了,側面證明了她在奢侈品集團眼中的含金量。

有些任命看起來還是有意思的,但有些看起來則是「還有誰剩下來可以來救火的」,這也是品牌需要考慮的吧。這通常是商業考量,現在節奏太快了,你沒有聲音,別人每個月都有聯名。比如 Virgil 在這個月的合作系列熱度還沒退潮、下個月 NIGO 就已經殺過來了,那邊 Air Dior 也在同時發力。這只是兩個牌子,但每天占了多少頭條,其它牌子能不急嗎?

Via Dior

有能力消費奢侈品的每一代人,消費動機應該都有所變化的,這個變化籠統地說都是跟隨時代思潮和消費環境的步伐,從這些「合作」其實就可以窺探到一點。現在的人是想要附帶「某種屬性」的奢侈品,奢侈品不再只是一種「彰顯地位、財力」的東西了,奢侈品在聘請這樣的總監職位時,也很需要考慮他們能不能炮製出能滿足這些人「口味」的產品。

這也引出了一個話題,或者說一個變化,在 90、00 年代,無論是設計師本人的品牌還是他所任職的品牌,背後都會有一批非常忠實的擁躉,粉絲粘性特別高。而當下的一個標誌卻是,品牌、設計師面向的客群有很高的重合性,LVMH 集團當家的那三位,Kim、Virgil 和剛上任的 Matthew 就是如此,那兩位如何看待這樣的一種變化。

根據一些全球的消費報告,現在的年輕人本身品牌忠誠度就越來越低。但也是消費主力軍。但這是兩個話題, 一個是品牌如何迎合消費者需求,拉他們過來,另外一個是如何打造自己的護城河,增強粘性和競爭力。我相信這有一個平衡的,時間會告訴我們哪些是好的合作,哪些是無意義的收割消費者合作

並不能用某個年份和重合來代入形容,畢竟品牌每個時期的粉絲實際上都存在這樣的粘性。一個品牌能走遠,其實都是通過一些手段在「不停凝聚新的一群」擁有相同愛好的消費者,比如招納街頭領域的明星設計師,比如和街頭傳奇人物合作等等,不同的消費偏好會隨著時勢而變化,可能現在趨勢是街頭,下個趨勢是 vintage 或者 archive 這樣…而且現在大部分的年輕消費者已經被成熟的網絡世界瞬間同質化了,且高度分散注意力, 理論上他們對個別品牌的粘性會越來越低,但興趣反而會越來越雷同,所以我們看到這些品牌「凝聚新一群」的動態就越來越多、頻密…

Via UF College of Journalism

套進這幾位總監來說,從一個人的穿衣習慣上看,他們的粉絲群對服飾的興趣點其實都是高度重疊的,比如都喜歡球鞋,平時經常穿帽衫等等…但區別就在於在這種大環境下的一些細分屬性,就好像一件帽衫可以穿得很美式街頭或者很 City Boy,是同一個服飾品類下兩種截然不同的感覺,這也像是每位設計師個人特色、魅力和創作風格的差異所在。比如 Virgil 很有美式街頭的親和力,Kim 有一股日本潮流的情懷,Matthew 則是功能性的前衛時裝等等…只要有這些明顯的標誌,消費者們就可以「對號入座」了,在大環境下找到自己更加細緻的興趣點。

順著剛才的話題,配飾和鞋履是奢侈品時裝屋營收的兩大重要方向,而 Sneaker 已經被證明是一個擁有巨大潛力的主流市場,那大膽假設一下,未來行業里,品牌的職能分布是否有可能會出現一些在球鞋領域有號召力的人,來專職做這方面的設計。

我覺得有可能吧,因為 Virgil 下面肯定也有負責球鞋的總監,這麼多 Sku,接下來可能 Sean Wotherspoon 也會幫 LV 做鞋子。

「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是一個萬年不變的定律,這種例子其實已經在 Yoon 和 Dior 身上可以窺探到,何況在這個時代下對於一個品牌來說,有能力、資本來招納多個當紅的明星設計師應該是好事,就算是一個品牌旗下也可以建立出他們的明星設計師矩陣,而且彼此的資源都是能夠相互打通的,LVMH 和開雲都是比較標誌性的例子。

Yoon 打造的 Dioe Men 配飾 | Via Instagram @Yoon

如果有天 Tinker Hatfield 說加入 LVMH 成為球鞋品類的顧問,這消息能不炸嗎?球鞋圈一定會八級地震吧,然後就把部分球鞋圈的人逐漸拉攏到奢侈品牌的視野範圍內,保持關注,發展成未來的潛在客戶,就像我上面說的「細緻的興趣點」那樣。但對於奢侈品來說,比較不現實的是他們可能沒法為這些「專業人士」提供很好發揮創意的空間,因為他們始終不是該領域的巨頭,無論在技術和經驗上都有可能留不住這樣的人,讓這個人變得「無用武之地」。

不過奢侈品沒什麼可能這樣來投入發展球鞋科技,他們的做法更像是找一些「有球鞋設計經驗但非真正專業的球鞋設計師」吧。基本上奢侈品都是一個有號召力的人當總監的位置,下面會有其它左右手或者設計團隊來負責進行打樣的,球鞋應該也一樣吧。

奢侈品要發展球鞋,實際上還是得看運動巨頭怎麼帶的頭。LVMH 現在幾個人選都是「借力」於 Nike 明星設計師陣容上的當紅人物,他們本來在球鞋領域就呼風喚雨,而球鞋又是年輕人十分關注的超大品類,奢侈品直接任命這些人為創意總監,其實已經有點「後人乘涼」的感覺了,對 Nike 來說也是雙贏吧,兩邊的巨頭都在捧。

那有這樣很有指向性的任命,再來看 Matthew 這次的加入,相比較上一次引起大範圍討論的 Virgil 與 LV 男裝,這次 Matthew 負責的是 Givenchy 的全線系列,包括高級定製線,等於說權力職能覆蓋的領域更大了。

只要他們旗下有人做「專業」的事情,就可以了。

我其實蠻好奇 Givenchy 未來高定線的東西,會不會出現類似於破壁的嘗試,戰術搭扣、戰術馬甲這些元素在成衣之外,用更好的材質露出。

如果製造技術到位的話,材質更換也是有可能的。像扣具這些工業品現在都是流水線產物了,絕大部分都是機器開模製作,如果新的材質能適應現在的機器應該就可以吧。

1017 alyx 9sm 2019 秋冬男裝秀場 | Via Guillaume Roujas for Nowfashion

回到剛才那個話題上,我覺得是有可能會出現一些在球鞋領域有號召力的人,來專職做這方面的設計,但他們不一定是很專業的球鞋設計師,畢竟招一個專業設計師過來不太現實的一點是,可能這裡沒有他的用武之地。

在經過了這些話題的討論後,再回到我們開頭的名單,這三個人當中誰最有希望成為下一任時裝屋掌舵人。

如果是這三個人裡面,我覺得 Yoon 會比較有機會。就像剛說的,她一條腿實際上已經邁進了奢侈品牌的大門了,起碼已經是近水樓台吧。而且我覺得擁有珠寶、配飾設計的經驗對奢侈品牌來講十分吃香,畢竟近代的奢侈品牌最給力的品類之一就是包箱了,珠寶配飾除了可單獨成為一門類別以外,更可以為包箱品類錦上添花,就像現在 LV 包包上的那條螢光鏈子,我覺得就掀起了很大的效應。

Yoon 與 Kim Jones | Via Paul Mougeot

另外現在 Yoon 也算是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資源渠道,她可以輻射的面已經非常國際化,在中日美韓以及歐洲國家也有一定的知名度。而且靠著 Nike 這個大好碼頭,擁有全球渠道,可以讓她在球鞋領域、科技運動服領域大展拳腳,建立自己在年輕人之間更大的好感關係。不過從之前與 Nike 的球鞋合作效應上看,她似乎還需要更加猛烈一點的爆發才行。

從以上對三位潛在人選的探討中,一大較為顯性的特質在於,無論是 Yoon、Samuel Ross 亦或 Jerry Lorenzo,他/她們已然在各自的針對領域建立起了不俗的聲量與辨識度,而如何捅破那最後一層窗戶紙,關鍵在於雙方的需求是否能夠對等。「設計師可以帶來什麼」與「奢侈品牌究竟需要什麼」,是直觀理解現下及後續一系列布局和策略的因素。

兵馬未動、商業先行的資本對抗體系下,奢侈品牌網羅著這一批在主力消費群體中呼風喚雨的人物。我們在前文中所提及的,當這一批創意總監的受眾人群開始不斷地出現重合,是否又意味著一次小的變革的到來呢?而除了今天提到的三位設計師外,各位心目中一定有著自己的人選與觀點,期待在評論區與你一道探討。

WRITERXue

Ann Demeulemeester — 時裝獨角獸的詩意自白

韓國 Hip-Hop 音樂憑什麼能夠成為「新韓流」?

「溶解」之後,MIHARA 聯手 FILA 為我們帶來了「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