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換人」加速企業智能化升級,我市布局人工智慧重點項目12個

2020-03-25     株洲發布

北汽株洲分公司車間裡忙碌的機器人

步入北汽株洲分公司、湘火炬、漢德車橋等大批株企的生產車間,只見一隻只機器手臂正在有條不紊地操作,偌大的車間裡只有少數工人進行著管理和維護……

這是「株洲智造」的尋常畫面。在這次疫情衝擊下,很多株企都憑藉智能製造優勢,率先「甦醒」,滿血復活。用機器提升生產力、用智能疊代產業鏈,「機器換人」「企業上雲」正在給我市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帶來全新機遇。

智能化生產贏得復工復產主動權

3月23日,在漢德車橋圓柱齒輪分廠精鍛車間內,沒有嘈雜的機器轟鳴聲,沒有工人忙碌的身影,乾淨敞亮的車間裡,工程師正在對生產線進行調試。抓取毛坯、調整姿態、送入車床、精確加工,然後清潔沖洗……機械手靈活自如地工作,整個流程下來只用了不到2分鐘。

「以前用的是數控車床,1個人只能盯著2台設備,現在公司大力提倡智能化,安裝了智能生產線後,1個人可以看6台設備,效率是原來的3倍。」現場負責人介紹,未來車間將實現全智能化生產。

北京汽車株洲基地自動化生產線全開,生產繁忙:在衝壓車間裡,衝壓設備發出「隆隆」的轟鳴聲,各型衝壓件魚貫而出;在焊裝車間裡,機器人舞動臂膀,將一個個衝壓件組合成汽車「骨架」;在總裝車間裡,智能物料小車沿著軌道穿行,把零部件精準送到每個工位……

玉祥瓷業剛復工就滿負荷生產,自動化生產線上,日生產量達到了4萬件。原需要全廠400人完成的工作,現在壓縮到了200人。在12600平方米的智能製造車間裡,人均使用面積達到63平方米,為疫情防控鑄起了一道天然的「綠色屏障」。

疫情來襲,企業承壓,普遍遇到「用工」難題,而率先實現「機器換人」、智能製造的企業則贏得了主動,優勢明顯。

疫情危機成智能化「催化劑」

「機器換人」本質上是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帶來的用工模式變化。隨著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工業企業亟需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生產效率。

株洲天一焊接技術有限公司專注於焊接專機設備和機器人系統集成業務。公司董事長黃立新介紹,最近兩年來,市場對智能化生產線的需求越來越旺盛,「以焊工為例,很多企業都缺,但年輕人不願意做,同時培養成本也不低,很多企業被逼轉型。」

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更成了催化劑,很多原本處於觀望的企業也痛下決心。「疫情危機敲響了警鐘,很多企業都覺得迫在眉睫。」湘火炬智創系統分公司副總經理孫強最近接待了很多企業的考察,「這個時候最先搭上先進技術、越早完成智能化生產線的企業,就越能提早搶占先機。」

成立才2年的湘火炬智創系統分公司,是「製造智能工廠的工廠」。公司車間內,漢德車橋訂購的智能生產線正在調試。孫強介紹,去年公司交付了5條智能生產線,但今年即將交付的生產線就有5條,近期還陸續接到了10餘條生產線訂單,「受疫情影響,訂單明顯多了」。

布局人工智慧重點項目12個

「株洲智造」大潮來襲,很多企業都邁開大步快跑,從「機器換人」開始,大力實施製造裝備升級和智能聯網。

千里之外,這邊輕點滑鼠,設備的運作情況、能耗、維保都能一目了然。這在黃立新寄予厚望的焊接資源管理系統上將成為現實, 「這套系統和設備自動化相結合,可以幫助設備和數據實現連接,實現工藝級別的互聯。」

智能生產線正是工業網際網路的基礎環節。在孫強看來,生產數據是企業最關心的環節,但實現互聯必須先在生產端智能化,實現數據鏈全覆蓋,加快「機器換人」,才能將加速株企「上雲」。

工業網際網路是「新基建」的重要領域。3月20日,工信部發布《關於推動工業網際網路加快發展的通知》,要求加快工業網際網路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工業網際網路在更廣範圍、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融合創新,培植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支撐實現高質量發展。

目前,我市正在全力部署以5G、工業網際網路為代表的「新基建」,搶占雲時代發展先機。根據我市重點項目計劃,今年布局的相關重點項目有12個,總投資額達192億元。其中,清水塘濱江科創園將建設工業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高端科創產業集聚區,大研工業機器人項目將生產六軸機器人和SCARA機器人,華邁智能裝備以機代人項目將採購智能機械設備、智能生產線。

【記者手記】

幫助中小企業快速跨過「門檻」

近年來,企業對自動化裝備的需求越來越旺盛。一場疫情,更讓不少處在徘徊、猶豫中的企業有了新的抉擇。很多企業都計劃啟動或加速「機器換人」步伐,爭取實現生產環節智能化。

但一個不爭的事實,一條自動化生產線幾十甚至上百萬元的費用,對於中小企業來說仍壓力過大。如何幫助中小企業快速跨過這道門檻,才是企業快速「上雲」、產業升級發展的關鍵所在。這正是我們接下來該做好的事情,一方面需要企業長袖善舞,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社會攜手共進。

當然,另一個問題也需引起重視,在「機器換人」的大背景下,產業工人隊伍也急需轉型。當他們從枯燥、重複、繁重甚至危險的工序中解放出來後,肯定會轉移到其他崗位中去。而這就需要政府、社會和企業通力合作,組織開展各類職業培訓,幫助職工提高技能,儘快適應新崗位。

來源/株洲日報 記者/廖喜張 通訊員/孫敬令

編輯/黃盼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新聞熱線:18173385049(李記者)、15343331570(唐記者)

聲明:分享要尊重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株洲發布」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OmDtEHEBrZ4kL1ViuW8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