殭屍是一種類似行屍走肉的動物,但畢竟只是傳說,還無確鑿證據證明其存在的可能性。不過自然界的殭屍螞蟻卻和殭屍的描述完全一樣,它在4800萬年前被真菌感染,整個身體只剩下一副軀殼,宛如行屍走肉一般。
遠古寄生真菌
殭屍螞蟻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螞蟻,在4800萬年前,它被一種叫「Ophiocordyceps unilateralis」的真菌感染。這種真菌能釋放化學物質改變和控制螞蟻的行為,使其變成自己的傀儡,直到螞蟻最終死亡。科學家們在德國達姆施塔特市附近梅塞爾化石坑的樹葉化石上發現了它們,這種寄生真菌早在遠古時代就已進化出控制自己所寄生的動物的能力,甚至比喜馬拉雅山脈的隆起時間還要早。
這種真菌仍然存活於地球之上,通常寄生於木蟻身上。木蟻返回樹冠蟻穴前,經過森林地被物時通常會感染這種寄生真菌,其行為從此就會受到真菌的控制。真菌在螞蟻體內不斷生長,並釋放出化學物質影響螞蟻的行為,使其成為「殭屍螞蟻」。一些「殭屍螞蟻」從此離開自己所在的蟻群,獨自在外流浪,尋找新鮮的樹葉。
被真菌控制的「殭屍螞蟻」從此不再有自己的行為和生活,而它們生命的最後階段也是最痛苦、最恐怖的。在生命的最後幾小時內,「殭屍螞蟻」會爬向自己所處樹葉的下方,用下顎死死地咬住樹葉的中央葉脈,從而將自己困死於樹葉之上,同時寄生的真菌也被鎖定於樹葉之上。這片樹葉就成為了「螞蟻墳墓」。
美國哈佛大學科學家大衛-休斯介紹說,「全部都是如此,在一平方米的範圍內,你或許能夠找到20到30個『螞蟻墳墓』。它們通常都處於距離地面一定高度的樹葉之上,在死亡前會緊緊地咬住樹葉的主葉脈。」在樹冠上或在森林地被物上,這種真菌無法成長。但是「殭屍螞蟻」通常會死於兩者之間的樹葉上,也就是距離地面一定高度的樹葉,但未達到樹冠的高度。這種環境的濕度和溫度最適宜真菌的生存。
一旦螞蟻移動到最適於它們生長和傳播孢子的區域,真菌便會痛下殺手,殺死螞蟻。殭屍螞蟻死亡後,寄生真菌就會從其頭部長出萌芽,產生孢子並於夜間發射到森林地被物上,從而再感染其他的螞蟻。如同人類之間的瘟疫一般,肆意傳播,十分可怕。
殭屍螞蟻的形成
殭屍螞蟻的生命期非常獨特,當孢子從空中落到螞蟻身上時,或它們在雨林地面上相遇時,螞蟻開始被感染。一旦附到螞蟻身上後,孢子通過酶進入螞蟻的體內,菌類開始在其中生長。大約一個星期後,由菌類釋放的化學物質會導致螞蟻迷失方向,並在死亡前的最後時刻咬住葉脈或其他植物。
在感染的後期,這種真菌會迅速吃掉螞蟻體內的營養物質,同時開始在體外開闢殖民地。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將變得更長,更為明顯,成熟為殭屍真菌。在感染的最後階段從螞蟻腦部長出的真菌,不同的菌種的特徵有所不同。形成單一的莖幹,殭屍螞蟻則形成一根叉狀莖幹。
寄生真菌是如何控制螞蟻?
目前發現的寄生真菌有4個截然不同的種群,它們均生活在巴西的大西洋雨林,並且全部能夠對螞蟻進行精神控制,每一種真菌都擁有最適於它們攻擊的螞蟻獵物。這也就意味著,全世界的熱帶森林生活著數千種殭屍真菌。
休斯教授判斷:這可以認為是行為控制的首個案例,也許是能被發現的唯一證據。因為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這種行為控制雖然很強大,但是非常短暫,一般不會留下永久的印跡。現在的問題是,這種寄生行為的動機是什麼,它們為什麼不直接殺死寄主,而是先控制寄主的大腦和肌肉然後再殺死寄主?在已知的所有寄生生物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進化出能夠操縱宿主行為的能力。科學家們目前還未弄清楚寄生真菌究竟是如何控制被感染螞蟻的,但他們知道寄生真菌向螞蟻體內釋放了生物鹼化學物質。
另有生物學界的學者提出,按照人類傳統的對物種的劃分原則來看,寄生細菌的存在向這種劃分形式提出了強有力的挑戰。它們在操縱寄主時表現出來的控制能力幾乎超過了人類,而人類是靠自己在進化過程中發展出來的科技手段才能實現目的,而這種真菌僅僅依靠本能,所以在某個意義上,寄生真菌是否可以看成比人類更加高等的生命形式。
人類不會感染殭屍病毒
好萊塢大片《異形》就描述了外星生命對人類的寄生行為,而被寄生的人類自己根本無法選擇,從外星歸來的宇航英雄把獵槍伸進了自己的口中,憑藉最後的自主意識試圖進行自我救贖,然而被獵槍轟掉的頭顱很快便重新生長出來——這樣觸目驚心的場景是否像極了那隻狠狠咬向樹葉的螞蟻?
其實除了殭屍螞蟻,還存在幾種其他類型的殭屍螞蟻情景,但是在這種事情被發現的時候科學家們就已經在開始著手研究這種神奇的機制。因為有的人認為,或許這種寄生類型的真菌能夠對人類產生作用,使得人類也出現殭屍螞蟻的情景,導致人類的滅絕。但是通過長期的研究,科學家都認為這種事情是不可能發生的。
不過這也為人類進一步敲響了警鐘,如果人類繼續無休止地向大自然掠取,最終必然招致大自然的瘋狂報復。當環境惡化到無法挽回,導致寄生細菌進化到可以以人類作為寄主的地步,那麼人類究竟如何面對這樣自己無法抉擇的瘋狂命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OTqByW4BMH2_cNUgAXv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