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幾天是吳昕38歲的生日,她邀請了朋友們來家中小聚,在微博上曬出了派對照片,並且配文「耶,新的一歲,開始啦」。
雖然年近40,但照片中的吳昕依舊少女感滿滿,狀態甚至比剛出道時還要好,穿著打扮上有了自己的風格,整個人也顯得溫婉可人。
不過,吳昕在參加綜藝節目《乘風破浪的姐姐》時,一開始很多網友都不看好吳昕,覺得她是來充數的,但吳昕卻一次又一次用自己的表現證明了自己。
舞台上的她會能歌會舞,自己創作的rap歌詞才氣橫溢,跳舞時,更是舞蹈力十足,終身一躍來個觸及靈魂的劈叉,柔韌度好得令人驚嘆。不僅讓觀眾感到驚訝,就連導師們也是讚不絕口。
不僅如此,吳昕在節目裡也展現了主持人的專業功底。由於導演組讓姐姐們自行選擇出場順序,每個姐姐都有自己理想的排位,場面一度陷入混亂。此時吳昕站出來提議每十位為一個節點,按階段性選擇自己的位置,這才控制住了流程。
由於錄製時間長,姐姐們都不想最後一個出場,只有吳昕一個人站出來說願意最後一個表演。雖然吳昕在節目不如其她姐姐能歌善舞,但她的默默付出和敢於承擔責任贏得了不少網友們的喜愛。
自從出道以來,吳昕在演藝圈的發展坎坷不斷。2006年參加《閃亮新主播》獲得冠軍,從此加入王牌綜藝《快樂大本營》,成為必不可少的主持人。各類綜藝節目火了之後,她也成為了許多綜藝節目的常駐嘉賓和飛行嘉賓。
在大大小小的歷練中,吳昕慢慢強大了起來,不再是一有困難就躲起來哭的小女孩。在《吐槽大會》中尤其明顯,吳昕一改以往靦腆害羞的模樣,站在舞台上,從容不迫地講起了吐槽段子,整個人看起來自信又強大。
這些年,在不斷精進自己專業的同時,她也慢慢開啟了另一番事業。由於愛好美食,她便投資了許多餐廳,其中泰式餐廳便有八家。除了投資外,吳昕也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專門打理自己的事業或者其餘附屬資源。既有湖南衛視的鐵飯碗,又有自己的事業,曾經的小妹妹逐漸成為了別人口中的「昕姐」,是無數人眼中的人生大贏家。
即便如此,吳昕的父母依舊對她不滿意,因為她至今還沒有結婚。
02
之前與父母參演《我家那閨女》時,吳昕與父母相處模式可見一斑。
當主持人提問:「爸爸們是不是會覺得,只有女兒結婚生子了,才能夠是幸福、完整的?」
所有的爸爸都點頭同意,吳昕的爸爸更是直言:「我覺得,不結婚就是不正常的。」
所以,作為節目裡年齡最大的女嘉賓,吳昕一出場便受到了無數催婚的壓力。吳昕媽媽甚至提議女兒,停止一年工作,專心來找對象談戀愛。
面對父母的催婚壓力,吳昕的應對態度便是逃避,不回應。有網友說,吳昕未免太過於敷衍父母對自己的擔憂,可對於吳昕而言,與父母對著干似乎是她與父母間的相處模式。
父母愛控制孩子,孩子很容易失去自我。
吳昕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的家庭,父母都是工程師,一心想把吳昕培養自己眼中的優秀女兒。
吳昕剛上初一時,父母便要求她學初三的知識,緊接著初二階段學高一的知識,等吳昕初中畢業時,她已經學完了高中的課程。
學生時代的吳昕常常被稱為別人家的孩子,可與她自己而言,她實現的是父母眼中的目標。她優異的成績並不是她主動去追求得到的,而是源於父母的逼迫,自己不得不努力。
大學的專業是法語,畢業後成為了主持人,期間又參演了電視劇,看似碩果滿滿,但每一項工作的初始階段,她都常常會陷入自我懷疑:這份工作真的適合我嗎?我真的喜歡這個工作嗎?
與別人滿滿的衝勁相比,吳昕的選擇大多是被迫的,很少有自己主動的選擇。
當父母過於控制孩子言行舉止時,孩子要麼極度叛逆,如同吳昕般拒絕與父母溝通,要麼成為完全喪失自己的意志,成為父母的「代言人」。
父母對孩子過度要求,孩子很難學會自信。
在一檔綜藝節目裡,吳昕曾坦言自己非常自卑,很看重別人的想法,總是以別人的評價來判定自己。而這也與她的成長環境有關,小時候每天除了看書便是學習,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在外玩耍,自己卻總是被父母要求學習各科知識。
從小到大,吳昕的娛樂活動少得可憐,一旦成績下降,父母便會施加更大的學業壓力,叮囑她好好學習。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吳昕一直在不斷突破自己,但每一次突破後總會迎來更高的要求。
久而久之,吳昕便覺得無論自己做得多好,總是達不到別人的期待。
成年後的吳昕,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便是「我不行」,參加《舞林大會》,一席舞蹈得到了不少網友的稱讚,但她依舊覺得自己還要努力。
節目製作人想給吳昕一個嘗試新領域的機會,吳昕瞬間就拒絕說:「我不行,我做不到。」
對孩子有高要求,自然不是一件錯的事,但高要求背後還有高要求,當孩子意識到自己再怎麼努力也達不到目標時,Ta的自信便會被一點一點磨滅。
心理學者哈德菲爾德說:人在自信的情況下,能夠把自己的潛力發揮到500%以上,沒有自信且自卑的人,只能發揮自己能力的30%。
當孩子沒有了自信,每一次新的嘗試都是一次折磨,倒不如呆在舒適的領域得過且過。
父母不尊重孩子的意願,孩子很難與父母溝通。
《我家那閨女》里有一期節目,吳昕的父母第一次來到吳昕的新家,剛一進門便看到成堆的快遞紙盒。媽媽覺得太髒太亂,一邊抱怨女兒不懂收拾,一邊開始整理紙盒。
吳昕一開始便拒絕說,這些紙盒她要用,讓媽媽不用收拾。但媽媽依舊我行我素,甚至拉著爸爸一起開始收拾。
看到如此場景,吳昕便不再說話,因為她知道,無論自己怎麼拒絕,都拗不過媽媽。
不懂尊重孩子意願的父母,與孩子間的溝通也是處於關閉狀態的。所以,成年後的吳昕,回到家鄉寧願住酒店也不願回家與父母住,與父母同乘電梯也會尷尬。
很多父母說孩子大了,不願意與他們交流,但實際上是父母關閉了溝通的渠道,不尊重孩子的意願,自以為是地為孩子做選擇,等孩子長大後自然會遠離父母。
尊重孩子, 便是尊重孩子的自尊,當孩子意識到父母能傾聽理解自己,孩子自然會願意與父母溝通自己的生活與想法。
03
《我家那閨女》里吳昕媽媽曾對女兒說「你為啥那麼多事不和我們講,我覺得承受那麼大的壓力應該和我們講一講。」
媽媽的一番話不僅讓吳昕潸然淚下,旁邊的李維嘉也感慨萬千,作為吳昕的好朋友,他知曉吳昕對父母是又關心又迴避的矛盾心態。而這一切與父母的教育觀念有關。
從吳昕的成長經歷中,父母們可以得到三點教育啟示。
第一、父母要給孩子機會,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
吳昕第一次嘗試自己做選擇是參加《閃亮新主播》,隨後由於優異的表現得到了湖南衛視的橄欖枝。
但要簽約時,家裡人分成了兩派,一派認為吳昕應該繼續讀研,將來找個好工作。
另一派覺得吳昕應該去嘗試一下,最後是姥爺拍板決定讓吳昕遵從自己的選擇,簽約了湖南衛視。
尊重孩子的選擇,意味著將孩子當成大人般對待,當父母不再以自己的思維和判斷去決定孩子的選擇時,孩子往往會有更大的勇氣和力量面對前路的未知。
若是一味遵從父母的意願,孩子失敗後往往會將責任囿於父母,會認為「我失敗了,因為這不是我想要的」
更重要的是,當孩子的自我選擇足夠充足,Ta們會對自身有更廣闊的認知,慢慢意識到自己喜歡什麼,討厭什麼,形成一個穩定自立的人格狀態。
第二、父母要懂得適度放手,不要過度保護孩子
作為家裡的獨生女,吳昕是在父母的無條件保護下成長的,從不讓女兒接觸不好的人與事,不管是學校還是補習班,爸爸都親自接送女兒。成為主持人前,吳昕生活環境很單純,從未遇到過令人傷心的事。
由於被保護得很好,心思單純的吳昕遇到了心機深沉的男友,盜用吳昕的微博號「公開」戀情,想以此方式威脅和報復吳昕。
保護孩子並沒有錯,但也要讓孩子去接觸不同的人與事,Ta們才會在家長的引導下逐漸形成正確三觀和基本的看人準則。將孩子保護得太好,會讓孩子覺得世界是單一的,只有讓孩子們去摔、去碰撞,才能教Ta們學會「有牙齒的溫柔」。
第二、當孩子失敗時,記得抱抱Ta
「前男友」事件爆發後,吳昕與父母陷入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冷戰。
一開始,父母就告知過吳昕此人不可靠,但吳昕卻不斷地反駁父母,堅持與男友在一起。
被男友欺騙後,父母第一時間打電話給吳昕,但她卻沒有接,單方面斷絕了與父母的溝通。
因為她覺得這樣的自己很丟臉,從小的經歷告訴她,失敗後回家得到最多的依舊是教訓,而不是安慰與擁抱。
作為父母,給予孩子的不僅僅是衣食住行上的無憂無慮,更是精神上的溫暖滿足。
只有當孩子意識到家是自己永遠的避風港,孩子們才會願意回家「療傷」,而不是在外獨自舐舔傷口。所以,當孩子失落地回到家時,父母首先要做的是給予Ta一個溫暖的擁抱,告訴孩子無論發生什麼事,父母永遠在你身後。
如今的吳昕既強大又美好,她敢於掙脫內心的桎梏,自發去參加自己並不擅長的女團節目,也在享受當下的美好生活,發現身邊的各種小確幸。
更重要的是,她找到了與父母相處的最好方式,在過好自己生活的前提下,再去孝順父母。
願未來的吳昕能夠更加燦爛輝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OaIDjHcB8MnI47Ijq2m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