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保護武漢,武漢和全國人民關愛著我們」

2020-03-25   二三里資訊

「我們並不知道你們是誰,

或許,哪天見面了我們也認不出你們,

是的,你們對武漢的支援,對我們的照顧

並不是為了我們的感激,

也不是為了什麼榮耀,

你們只是對生命的敬畏。」

這是2月26日,光谷方艙醫院17艙所有人員寫給陝西醫療團隊的感謝信。王琳說,這讓她忘記了脫防護服時幾層衣服被汗水浸透的濕冷和狼狽。

王琳,1984年生,渭南市華州區人。華州區人民醫院呼吸內科護士長,從業18年。2月15日,她和同事王爭艷一起跟隨陝西省第三批援鄂醫療隊支援武漢,入駐光谷方艙醫院,3月18日回陝。在此次援鄂行動中,榮獲「護理之星」稱號。

順利「請戰」,女兒和媽媽捨不得

臘月29日,華州區人民醫院向全體醫務工作者發來一封倡議書,鼓勵大家積極參與援鄂。當時,呼吸內科全員報名,只有護師以上、各方面條件都符合的備選人員才有資格參與,王琳成為幸運的一個。

08年到13年,她在感染科做護士長。參與過03年SARS事件、09年H1N1禽流感,掌握了相關經驗和知識。知女莫如母,去武漢的事兒,王琳媽媽在抖音上看到全國很多醫務工作者都去支援了。借著父母高興的機會,王琳想跟父母坦白。

「你說吧!到底啥事?是不派你去呢?」媽媽說。「既然已經決定了,那還跟我們商量什麼?沒有商量的餘地了,那你就去吧,做好保護工作就行。」媽媽的話讓王琳心裡沉沉的。爸爸的反應卻淡定許多,「領導既然能派你去,是對你的信任,這是個難得的好機會,是一輩子珍貴的經歷。」

女兒的工作也不好做。王琳的女兒在寄宿學校上初一,一天早晨吃飯,她對女兒說:「媽媽跟你說一件事情,媽媽不想再瞞你了,知道你也長大了,相信你也理解媽媽的。」話音剛落,女兒便落下眼淚,「媽媽,我知道是什麼事情,那天你跟我說一兩周不回來,我已經猜到了。」王琳走後,女兒被婆婆照顧的很好,這讓在前線的她沒有後顧之憂。

17號進艙 第一批病人情緒不穩定

第一天的班,王琳上的很不好。「那邊的病人可憐得很,有些人是剛診斷確診,第一天進方艙,有些人則輾轉多次。剛開始沒病房,在社區待了一段時間,好不容易等到床位,病人又被輾轉到醫院,在醫院待了一兩天,環境還沒熟悉,又被轉到方艙。」王琳說。病人們情緒不穩定,更多是出於對新冠肺炎的擔心和後怕。

「組長!我看你衣服上寫的組長,我能跟你說,幫我解決問題嗎?」一位病人叫住了王琳。

「沒事你說吧。」

「我牙疼,有藥能給我用。」

病人來的時候,方艙剛建好。「咱們現在只有新冠肺炎相關藥物,還沒有止痛藥和牙疼藥,你如果需要,可以讓家屬先送來。我把流程跟你說一下。」

病人沉默了,不再說話。

「怎麼了?有啥困難嗎?」

王琳才得知,這位患者有兩名家屬已經在重症了,一名家屬在社區被隔離。

為了幫他減輕痛苦,王琳把病人的情況往艙里上報。經協調,後勤、藥務科、藥劑科都儘量滿足病人的需求。

「戰疫」 武漢人民付出了很多

到武漢的第一天,天空中下著大雪,王琳拿到那天的飯時,已近冰涼。愛心餐送到白衣天使手上,貼了張放心卡,記錄了菜品製作人、送餐員和配送員每個人的體溫和姓名。打開包裝盒,寫著一張紙條:感謝您為武漢的付出,請您放心用餐!嚴密、溫情,王琳心中的怨言頃刻間釋然。

在武漢,到處都是志願者。王琳早九點上班,提前一個半小時出門,留充足的時間給路程和穿防護服。七點半,司機師傅已經在等著。晚出艙十點,特殊情況要到十一點,司機沒有一句怨言,上車後,說一句:你們辛苦了!「你們從全國各地支援我們,我們這麼強壯的男子漢,能在家裡坐著等嗎?」

王琳來武漢的第四天,病人開始自發組織領飯。每個艙成立了志願者小組,「艙長」把每個人的問題匯總,交在王琳手上,這減輕了她很大的工作量。護士們不用再排隊領飯,病人們說:「你們那么小的身體,穿著防護服還得抱飯,二百多個人的飯沉死了,沒事兒,你們去干我們幹不了的事情吧。」

有顆善良的心 這份工作才沒那麼難做

18艙20床的患者進艙時,只穿了腳上一雙襪子。襪子髒了,無法換洗,腳凍的冰涼。王琳拖同事帶了雙自己的襪子,捎給病人,換來了病人們一聲聲:謝謝你!孩子你辛苦了!一次次微小的力量,病人的不安、憤怒和埋怨得到緩解和轉機。

出方艙要經過6道門,才能把身上的防護服脫完。一天晚班,王琳身體感到身體不適,堅持到最後一個門時,她摘掉了口罩便吐了,渾身冰冷。喝了幾杯熱水,又穿了防護服進艙。

王琳說,當收到病人的反饋時,才感覺到自己的職業真的很偉大。在護士會議上,她對同事說:「護士的服務態度和關懷,遠遠要超過你的技術。技術再好,也不一定能得到病人好的反饋和效果。當護士必須有一顆善良的心,這份工作才沒那麼難做。」

華商報記者 趙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