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這個600多年北方典型古村落,曾風靡一時,為何現在貶褒不一

2021-04-11     乍暖

原標題:濟南這個600多年北方典型古村落,曾風靡一時,為何現在貶褒不一

剛剛大學畢業的那幾年,曾一度執念於古村古鎮。於是乎,獨自一人奔赴江南的那些古村古鎮,烏鎮、同里、西塘、南潯……一股腦的去了能去到的所有古鎮。而後不知怎得,竟對古鎮失去了免疫,又喜歡上了一望無際的大海;到了這幾年,更是鍾情於了老建築,去到不同的城市街拍……不得不說,我真是個善變的人!

3月份不算晴朗的某天,花兒們剛剛開始盛開。驅車去了離家比較近的「朱家峪」。號稱是中國北方地區典型的山村型古村落,是山東省唯一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號如此之大,我以為是歸結於,拍攝《闖關東》。其實不然,走進這個看起來平平無奇的村子,才知其中藏著奧秘。

買了門票,進入這個古村,踩著高高低低的石板路,路邊是零散的攤位賣著煎餅、蜂蜜等等,攤位的攤主都是祖祖輩輩生活在這個村子裡的人,它們濃郁的方言,讓我有了莫名的親切感。越是深入走進這個已經有600餘年的古村落,你會看見它還算完整的保留了明清時期的古橋、古道、古祠、古廟、古宅、古校等建築物,忽覺這個古村稱號如此之大,並非浪得虛名。如若你沒認真去了解它的過往與當下的樣子,就不要輕易去評價它的好與壞,說起來,這些古老的建築才是「朱家峪」的精華所在。被譽為「齊魯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標本」的朱家峪,還是有著別的古村所沒有的,或者說,它更代表著、保留著北方古村落的一些特質。

朱家峪的古橋,被專家譽為「現代立交橋的雛形」。它位於古村的中間位置,在老槐樹的西下側,共分東西兩座,相距約十米。東橋建於康熙九年,西橋建於康熙二十七年,至今有三百餘年。東西兩座立交古橋,相距約十餘米。上下都可行人,通車運輸也十分方便。用手觸摸著青石堆疊而成的橋身,光滑卻又不那麼平整,即使經歷了多年的風霜雨雪,也未曾被損壞,保持著它原本的樣子,真的是讓人驚嘆。

你不曾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古村,竟有大大小小的古建築近二百處,各種石橋二十餘座,井泉二十餘處,廟宇十餘座,除了被譽為「世界立交橋原型」的康熙雙橋、還有文昌閣、關帝廟、朱氏家祠、壇橋七折等等,可謂人文與自然景觀數不勝數。所以定不可小瞧了他。

追溯這古村的歷史,已有600多年了。曾經這片土地之上有廬於此,名為「城角峪」,而後更名為「朱家峪」。自明初至今,仍完整著村落原本的建築格局,依山勢而行、梯形居落,錯落有致。朱家峪三面環山,南接胡山,西連胡山森林公園,北臨齊魯世博精品園,可謂一處休閒、旅遊、度假的寶地。

為何這朱家峪會被保存得如此完整,沒有被破壞。還要歸結於它的地理位置,村子雖緊靠309國道,西距山東省會濟南僅45公里,但多少來往的人卻與其失之交臂。如此村子的「原生態」才得以完整地「原汁原味」地保存下來。

站在村子的主幹道上,兩側是依山勢而建的屋舍,經年累月的雨水,終是將山體一點點削弱、有些地方竟也出現了側滑,而山上的房屋似乎也會受到威脅……雖不嚴重,我忽然看見這村落如是不被保護,多少年後的人,怕是就不會知道它的蹤跡了。如若你來,像保護老家般去呵護這個村落吧。它如村民般樸實、如大地般靜默。

現在許多人對「朱家峪」貶褒不一,說它沒了最原始的味道,新建的房子和新修得早就沒了本質。如若不對它加以修繕,今日我們所見到的似乎都是一片殘垣斷壁了,那還能感懷過往與歷史。事物總是要兩面去看待,至少我們看見這些物件去回味歷史,所以,你認為現在的「朱家峪」靈魂還在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OxIDwXgBMMueE88vHcK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