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莓友給平台留言,說自己的草莓心葉有發紅、葉片乾枯及心葉畸形的現象,問是怎麼回事?
針對這些問題,小編特請教天天學農的技術專家,據專家介紹,出現這種病症大致有三種情況,今天把它整理出來,供大家參考學習!
草莓芽線蟲俗稱「紅芽病」。主要侵害草莓生長點和花芽以及匍匐莖。受芽線蟲危害的草莓心葉歪曲畸形,葉色光澤濃綠,嚴重時植株萎蔫矮化,心芽變黃或紅褐色,呈蓮叢花椰菜狀,草莓被芽線蟲危害後,生長點長勢緩慢、畸形或消亡,花芽發育退化、畸形、減少,甚至消亡,嚴重時可導致絕收。
發病條件
草莓芽線蟲可寄生在草莓、蕨類、秋海棠、杜鵑等植物體內,為土傳蟲害。能夠隨種苗、土壤、灌水等途徑傳播繁衍。草莓重茬、雜草叢生、低洼漫灌等生育環境有利於芽線蟲發生。
防治方法
1、栽植前將苗先在35℃溫水裡浸泡10分鐘,然後放在45℃左右熱水中浸10分鐘,冷卻後栽植。
2、藥劑防治
(1)無病害或較輕用藥配方:惡霉靈淋根灌根2-3次;
(2)土傳病害嚴重用藥配方:嘧菌酯+惡甲霜靈淋根灌根2-3次。
3、發現芽線蟲可用阿維菌素、氟吡菌醯胺(路富達)噴施淋灌根部。
4、土壤消毒:可採用棉隆進行種植前土壤消毒,土壤消毒後要增施有機營養肥嘉美紅利補充土壤中有益微生物。
草莓芽枯病主要危害花蕾、芽、新生葉,引起幼苗立枯,也可侵染成齡葉、果柄、短縮莖等。植株基部染病,近地面部分初生無光澤褐斑,逐漸凹陷,並長出米黃至淡褐色蛛巢狀線體,有時能把幾個葉片綴連在一起。葉柄基部和托葉染病,病部干縮直立,葉片青枯倒垂。
開花前受害,使花序失去生機,並逐漸青枯萎倒。新芽和蕾染病後逐漸萎蔫,呈青枯狀或猝倒,後變黑褐色枯死。莖基部和根受害皮層腐爛,地上部乾枯容易拔起。果實染病,表面產生暗褐色不規則斑塊、僵硬,最終全果乾腐。急性發病時植株呈猝倒狀。
發病條件
病菌喜歡高溫高濕環境,發病適宜溫度為22-25℃,栽培密度過大、連續陰雨天氣、溫度高容易病重,栽種密度大、多肥高濕容易發生芽枯。
防治方法
1、土壤消毒:整地時畝用80%噁霉.福美雙+50%氯溴異氰尿酸拌細土撒施或者兌水噴施。
2、種苗消毒:用惡霉靈蘸根後移栽,或在移栽後用嘧菌酯+惡甲霜靈淋根灌根。
3、適當稀植,合理灌水,保證通風,降低環境濕度。
4、保護地要適時通風換氣,灌水後及時通風,降低室內濕度。
5、及時拔除病株,嚴禁用病株作為母株繁殖草莓。
6、藥劑防治。在發病初期用10%多抗黴素600-800倍液,或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等輪換噴霧。保護地草莓發病,可每畝用5%的百菌清粉塵劑150-180克,分放5-6處,傍晚點燃密閉大棚過夜,連熏2-3次,間隔期7天。
葉片:缺鈣最典型的症狀就是俗稱的葉焦病,一般發生在新葉上,造成葉片頂端皺縮,葉尖焦枯;
花器:缺鈣會造成花萼焦枯,花蕾變褐,新芽頂端乾枯;
果實:缺鈣時幼果期會出現僵果,成熟期的果實缺鈣會導致細胞壁薄,細胞密度小,果實表現出發軟現象,耐儲運性差,果實重量降低;
根系:缺鈣的草莓根系短,根毛少,根尖從黃白色轉為棕色,嚴重時死亡。
缺鈣的原因
1、土壤酸化鹽漬化影響鈣的吸收。
2、施肥不均衡,使用大量化學肥料使得各營養元素之間產生拮抗作用,抑制根系對鈣的吸收。如銨態氮或者鎂或者鉀過高與鈣產生拮抗,影響鈣吸收。
3、吸收障礙,鈣屬於難移動元素,鈣的吸收主要靠葉片的蒸騰產生的拉力進行運輸傳導,草莓的根系活力差,葉片蒸騰拉力弱,導致草莓對鈣的吸收障礙,尤其是連陰天容易發生。
4、降雨過大,土壤積水,植株容易造成漚根,影響根系吸收。
防治方法
正確的補鈣方法是土壤施用鈣肥與葉面噴施鈣肥結合的方式。土施鈣肥才是補鈣最重要和主要的措施,這個一定要注意。同時結合葉面噴施鈣鎂硼肥,從花前開始,草莓果實部位應重點噴勻;間隔8-10天一次。注意盛花期不要噴施。
來源:天天學農草莓號(草莓阿姜)
(農林衛視新媒體整理髮布,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