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編輯 | Vivi
對許多中國學生和家長而言,「羅德獎學金」一直是有些神秘的存在。2015年以來,羅德獎學金將中國大陸納入拓展計劃,建立並資助羅德中國獎學金,每年會聽聞幾位優秀的中國內地學子錄取並前往牛津大學深造的消息。
最近,在羅德中國獎學金開設的第五個年頭,我們幸運地與幾位羅德中國學者以及新上任的羅德學院院長聊了聊,試圖揭開這個被稱為「全球最難申請獎學金」的神秘面紗……
01.
羅德獎學金有多厲害?
培養出總統、諾獎得主的精英搖籃
羅德獎學金始於1903年,它是依照英國礦產業大亨西塞爾·羅德的遺囑而設立的國際性獎學金,希望通過教育來黏合世界,迄今已有113年歷史,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最負盛名的國際獎學金項目。
值得一提的是,羅德獎學金每年申請者逾萬,錄取率僅為0.7%,比哈佛大學的整體錄取率還要低八成。因其競爭之激烈,經常有人將其稱為「全球本科生諾貝爾獎」。
據介紹,羅德獎學金的數目隨著學習科目而不同,每位羅德獎學金得主每學年大約可得到£30,000英鎊或$50,000美元(最多可補助四年)來全額補助牛津大學的學費、學院費、生活費及到英國的來回機票,並且可以得到使用羅德樓的權利。
縱觀過去一個多世紀,羅德獎學金已培養出8000多名活躍於各行各業的羅德學者,其中包括40多位國家領導、30多位軍事家、10多位諾貝爾得主、50多位教育家以及眾多人文領域學者。
如此看來,能夠成為羅德中國學者的,必然是中國最優秀的一批學子。而與其中3位聊了聊後,我發現,他們身上都有著超出我們傳統意義上、比「學霸」更豐滿的特質。
02.
3位學者,3種道路
超出學霸模板的「非定製」人生
1
從外來務工家庭走出的羅德學者
用教育改變命運,用知識改變環境
2018年的羅德中國學者之一趙家鑫來自一個務工家庭。上世紀90年代,一家跟隨父親從老家重慶來到福建廈門打工。從小,他便跟著父親穿梭在工地上,和建築工人打交道,親身感受著打工者們的生存環境和生活狀態。
在學校,趙家鑫也觀察著城市孩子與外來務工家庭孩子之間的不同境遇,後者資源與眼界的匱乏、父母對教育的忽視,使他們無法獲得精神和物質上的滿足,通常都很不自信。這段童年時光在他的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與他日後投身於中國與世界的環境事業,不能說沒有關係。
然而,和其他家庭不太一樣的是,趙家鑫的父母雖未完成中學學習,卻都非常重視教育。他們深信,教育改變命運,於是從小對他有著難以達到的高要求。也正是這一點,給了趙家鑫不斷向上、改變命運的動力。
趙家鑫騎行在川藏線上
趙家鑫高考後錄取上海交大,選專業時,他沒考慮這麼多——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看上去是一個新興行業,擁有很好的前景。然而在大學期間,又是好奇心驅動著他,使他不斷思索自己專業的意義何在。
那一年,柴靜的紀錄片《穹頂之下》給公眾展示了中國嚴重的大氣污染問題。趙家鑫也是觀眾之一。那一兩年中,他不斷參與社會工作,進行實習。大學期間,趙家鑫曾獲國家獎學金,還去往早稻田大學交換學習能源與環境政策。他也曾在上海市環保局、全球環境信息研究中心CDP、深圳市建築科學研究院等機構,開展關於低碳城市、企業環境信息披露和城市水污染治理的助理研究工作。
趙家鑫在英國卡迪夫第九屆國際應用能源會議上作口頭報告
童年的種子開始發芽,他在學習與實踐中,逐漸找到自己所學專業的答案與目的——致力於對重要的世界問題做貢獻,改善環境污染對窮人的不平等,推動社會的公平性發展。
2
毅然放棄三所名校offer
北大女生奔赴青海,投身一線保護工作
如果你在網絡上搜索李雨晗的名字,會出現一系列以她的故事為話題的文章,標題通常都會突出「北大女生」、「放棄牛津offer」等關鍵詞。
在這次與故事主角本人的聊天中,她再一次回憶了自己從北大畢業後的那段經歷。我問:你當時猶豫過嗎?李雨晗卻說,沒有。據她所說,這也不是什麼「少有人走的路」,而是一個非常理性、正確的選擇。
2017年,李雨晗從北大畢業,並拿到了牛津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杜克大學三所世界名牌大學的研究生offer。與此同時,中國的NGO組織——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也有一個非常難得的青年培養項目,要在自然保護的第一線工作一年。李雨晗當下就發郵件詢問三所學校,是否可以延遲一年入讀,可惜得到的答案都是拒絕的。
李雨晗覺得,實踐與學習同等重要,她本科念的是PPE(政治學、經濟學和哲學專業),而申請的研究生專業都與自然保護相關。所以,與其在對自然保護沒有深入了解和足夠認知的情況下直接入學,還不如先去實踐一年。
於是,就有了——北大女生拒絕三所名校offer,去往青海三江源親歷一線保護工作——這樣一個看似「傳奇」的經歷。
李雨晗野外觀察工作照
時間再往前推演,李雨晗在北京十一學校念高一那年,得知有赴美交換項目,於是她中斷學業,在美國的高中和寄宿家庭學習生活了一年。作為獨生女的她,在美國的多子女大家庭中同吃同住。這一年,鍛鍊了獨立性,參與了各種各樣的活動。回國後,她從高二開始,讀了兩年才參加高考。
李雨晗說,她是個「不著急」的人。我想,這種「不著急」恰恰也是其鑑定與果敢的體現。
李雨晗與藏族女孩
3
紮根戲劇領域的女孩
用人文與藝術的力量幫助他人
為解決這個世界上的某一問題而做貢獻,可以有多種路徑。2018年的羅德學者陳研,選擇用戲劇打開這扇門。
陳研高中就讀於南京外國語學校,畢業後保送南京大學英語系,專業的文學與戲劇氛圍一貫濃厚。陳研在戲劇社、音樂劇社都做過演員,也從事過劇本改編。這一系列經歷讓她對戲劇這一領域逐漸顯現出無與倫比的熱忱。
真正決定鑽研戲劇,是她大三那年拿到了歐盟的獎學金,得以去英國交換半年。一邊在學校學習戲劇與改編,一邊在課餘去倫敦觀看精彩的劇目演出。這半年的經歷,讓陳研確定了自己對戲劇領域的持久熱愛,並決定在大四時申請美國戲劇研究生項目。
對陳研來說,戲劇不僅是一種藝術,更是她為這個社會做貢獻,為他人提供幫助的一種方式。這些經歷帶給了她回憶中的諸多閃光時刻。在哈佛大學美國定目劇院-莫斯科藝術劇院戲劇學院攻讀戲劇構作與戲劇研究專業研究生期間,她做了一出面向家庭和兒童的戲劇,劇本改編自英國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羅爾德·達爾的《詹姆斯與大仙桃》。
這齣劇的觀眾,有一部分是自閉症孩子的家庭。於是在演出中,她設置了一個特別的環節——區別於一般演出的場燈全暗,改為保持一半的亮度,以避免自閉症兒童在黑暗環境中的不安和恐懼;這場劇目也只售賣半場座位的票數,保證場地有足夠的呼吸與活動空間。
那次演出讓她尤為觸動。他們幫助了自閉症兒童以比較舒適的狀態來到劇場,享受劇場。還記得謝幕後,一個小女孩兒主動上台,和演員們一起跳了一支舞。
類似這樣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懷,貫穿於陳研所做的每一齣戲中,也成為她目前及未來努力的方向。她曾說:
「我申請羅德的最大希冀與動力,是能為了戲劇、為了人文藝術而振臂一呼。藝術與人文教育是文明社會不可或缺的,它們讓我們學會洞察人性與世界的方方面面,使我們更富有同情心和共情能力。」
陳研在哈佛大學畢業典禮上
03.
被羅德獎學金選中的學生
到底有哪些共通點?
如果要給這群羅德學者的特質下一個定義,我覺得他們是一群「腳踏實地,仰望星空」的人。成功的人,各有各的路徑與目標,但從3位羅德中國學者的故事中,我們還是能夠發現一些共通點。
1
身負使命感,願為他人付出
使命感,是我從羅德中國學者身上看到的第一個特質。換一種說法,在羅德獎學金的評審標準中,體現為「心懷天下、願意為了讓社會變得更美好而付出」的長遠決心。
就像第一個故事中,趙家鑫自己說的,從務工家庭走出來,成為羅德學者,在世界各地學習深造,他是個例。但將改善他人生活作為事業,不斷地鑽研與實踐,卻真的是羅德學者那0.7%的錄取率背後首要的標準所在。
趙家鑫強調,小時候的經歷,讓他能夠體察不同階層與人群的生活環境,由此生髮悲憫之心。他也建議,如今的孩子,走出固定群體,打開視野,與社會接觸,是一件挺有必要的事。這會幫助孩子理解這個真實的世界,發現問題,並催生解決問題的好奇心。
李雨晗從小喜愛動物,小時候的理想是長大成為動物飼養員,而隨著年齡與知識的增長,一種更切實、更遠大的使命感紮根在她心中,使得人生中的選擇與決定都不再搖擺,塑造了如今堅定與果敢的她。
2
腳踏實地,有鑽研精神
在羅德獎學金申請的面試環節,學生會單獨面對十多位面試官,他們來自各行各業,對你的個人經歷和專業方向發問。問題可能宏觀,也可能非常關注細節。
聽了幾位羅德學者的分享,我發現,面試這關也許真正體現了羅德獎的精神所在。
它要找的學生,不一定有多麼豐富的經歷或愛好,而是要在某一方面具有長遠的使命感與深入鑽研的精神,並為此付諸實踐。這一使命的最終目的,便是為了幫助他人,為整個社會做貢獻。
它需要學生有紮實的功底、長足的熱忱,而非隨波逐流的參與。所以我們看到,每一位羅德學者都十分年輕,卻早早有了豐富到令人驚嘆的履歷。好比這三位學者在環境科學、自然保護、戲劇藝術這三個各自專業方向深耕所做出的努力。
這種「學者精神」,多少有與這個浮躁世界「對抗」的意味,也與羅德獎學金「為世界挺身而出(Standing Up For the World)」的理念暗合。
3
父母的傾聽與包容,成就孩子
是怎樣的成長環境,造就了今天的他們?3位學者回憶自己成長中,父母給予的支持,信任、傾聽、包容、理解,是最頻繁提及的詞彙。
李雨晗的父母都是教師,卻從小几乎沒有給她任何學業和生活上的壓力。上小學前,因為工作太忙,他們把她送去農村姥姥家。也許是幼年時和大自然、動物的親密接觸,在李雨晗的心中植下了動物保護的根。她的小學和初中時代,沒有過多的興趣班、補習班,放學後通常是和小夥伴一起出去玩,去湖邊撈小魚。——用現在流行的詞彙來概括,可以說是「放養」狀態。
但「放養」背後,其實是父母對孩子的信任與包容。李雨晗說,從小的大小事,父母都基本上會讓她自己做決定,從不干涉。但她若有不懂的地方,父母又會是最耐心給予幫助的兩個人。這種信任是潤物細無聲的。
說起小時候「立志做動物飼養員」的理想,李雨晗也笑說,感謝父母沒有對她的這個志願發出任何鄙夷的聲音,或是認為這個職業有什麼不好。這種信任,支持著她走到現在。
相比之下,陳研的父母是花了一些時間來接受和理解她的專業的。
最初,聽聞她想選擇戲劇專業,此前從未涉獵相關領域的父母並不理解。在傳統觀念中,「藝術生」好像總和「成績差」畫上約等號。但好在他們能夠看到女兒在這個領域的認真鑽研,從而主動地去了解戲劇,了解藝術。
陳研回憶自己的戲劇之路,離不開父母的理解與支持。她的父親從一開始的不理解,到如今甚至可以主動參與其中。前陣子,孟京輝帶著他的《茶館》來到南京開演,陳研的父親主動買了票,看完回來還認真地討論這部戲。
我想,能夠打開自己、儘量去理解和包容自己孩子的父母,與一個優秀獨立的孩子,也是相輔相成的良性循環。
陳研曾在莫斯科藝術劇院戲劇學院交換學習,圖為紅場聖瓦西里大教堂
這次,我們還很榮幸地與羅德基金會執行長及羅德學院院長伊莉莎白·基斯博士有了一次談話,她向我們強調:
羅德獎學金正是為了發掘、培養未來的領導者。而「領導者」的深層含義,並不是一定要學生在團體中擔任領導角色,而在於他們是否能夠協調他人,解決問題,並承擔更多責任。身為「領導者」,以及現在說的「領導力」,都意味著學生要有服務社會、改變世界的意志和行動力。
伊莉莎白·基斯博士,也曾是1983年羅德學者
如同我們這次對話的幾位羅德學者,他們的人生選擇,恰恰與羅德獎學金的宗旨殊途同歸。
趙家鑫即將前往牛津大學攻讀環境變化與管理碩士,問及未來的職業方向,他說,可能加入多邊開發銀行或政府機關,致力於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
陳研目前在牛津大學攻讀比較文學和批評翻譯學碩士學位,對於未來,她不給自己設限,抱著一種順其自然的開放心態,她會繼續藝術領域的學習和實踐;
李雨晗也說,她未來的大方向一定還是自然保護,至於會去到哪裡工作、抑或繼續深造,她並不想給自己這麼快預設路徑。
由此我們發現,優秀的孩子各有所長,但說到底都有一些共通之處。這對我們為人父母而言,至少能夠確定,什麼才是給孩子真正的禮物,與所謂的「起跑線」。這也是我們能在如今的焦慮洪流中不致迷失的自處之道吧。
* 今年的中國羅德獎學金申請即將在北京時間2019年10月12日23:59截止,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在官網了解詳情:https://rhodes.embark.com/apply/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