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黨史 悟思想 辦實事 開新局】烏魯木齊百年老校學黨史銘校史

2021-04-15     新疆網

原標題:【學黨史 悟思想 辦實事 開新局】烏魯木齊百年老校學黨史銘校史

4 月 9 日,市第一中學禮堂內,同學們排練話劇《秀松長青》。 (記者王暢彤 劉薇 通訊員陳英傑攝)

當歷史與青春穿越百年

——烏魯木齊百年老校學黨史銘校史

新疆網訊(記者張雨欣 劉薇 王暢彤)上世紀30年代,中國共產黨先後派遣上百名幹部到新疆傳播馬列主義和先進文化。他們的奮鬥身影成為首府一所所百年老校校史典籍里珍貴的「紅色記憶」。

連日來,烏魯木齊市第一中學、第八中學、第一小學和第三小學等百年老校開展多種形式活動,學黨史銘校史,汲取前行力量。

一場穿越百年的青春接力

「李大釗先生曾經有一篇文章,叫做《庶民的勝利》。俄國的勝利,就是庶民的勝利,是布爾什維克的勝利,是無產者的勝利——這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最偉大的第一次……」1936年的一天,在新疆省立迪化第一中學(烏魯木齊市第一中學前身)教室內,時任校長俞秀松為學生宣傳馬克思主義。教室內的學生紛紛高舉右拳呼應:民族獨立!中華復興!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4月6日,市第一中學話劇社的同學,正在排演自編自導話劇《秀松長青》,再現當年發生在校園中的這一幕。

市第一中學創建於1891年,俞秀松作為最早在新疆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共產黨員,曾在該校任校長一職。這部話劇就是以俞秀松的故事為主線創作。

寫劇本從了解人物開始。話劇社社員、高一(3)班學生張芷螢作為編劇,自5個月前起就在校史館、自治區圖書館搜集關於俞秀松的史料,寫出的劇本經老師5次修改,最終定稿。張芷螢說,今天的我們與革命年代那群熱血青年年齡相仿,我為自己與他們是校友而感到光榮。

史料記載,俞秀松眉目清秀,戴著眼鏡,說話鏗鏘有力。這點,被劇中俞秀松的扮演者、高二(9)班學生王澤凱生動演繹。

「自3月確定飾演俞秀松後,我查閱了很多相關資料和文獻,對那段歷史有了更深的認識。」王澤凱說,演出的過程,也是向革命先輩表達緬懷與致敬的過程。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我們青年人要接過這穿越百年的接力棒,不懼風雨、勇挑重擔。」王澤凱說。

一本生動的紅色教材

4月7日,和煦的陽光灑在市第八中學校園,校史館學生講解員寧晨越背靠校園裡一棵粗壯的老榆樹,閱讀著校史資料。

「這棵老榆樹與學校同歲,已有105歲了。」寧晨越邊介紹,邊帶領記者前往市第八中學校史館。

這座始建於1916年的百年老校,曾是新疆最早的女子學校。校史館裡一張張老照片串聯起一段段崢嶸歲月。

「九·一八」事變,日寇占領我國東北三省,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期,一大批共產黨員、熱血青年等從陝北、東北等地千里迢迢奔赴女校,他們的政治熱情、理想胸襟、文化學識極大地影響了女校師生。

1937年,學校改名為迪化女中。毛澤民的妻子朱旦華受中央委託從延安來到新疆,在此任教務長,創建了新疆歷史上的第一個黨支部。當時女中有20多名黨員,在進步教師的帶領下,學生們用各種方式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

校史館內,展出的一疊泛黃的舊報與帳單,記錄著迪化女中為抗日前線捐戰馬、捐飛機的故事。1939年,趙丹與葉璐茜夫婦來到新疆,在女中任教。他們帶領學生在街頭教唱抗戰歌曲,排演抗戰話劇。

「七年級的歷史教材中有抗日戰爭的內容。每次講到這個篇章,我都會帶學生來校史館看看。」市第八中學歷史教師、校史館講解員孟慶華說。

如今,在校史館裡,一批批學子駐足流連,在一張張老照片前久久不舍離開。

一條櫛風沐雨「追星」路

百年櫛風雨,吾輩正少年。始建於1910年的市第一小學、市第三小學在實現課堂黨史學習教育全覆蓋的同時,開展了「知黨史追英雄之星」活動。

在市第一小學,有一支家長思政團,充分挖掘戰疫一線人員、軍人等各行各業中的黨員家長,講述親身經歷及身邊的先進事跡,形成全方位的思政教育網絡。

4月9日下午,在「知黨史追英雄之星」活動中,家長思政團成員、學生家長馬業民以「愛祖國愛家鄉」為主題,為學生做了宣講。他展示了許多反映新疆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共建美好家園的照片,其中還有2020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時,醫護人員、志願者、警察堅守崗位的身影。

市第三小學以紅船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為線索,開展主題班隊會。

「作為一所有著百年歷史沉澱的學校,如何給學生講好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讓學生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受啟迪、有收穫十分重要。」該校教師白鸝說,通過開展「知黨史追英雄之星」活動,給學生分享英雄人物故事,鼓勵學生給心中的革命英雄寫信,表達自己的崇敬之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OeUq1HgBDlXMa8eqfWK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