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里問題的答案先行奉上:(1)成語「否極泰來」,意思是逆境達到極點,就會向順境轉化,壞運到了盡頭好運就來了。否,讀pǐ,「否」和「泰」是《周易》中的兩個卦名,「否」卦不順利,「泰」卦順利;極,表示到了盡頭;(2)吊和唁的區別:吊為「弔死」,即對遭遇喪事的人的慰問(有人去世);唁為「吊生」,即對遭遇非常變故者的慰問(只是各種變故,並沒有人去世)。詳情見各相關字詞條,無興趣內容可自行忽略。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84課,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分別如圖:
(今天要講的六個漢字)
1、吪。有兩個讀音:
(一)é。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吪,動也。從口,化聲。」形聲字。《字源》陳英傑先生稱:「『動也』與『口開』義相關,《說文》之『動也』似非本訓,當有訛誤,其所引《詩》『尚寐無吪』,見於《王風.兔爰》第一章,第二章言『尚寐無覺』第三章言『尚寐無聰』(聰指聽力)。『無聰』即兩耳不聞,『無覺』即長睡不醒,『無吪』即不想說話。說話即口開,口開即嘴動。『吪』之本義應即口開。」此解合理。
許慎《說文》的「動也。」來源於《毛傳》對《詩》的解說,依照「動也」的解釋,「吪」在後世典籍中也有「行動」義的用法,比如:卻昂《岐邠涇寧四州八馬坊碑頌》:「如龍如鬼,或寢或吪。」
本義之外,吪還有其他用法:(1)感化,教化。比如《詩經.豳風.破斧》:「周公東征,四國是吪。」《毛傳》:「吪,化也。」周公東徵到遠方,四國全都被教化。
(周公東征四國教化)
(2)同「訛」。錯誤。也寫作「訛」。《廣雅.釋詁四》:「吪,言也。」王念孫《說文疏證》:「吪者,《爾雅》:『訛,言也。』『訛』與『吪』通。郝懿行《義疏》:「《爾雅》釋文:『訛,字又作吪,亦作訛。』」此用法極生僻,不再舉例。
(3)鸞死之稱。《禽經》:「鳳靡鸞吪,百鳥瘞之。」張華注稱:「鳳死曰靡,鸞死曰吪。」比如康有為《將去日本示從亡諸子》:「風靡鸞吪歷幾時?茫茫大地欲何之?」
(4)同「哦」。歌唱。宋代謝逸《玉樓春》:「嬌吪道字歌聲軟,醉後微渦回笑靨。」
(二)huā。口開。《集韻.麻韻》:「吪,口開。」未見典籍有例。
吪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吪字的小篆寫法)
2、噆。讀cǎ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噆,嗛也。從口,朁聲。」形聲字。本義是銜、含。比如《淮南子.覽冥》:「入榛薄,食薦梅,噆味含甘。」進入樹林草叢,尋覓薦梅,品嘗甘甜美味。
本義之外,又用作咬;叮。《莊子.天運》:「蚊虻噆膚,則通昔不寐矣。」蚊虻之類的小蟲叮咬皮膚,會通宵不能入睡。元稹《蟻子》:「攻穿漏江海,噆食困蛟鯨。」
(莊子畫像)
噆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噆字的小篆寫法)
3、吝。讀lì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吝,恨惜也。從口,文聲。」形聲字。本義是悔恨,遺憾。王筠的《說文句讀》:「恨、惜固是一義引伸……又恨、惜兼之。」比如《後漢書.馬援傳》:「援與妻子生訣,無悔吝之心」馬援與妻子們離別,無悔吝苟活之心。
(伏波將軍馬援像)
本義之外,吝字還有其他用法:(1)吝嗇;貪戀。比如《論語.泰伯》:「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如果具有像周公那樣的完美才能,假如驕傲而且吝嗇,其他方面就不足取了。
(周公廟裡的周公像)
(2)吝惜;捨不得。比如,不吝賜教。比如《書.仲虺之誥》:「用人惟己,改過不吝。」《孔傳》稱:「有過則改,無所吝惜。」用人之言像自己說的一樣,改正過錯毫不吝惜。
(3)行難。清代吳夌雲《小學說》:「吝自有行難之意。」《易.屯》:「即鹿無虞,惟入於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大致意思是:追捕鹿的時候,沒有熟悉山林的人當嚮導,正在想進入密林中去。君子很機智,認為不如放棄追捕。進入密林很艱難。
(4)羞恥;恥辱。比如《後漢書.楊震傳》:「三後成功,惟殷於民,皋陶不與焉,蓋吝之也。」李賢注稱:「吝,恥也。」
吝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吝字的小篆寫法)
4、各。讀音有兩個:
(一)gè。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異辭也。從口夊。夊者,有行而止之,不相聽也。」會意字,我們先看字形:
(各字的字形轉變)
各字的會意:從夂,像倒著的腳趾形狀;從凵,像坎穴之形。古人穴居,凵就像洞穴的樣子,以腳走向居穴會來至之義。典籍通作「格」。在甲骨文中有兩種字形,一種即上述字形,另一種就是中了「彳」旁以明行來之義。金文中或又作走形,以指代走至之義。甲骨文、金文中均使用其本義。或用作「客」,「客」與「各」同源。
徐灝的《說文解字注箋.口部》:「各,古格字,故從夂。夂有至義,亦有止義,格訓為至,亦訓為止矣。」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各』亦『來』也。」各的本義是至、止。
本義之外,各還有其他用法:(1)用作指示代詞。指代一定群體中的不同個體。如:自個;各自。即《說文》所訓「異辭也。」《書.盤庚上》:「自今至於後日,各恭爾事。」又比如老舍《駱駝祥子》十七:「她與她們不能彼此了解,所以頂好各干各的,不必過話。」也用於單純指示詞。如:世界各國;各位同志;各級幹部,各種事物。
(各國國旗)
(2)異;分離。《正字通.口部》:「凡事物離析不相合皆謂之各。」宋王禹偁《酬种放征君》:「男兒既束髮,出處歧路各。」
(3)用作副詞。皆。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卷五:「各,猶『皆』也,『各』『皆』一聲之轉。」比如《春秋繁露.陽尊陰卑》:「諸在上者,皆為其下陽;諸在下者,各為其上陰。」
(二)gě。讀此音常用於方言。指特別;與眾不同。比如:這個人很各,口語裡說各色,自各兒(也寫作「自個兒」)。
各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各字的小篆寫法)
5、否。這個字有兩個讀音:
(一)fǒu。這是現代漢語最常用的讀音,也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否,不也。從口,從不,不亦聲。」形聲字加會意字。本義是不。說它是會意字,因為否的上部是個不字,「不」是象形字,表示否定,相反之意(具體到「不」字時詳細講),「不」放在「口」上,表示否定,不開口等意,會意非常明顯,不再上圖解析。
「否」一般用作副詞,有三種用法:(1)表示否定,和肯定詞對舉時,其謂語常省略。比如《詩經.邶風.匏有苦葉》:「招招舟子,人涉卬否。」鄭玄箋:「人皆從之而渡,我獨否。」這句詩的意思是:船夫招呼我上船,別人渡河我在岸。
(招招舟子)
(2)用於應對,常獨立使用,相當於「不」、「不然」。《孟子.滕文公上》:「許子必織布而後衣乎?曰:否,許子衣褐。」《戰國策.魏策》:「否,非若是也。」
(3)用在疑問句句末,構成是非問句。比如王維《雜詩》:「常有江南船,寄書家中否?」再比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二)pǐ。讀此音時,有四個用法:(1)閉塞,阻隔不通。《廣雅.釋詁一》:「否,隔也。」《廣韻.旨韻》:「否,塞也。」《易.否》:「否之匪人。」。陸德明釋文:「否,閉也,塞也。」比如《漢書.薛宣傳》:「夫人道不通,則陰陽否鬲。」顏師古注稱:「否,閉也。」
(2)困窮;不順。比如成語「否極泰來」,即逆境達到極點,就會向順境轉化。成語的意義指壞運到了盡頭好運就來了。「否」和「泰」是《周易》中的兩個卦名。「否」卦不順利;「泰」卦順利;極,表示到了盡頭。再比如《左傳.宣公十二年》:「執事順成為臧,逆為否」大意是:執行順當而成功就是「臧」,反其道就是「否」。
(周易中泰與否不同的卦象)
(3)惡;低劣。《易.鼎》:「利出否,以從貴也。」陸德明釋文:「否,惡也。」比如諸葛亮《出師表》:「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寫《出師表》的諸葛亮)
(4)六十四卦之一。坤下乾上。表示天地不交,上下隔閡,閉塞不通之象。與泰卦卦象相反,如上面圖示。
否的小篆寫法如圖:
(否字的小篆寫法)
6、唁。讀yà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唁,吊生也。從口,言聲。」形聲字。本義指對遭遇非常變故者的慰問。後多指對遭遇喪事的人的慰問。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稱:「此言吊生者,以吊生為唁,別於弔死為吊也。」比如《詩經.鄘風.載馳》:「載馳載驅,歸唁衛侯。」駕起馬車快奔走,回國慰問我衛侯。《毛傳》稱:「吊失國為唁。」孔穎達疏:「此據失國言之,若對弔死曰吊,則吊生為唁。」
簡言之,吊與唁有區別:《毛傳》所說的吊失國,只是針對《詩經.載馳》一篇語言環境而言,平常的「弔唁」一詞,拆開來就是段玉裁說的吊為「弔死」,即對遭遇喪事的人的慰問(有人去世);唁為「吊生」,即對遭遇非常變故者的慰問(只是各種變故,並沒有人去世)。
(載馳載驅)
唁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唁字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184,部分圖片引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