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種情況可能是腿腳「老了」!骨科專家每天這樣「練」腿

2019-11-26     生命時報

有好的身體才能享受生活,對老人來說更是如此。然而上了年紀,很多老人被腿腳不便困擾,給生活帶來諸多麻煩。

《生命時報》邀請骨科專家,告訴你腿腳退化的高危標誌,並教你如何正確護腿。

受訪專家

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骨關節科主任醫師 溫建民

航空總醫院普外科血管外科專業組主任醫師 任師顏

腿腳退化的7種跡象

俗話說:「人老先從腿上老」,隨著年齡的增長,腿腳的力量會降低,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骨關節科主任醫師溫建民介紹。當人體出現以下7種情況時,可能警示腿腳退化:

曾在家中絆倒或滑倒;

上樓梯必須扶扶手或使用拐杖;

單腳站立無法穿襪子;

持續走路超過15分鐘就非常累;

總是沒辦法在綠燈時間穿過馬路;

提2公斤重的東西走路很吃力;

做家務時感覺困難,需器械輔助 。

腿疼要警惕這5種病

老人出現這些情況,大概有3方面原因:

1 腦部問題

有些老人有輕微的腦梗和腔梗,這會影響人走路的平衡,導致肌肉退化等問題。

2 骨關節疾病

隨著年紀增長,關節功能退化或由於痛風等問題,易導致關節部位的疾病,從而出現走路易絆倒、上樓要扶扶手的情況。

3 攝入能量不夠

老人代謝慢、胃口小,吃得少,這也是導致肌肉沒有力量的一個因素。

腿疼要查五種病

走路多了、坐久了、站得時間長了,感覺腿疼不適是一種常見情況,因而很多人都對腿疼不當回事。但如果老人的腿疼有以下特點,可不是僅僅揉一揉就能緩解的。

如果臀部、大腿後側、小腿外側至跟部或足背感覺麻木或疼痛,可能是腰椎間盤突出症,建議諮詢骨科醫生。

如果是關節部位腫脹、疼痛, 比如遊走性疼痛,即關節疼痛不固定,一段時間一個關節痛,一段時間換另外一個關節,可能是風濕性或類風濕性關節炎,建議到風濕科就診。

老年患者若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或冠心病,步行一段時間後感覺腿疼,需要休息才能緩解,步行後再次出現腿疼,在醫學上稱為「間歇性跛行」,是下肢動脈狹窄閉塞導致缺血的表現。建議這類患者到血管外科就診,檢查下肢足背動脈搏動情況,做下肢血管彩超、動脈CT血管造影等,然後接受相應治療。

如果患者多年靜脈曲張,出現下肢腫脹疼痛,可能是靜脈血栓,要諮詢血管外科,做下肢靜脈彩超,根據血栓的情況選擇抗凝溶栓或做微創手術。

如果是腫瘤患者,出現下肢腿疼,需要注意有無血栓形成或骨骼癌轉移,建議諮詢骨科、腫瘤科醫師,做腰椎磁共振檢查等。

骨科學會推薦的護腿法

年過50就要注意這些問題,但如果出現也不必太過緊張。儘早就醫解決疾病問題,逐步調整日常生活狀態。

在健康飲食的基礎上,結合一定的力量訓練,比如靠牆靜蹲。每天曬曬太陽,活動關節,做一些刺激血液循環的動作。

患有骨關節疾病的老人儘量走路不要過多,以免造成更大傷害。其他老人可以借鑑日本骨科學會提出的倡議,進行一些練習:

睜眼單腿站立,每次1分鐘,每天3次;

半蹲訓練,每次5~6個,每天3次;

如果實施困難,可輔助桌椅支撐,以防摔倒。

本期編輯:鄧玉 本文作者:生命時報記者 李爽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OwaLp24BMH2_cNUgiZb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