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權質押風險引關注,警惕高比例質押的投資風險

2019-08-13     郭施亮

股權質押


所謂股權質押,就是出質人以其所擁有的股權作為質押標的物而設立的質押。實際上,對於股權質押,近年來逐漸成為了A股上市公司大股東融資的重要途徑,經過了2014年、2015年槓桿牛市的行情,股權質押也一下子得到了全面激活,不僅僅是質押次數,而且在質押股數以及質押市值等方面也發生了全面攀升的跡象。

在市場環境趨穩的背景下,對於上市公司來說,股權質押確實是一個好工具,有利於盤活上市公司大股東的資金利用率,而且融資成本不高,同時融資便捷度也是非常好的。近年來,A股市場的質押餘額一直處於高居不下的狀態,牽涉到的股權質押市值龐大,也恰恰說明了大量上市公司對股權質押工具的依賴度。

然而,對於股權質押工具,本質上也是一把雙刃劍。在市場環境趨穩時,自然會起到積極的影響。但是,在市場環境轉弱,乃至出現單邊下行的行情時,對於高比例股權質押的上市公司,卻容易觸及股權質押的預警線乃至平倉風險。

根據數據統計,截至今年8月6日,A股市場就有3573家上市公司牽涉到股權質押的問題,而另有數據顯示,截至8月11日,已有946家A股上市公司股東的股權質押已經觸及平倉預警狀態。

很顯然,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股權質押問題無疑成為了當下市場最為關心的風險因素。究其原因,一方面在於股權質押涉及的市值規模龐大,且牽涉到大量的上市公司;另一方面則是在於不少上市公司大股東處於高比例質押的狀態,當市場出現持續單邊下行的走勢時,上市公司股票價格越低,上市公司大股東越容易觸及股權質押的風險,有的大股東積極補充質押物,而有的大股東則是無計可施,乃至處於被動減持的狀態。

退一步思考,在2800點附近,假如A股市場繼續下行,在市場指數運行重心下移的過程中,對於質押率偏高的上市公司來說,實際上意味著潛在風險越大。然而,對於本身實力不強、資金欠缺的大股東而言,若股票價格持續非理性下行,那麼就非常容易觸及平倉風險,當上市公司面臨強行平倉的壓力,不僅僅會對股票價格構成衝擊,讓全體股東集體買單,而且還可能牽涉到控股權丟失等問題。屆時,上市公司的正常經營與決策也可能會受到影響。

事實上,A股市場的股權質押風險一直存在,至今仍未完全擺脫這一危機。不過,在此前紓困基金積極馳援的影響下,A股市場的質押比例也出現了有所下降的跡象,但質押餘額規模仍然龐大,至今仍有不少上市公司大股東的質押率很高,更有甚者還把所持有的全部股份質押,這類上市公司的潛在風險更大。

「防風險,守底線」,無疑是近年來國內金融市場的發展主基調,對於股權質押而言,本身還是一把雙刃劍。但是,對於部分上市公司來說,卻把本來好的工具用壞了,在上市公司資金利用率快速提升的同時,卻把自身風險提升了數倍,而質押率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把控,往往也會增加上市公司的系統性風險。

假如A股股權質押問題只是少數情況,尚且不會引發過多的關注。然而,遺憾的是,經過了這些年來的快速發展,A股市場已經出現了無股不押的狀態,而在市場環境持續低迷的背景下,對質押率高於50%的上市公司,更是敲響了警鐘。假如市場指數繼續下行,恐怕質押率偏高的上市公司,率先面臨著股權質押風險的考驗。

不過,換一種角度思考,當市場處於低迷期階段,上市公司平均股價及平均市盈率的持續下行,實際上更容易考驗上市公司的真實價值。對於優質上市公司,在市場處於低迷期階段,往往具有較強的風險抵禦能力乃至抗周期能力,而在市場由弱轉強時,這類上市公司股票價格也會率先反彈。至於質押率高企的上市公司,反而在市場調整築底的過程中,容易觸及預警乃至平倉風險,未來上市公司股票價格的分化也會趨於明顯。

雖然時下A股市場正處於無股不押的狀態,但股權質押的問題終究還是需要得到實質性的解決,否則還是會成為A股前行的絆腳石。不過,對於市場來說,未來資金還是會更偏向於現金流充裕、質押率偏低,且自身抗風險能力較強的優質上市公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PFpliWwBvvf6VcSZ_C0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