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德華
周一,在靠近阿克賽欽的加爾萬河谷,至少20名印度士兵在與中國軍隊的爭吵中喪生。阿克賽欽是中國控制的一個地區,但兩國都聲稱對該地區擁有主權。雙方都指責對方越過了事實上的邊界,即沿著山谷西部的實控線。然而,關於這次相遇的細節仍不清楚。
兩個擁有核武器的鄰國目前正試圖迅速緩和緊張局勢,儘管兩國鷹派人士要求加大挑釁和進攻力度。中國已經向該地區派遣了大量軍隊和軍備,而據報道,印度也加強了其在該地區的地位,儘管新德里對其在該地區的軍事實力沒有那麼直言不諱。
有爭議的阿克賽地區是新疆的一部分,印度聲稱是拉達克的一部分。這裡寒冷而不適宜居住,覆蓋著積雪,即使在夏天,溫度也接近冰點。該地區位於喜馬拉雅山脈的高處,平均海拔4200米,幾乎是發生高原反應高度的兩倍,這意味著該地區的任何人都必須經歷冗長的、逐漸適應當地環境的過程,否則就會遭受嚴重的頭痛、噁心和疲勞。
高度和冰凍溫度可能是造成周一死亡人數的原因之一。印度軍方最初證實有三人傷亡,但後來又說,另外17名士兵「在高海拔地區暴露在零度以下的溫度下」死亡。另據印度《印刷報》報道,印度一些士兵是墜入河裡淹死的。
英國歷史學家麥克斯韋在他的書中這樣描述這個地區:「無人區,沒有人生活,沒有人居住。」然而,印度和中國在1962年為此發動了戰爭,數千人喪生。最近在長達一個月的衝突和周一的小規模衝突之間,該地區邊防部隊之間發生了多次打鬥和小衝突,兩國都發表了憤怒的聲明,指責對方試圖越過實際邊界。
那麼,為什麼該地區對雙方都如此重要呢?
實際控制線,即定義較為寬鬆的事實上的邊界,源自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而那場戰爭本身就是由長期的歷史領土爭端引發的。
麥克斯韋在他的書《印度的中國戰爭》中寫道,阿克賽欽地區的主權一直有些困惑。在19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喜馬拉雅山是俄羅斯、英國和中國清朝三個帝國之間軍事和政治鬥爭的焦點,三個帝國都聲稱對該地區擁有不同的領土。殖民化只會帶來進一步的混亂,特別是在巴基斯坦獨立與印度分裂之後。
阿克賽欽是大克什米爾的一部分,在1947年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間的血腥戰爭導致該地區的分裂後,中國和印度的邊界變得模糊不清。
印度聲稱,該地區屬於拉達克。拉達克是東克什米爾谷地一個偏遠的多山地區,直到去年,它還是印度控制,但處於半自治狀態的查謨-克什米爾邦的一部分。1947年印巴戰爭後,該地區被印度控制。
分析人拉里•沃澤爾 在一份美國軍事報告中寫道:「雖然印度承認所謂的『麥克馬洪線』,這是英國殖民時代遺留下來的,但中國從未正式接受它,而是選擇了在相鄰民族之間存在了幾十年的『習慣邊界』。」
這造成了一種今天仍然存在的令人不安的現狀,即雙方在邊界問題上都不十分一致,雙方經常指責對方越界或企圖擴大其領土,而且很容易找到衝突的藉口。
衝突的催化劑
根據倫敦國王學院國際關係教授潘特的說法,當前危機的根源在於印度去年取消給予查謨和克什米爾的特殊地位。
潘特說:「從那時起,中國就擔心印度會給中國未來的發展帶來困難。」「該地區連接中國和巴基斯坦,在那裡他們有經濟走廊。他們一直擔心印度撤銷特殊地位,以及印度現在如何從戰略上看待拉達克。他們還擔心基礎設施建設。」
該地區最近的重大危機,也與基礎設施建設有關。2017年,因爭議領土洞朗問題僵持了數月。
潘特補充說:「早些時候,主要是在中國一側修建基礎設施,但現在印度也在其邊境一側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新德里尼赫魯大學國際政治、組織和裁軍中心副教授雅各布說,印度在該地區的任何擴張或重大強化,都可能威脅到中國在中亞的地緣戰略目標。
他說:「中國(在與巴基斯坦的經濟走廊上)投資了600多億美元。」他補充說,這是中國「一帶一路」貿易和發展計劃的「關鍵元素」。
去年,印度修建了一條全天候的新公路,非常接近實際控制線。這條公路的目的是為沿邊界的軍隊提供支援,使他們能夠從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奧爾迪機場,通過公路獲得補給。如果印度進一步加強其地位或在邊境上建設軍事設施,這將是一個巨大的幫助。
麻省理工學院的南亞問題專家艾丹•米利夫表示:「一些跡象表明,中國最近的進展,是對這條新路的回應,他們認為這是印度在改變現狀。」
最新的衝突發生在加爾萬山谷,這是一個相對較低的高原,部隊在那裡可以更容易地移動。這也是引發1962年戰爭的爭議所在。
冬季大雪紛飛,嚴寒難耐,大部分地區都無法進入,這意味著演習的窗口非常狹窄。即使在條件較好的夏季,海拔、天氣和溫度也會讓一切變得更加困難,無論是簡單的機動和補給,還是全面的軍事衝突。
「印度軍隊和解放軍都很清楚,在4000米以上的高空作戰,幾乎改變了戰爭的方方面面,」麻省理工學院的專家米利夫本月早些時候在《岩石上的戰爭》中寫道。「在任何海拔2400米以上的地方,士兵都需要幾天時間來適應,所以增援部隊到達的速度可能比他們的運輸工具的速度慢。」
上升過快的風險可能是可怕的,即使對健康的年輕士兵也是如此,包括肺部和腦水腫。「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期間,一些印度部隊跳過了適應環境的步驟,直接進入了克什米爾和錫金的極端地區,」米利夫寫道。在衝鋒部隊中,近15%的士兵出現了高海拔肺水腫,這是導致與高原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即使對健康的人來說,從最初的症狀到死亡也只需要12個小時。
在這個高度,一切都很糟糕。柴油發動機難以運轉,直升機不得不減少負荷,維持部隊健康所需的補給也要多得多。即使是射擊也會更加困難,因為火炮和火器需要特殊的瞄準器來應對稀薄的空氣。
「即使海拔不是一個因素,印中邊境的地形仍然會使軍事行動複雜化,」米利夫說,「喜馬拉雅高原不像歐洲中部那樣平坦,也不像伊拉克沙漠或印度西部和巴基斯坦南部邊境沿線那樣適合坦克駕駛。」
據《印度時報》報道,莫迪總理周三表示,在拉達克加爾萬山谷衝突中犧牲的印度士兵,不會白白犧牲。印度希望和平,但如果受到挑釁,有能力給出恰當的答覆。因為對我們來說,國家的統一和主權是最重要的。
此外,中國領導人也多次強調, 老祖宗留下的國土,我們一寸也不能丟!
現在,人們的注意力將轉向兩國領導人:他們能否避免當前的爭端演,變成一場艱難且代價高昂的衝突。好消息是,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與印度外長蘇傑生星期三通電話,雙方同意公正處理加勒萬河谷衝突引發的嚴重事態,共同遵守雙方軍長級會晤達成的共識,儘快使現地局勢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