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日本媽媽,中國媽媽為什麼活得這麼累?看完恍然大悟

2019-11-12     父母世界

今天這篇文章有點特別,是一位旅居日本的媽媽帶來的故事。

接下來,Parents會邀請更多國內的、海外的、有個性的、想發泄的、有態度的媽媽,跟大家一起聊聊養育那些事兒。

今天是我們養育故事系列第1篇文章推薦。

眾所周知,日本小朋友的自理能力特別好。在日本很難見到一個孩子能動手了還讓家長喂飯,咱們國家喂飯這件事就很普遍。

我們發現同樣是媽媽,大家在這件事上,認識有著很大分歧——

日本媽媽認為,從孩子吃第一口輔食開始,就在鍛鍊生存能力了。

中國媽媽更在意,孩子是不是吃飽,是不是吃好了。

這裡面的隱含假設是什麼呢?

日本媽媽從吃飯這件小事開始,就為孩子自立做準備了,她們認為自己在為社會養育孩子。

中國媽媽骨子裡認為應該對孩子負責任,無論孩子長多大,都是自己的孩子。如果飯吃不好,身體出了問題,自己脫不了干係。

所以,你會發現,日本媽媽在對待孩子吃飯這件事上,更從容;中國媽媽在對待孩子吃飯這個問題,更焦急。

來聽聽今天邊蕾給大家講的故事吧 。

孩子吃飯,到底是誰的事兒

我在日本生活多年,在日本,去餐廳或去朋友家坐客,很少看到小朋友還在喂飯。但回國後,這種現象就比較普遍。我發現日本媽媽和中國媽媽在這件事情上的態度明顯不同。

中國媽媽更在意孩子有沒有吃飽?因為孩子吃不飽,是「我」的責任。

日本媽媽會認為,吃飯是孩子生存能力的一部分,媽媽不可以代勞。

我還記得我家孩子們剛開始用勺子時,把食物從碗運送到嘴的這段路程也是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的。一碗飯,最終能吃進嘴裡的可能連1/4都不到,其他都給衣服、桌椅、地板分享了去。每次飯畢,我還要附加一場換洗掃除,真是各種計劃外的體力消耗。為了不打擊孩子躍躍欲試的自主意願,我只好硬著頭皮堅持著餐餐掃除之路。

我知道很多媽媽在孩子吃飯時,更多盯著孩子碗里的飯吃掉多少?著急孩子一直在「玩飯」,於是忍不住插手,奪過孩子的勺子來喂。這樣既可以避免飯後給孩子收拾爛攤子打掃殘局,又快速讓孩子吃飽,這對於天天帶孩子筋疲力盡的家長來說,真的是太有誘惑力了。

吃飯的進程太快並不是一件好事:孩子沒辦法鍛鍊孩子自己吃飯的能力,也無法獲得吃飯的樂趣。

設想一下,自己動手吃飯,和別人向你嘴裡塞飯哪個體驗更好?哪個會讓你更有食慾?

所以,一直被喂飯的孩子,通常會有兩種表現:第一,對吃飯越來越不「感冒」,寧可去玩,覺得吃的東西不香,到吃飯的時間,叫都叫不到飯桌上;第二,放棄自己吃飯的主動性,反正有人會喂,吃飯是大人要幫我做的事,對喂飯產生強烈依賴。

沒有比較,沒有傷害

一次, 與幾個常在一起遛娃的日本媽友約了一起去家附近新開的義大利餐廳吃午餐。

媽媽們點好意面,還沒等面上來,各位日本媽媽就行動起來:先是把孩子最外面的衣服脫去,套上武裝到袖口的圍裙,然後再在脖子上掛上有兜兜的樹脂圍兜兒,桌子上鋪上一塊好像防水材質的小餐墊(這些都是媽媽帶孩子外出隨身攜帶的),這一圈折騰完畢,面也上來了。

孩子們見到吃的馬上躍躍欲試,媽媽們順勢把孩子的兩隻手都用濕巾擦乾淨,把麵條分到小碗里、把長面切短,小碗端到孩子面前,麵條也剛好退去了剛出鍋的熱氣。準備工作完畢,小寶寶們得到媽媽「開動」的指示,馬上小手就上來了,開始還用一用放在旁邊的叉子,後來覺得不過癮乾脆兩隻小手一起上來抓著吃。而媽媽則在一邊吃自己的飯。

與之相比,我家這組則顯得有些狼狽。因為我家兒子不愛用圍兜兒,西紅柿面汁就毫無懸念的弄到了身上。自此,我的精力也就再顧不上吃飯聊天,必須時刻緊盯隊友。而我家隊友也感覺到媽媽有不開心了,但又不甘心被別的小朋友落下,我倆就這樣在相互盯守中進餐。

見我這一餐吃得狼狽,媽友給了很多各自的經驗:「從孩子剛開始吃輔食就戴上圍兜,告訴他,戴好圍兜就吃飯,這也是教給孩子吃飯的禮儀,若是等到他們自己開始上手抓的時候突然加上圍兜,他就會覺得這是憑空多出來的障礙物,就不會喜歡戴。」

想想我家的情況的確是這樣,一開始喂飯時只吃那麼一點點,也不會弄的滿身都是,圍兜的作用並不突出,再加上那會兒是夏天,怕加了圍兜會熱,總之種種理由,就偷了這個懶。

久而久之,等到需要帶圍兜時卻怎麼也不肯配合了,看吧,當時省的事兒,麻煩早晚還會找上門來。

不嫌麻煩的日本媽媽

永遠不要期盼孩子幾天內就能變成吃飯小能手,這樣的想法太「傻白甜」了。事實上,知道孩子在一個階段內吃飯都會一塌糊塗才是最正常的,在這一點上,日本媽媽會做好萬全準備,而且真的是不嫌麻煩。

1、飯前媽媽會先在孩子的椅子下面鋪上一塊防水布,這樣食物就不會弄髒地面,但每次需要把髒了把防水布直接拿去浴室沖洗晾乾。

2、餐墊和圍兜也是孩子們的餐具,每天都要洗過。為了讓孩子減少食物浪費,日本媽媽會將小朋友掉到餐墊、圍兜上的食物揀回到孩子盤子裡,讓孩子意識到掉落的食物也是需要吃掉的。

3、每次出門媽媽們包里,除了裝上剛才那些孩子用餐的必須裝備,媽媽還會在包里裝上各種各樣的零食,對於小年齡的孩子,就不用擔心他們每餐吃得不多,可以隨時用零食補充營養。

事無巨細,把每個細節都處理得特別清楚。

關於孩子自立能力的培養,現代幼兒教育奠基人之一,瑪利亞•蒙台梭利曾解釋過:

誰都知道,教一個孩子自己吃東西、自己洗衣服和穿衣服是一件多麼單調乏味且困難的工作。這需要付出比喂養孩子、給孩子洗衣服和穿衣服更多的耐心。但是前者是教育者的工作,後者則只是僕人的簡單低微的工作,這樣的工作儘管對母親而言很容易,但對孩子卻很有害,因為它關閉了孩子自我學習的大門,並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設置障礙。

日本媽媽的育兒觀念中,培養孩子自立,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偉業,相反它是母親固有的職責和必須完成的任務。所以,為了盡到這一責任,媽媽也是想方設法鍛鍊孩子,為孩子們提供「自立」的培養基。

養育孩子,而不是奴化他們

不僅僅是喂飯,走路、跑步、撿東西、穿脫衣服、洗澡、說話表達溝通……這些都是孩子在獨立性教育的一部分,日本媽媽不會出於愛、懶或者著急,就替他們完成這些事情。

我記得有次接孩子從幼兒園回家,媽媽們在門口等孩子換鞋出教室。我兒子和與他要好的小夥伴一起第一波出來換鞋。我家的是船鞋,一踩就進去,很快就換好了出來,而那位小朋友穿的是有幾道粘扣的鞋子,需要一道一道的打開穿上再粘好才行。

這位小朋友第一遍粘錯了,打開,再粘,又錯了,再粘。而媽媽就在對面看著,也不催促,也不指正,只是靜靜的等。後來的孩子也都穿好鞋出來,而這個小朋友還在不緊不慢的粘自己的扣子。

一直等他一起玩的我兒子都跑回來催他,他還是一點不慌忙的堅持自己把鞋子穿好了才起身。我對這位媽媽的淡定姿態非常欽佩。

我其實很清楚,小嬰兒從四個月大就是可以讀懂媽媽的表情的,而媽媽的情緒又是最容易影響到孩子們的。但輪到我自己在等孩子們時,很多時候沒有這份從容。要麼催促、要麼親自去指導甚至代辦。

有時是因為時間緊,容不得孩子們再「浪費」時間。自己三下五除二地搞定後,被幫助的孩子反而一臉不高興。

事後想想,這不僅讓孩子們失去踏踏實實地自己嘗試自立的機會,也撞到了他們「其實我能行」的自尊心。

培養孩子的自立,媽媽自己也需要有充足的「預備」,體力、時間、心理承受力。在日文中,把這種比正常所需分量多餘出來的預備量寫成「餘裕」兩個漢字。無論什麼事,多給留給孩子們一些時間,能讓孩子們的「自立」延展更好。

同樣以教育家蒙台梭利的話結尾——

我們總是習慣性地侍候孩子。這不僅是在奴化他們,而且還很危險,因為這將抑制他們有益的、自發的活動。大自然賦予了孩子進行各種活動的身體條件和學會如何去做的智力因素。

我們對他們的責任是,在任何時候幫助他們征服大自然所賦予他們的有益活動。如果喂養孩子的母親沒有盡一點力教孩子自己去怎麼拿住勺子,然後把它放到嘴裡;沒有給孩子親自示範她是怎麼做的,這樣的母親就不是一個好母親,她就傷害了她兒子最基本的尊嚴。她把他當作洋娃娃一樣看待,而不是當作大自然委託她照管的一個人看待。

這類父母採取這種態度所帶來的後果,實際上是非常嚴重的……當有一天,孩子清醒地意識到他的處境,想重新獲得獨立的時候,他將發覺他已經再也沒有能力獨立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OaaOa24BMH2_cNUg_S5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