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日凌晨,「白鱘滅絕」的消息占據熱搜榜前列,令網友痛心難過。
長江又一特有物種被宣布滅絕
據報道,傳說可長到萬斤、曾經的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中國長江又一特有物種被宣布滅絕。
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日前在線發布的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專家的一篇研究論文透露了這一消息。
專家們在該論文中稱,預計2005-2010年時長江白鱘已滅絕。
楚天都市報報道截圖
這是繼白鱀豚(極危,CR,可能已滅絕)和長江鰣魚被研究人員宣布功能性滅絕之後的又一壞消息。
上述論文的通訊作者是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院首席科學家危起偉博士,第一作者是該所的張輝博士。
1月2日晚,記者聯繫到危起偉。危起偉介紹,2019年9月中旬,國際組織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在上海組織了專家組評估,評估結果為,中國特有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滅絕(extinct)。
危起偉和張輝都參加了那次評估會。「大家尊重IUCN的評估模型和專家,但這一結果讓人心情沉重。」危起偉說。
長江白鱘是距今一億五千萬年的中生代白堊紀殘存下來的古代魚類之一
「千斤臘子,萬斤象。」
「臘子」指的是中華鱘,「象」指的是長江白鱘,據說它可以長到上萬斤。
白鱘體型碩大,成魚可長達七八米,游速迅疾,被稱為「水中老虎」「中國淡水魚之王」,它也是世界十種最大的淡水魚之一。美洲匙吻鱘外形與長江白鱘較為相似
白鱘和長江中華鱘一樣,是距今已有一億五千萬年的中生代白堊紀殘存下來的極少數古代魚類之一。
上一次發現長江白鱘是2003年大年初一
十多年來,長江白鱘始終未在漁民和科學家們的苦苦搜尋中現身。據澎湃新聞此前報道,2003年大年初一,中國水產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科學家最後一次救助一條長江白鱘、放生並跟蹤。但隨後,船觸礁,被放生白鱘的電波信號也消失。
沒人能想到這可能是人們最後一次發現長江白鱘。失去這一條魚,也失去了整個物種。
2003年至今,科研人員沒有再發現過白鱘,也沒有其人工養殖個體存留。此前,人們還抱有一線期待。「有漁民認為,長江某些水域還倖存有白鱘。」
和長江水中精靈打了半輩子交道的危起偉,第一次看見長江白鱘是1984年,是葛洲壩下的一尾死亡白鱘。
危起偉曾經拍攝到的長江白鱘
「白鱘個體大,非常難養活。」1984年至1993年間,他救護過4尾被困的白鱘,僅一尾成功救活,放回長江。
網友感嘆:我們從未遇見,聽聞已是永別
「白鱘滅絕」的消息令網友痛心:
長江十年禁漁計劃實施
近日農業農村部發布通告,從今年起在長江幹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植資源保護區以外的天然水域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
在過去幾十年快速、粗放的經濟發展模式下,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已經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所以實現禁捕,讓長江休養生息,迫在眉睫。
長江是中國重要的生態寶庫,分布有水生生物4000多種,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河流之一。在1988年國務院批准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涉及長江流域魚類9種,分別是一級保護動物白鱘、中華鱘、長江鱘。
除長江白鱘滅絕外,中國特有的中華鱘、長江鱘仍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評估為「極危」等級(status)。2017年和2018年,農業農村部陸續啟動《中華鱘拯救行動計劃》和《長江鱘拯救行動計劃》。
據@人民日報,長江十年禁漁計劃實施,這將是長江史上最大規模休養生息。
古人云: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但因過度捕撈,長江已陷「無魚」境地。
魚要放生,人要反思。竭澤而漁則無魚,尊重規律則無虞,魚的興與衰,本質是大自然為發展亮起的指示燈。
給長江十年休整期,長江能還世界一片生機。
來源:楚天都市報、農業農村部官網、中國青年報、@人民日報等
責任編輯:胡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