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捨得」是更深入的一次思考

2021-04-29     三聲

原標題:「小捨得」是更深入的一次思考

新的升級帶來了新的難度,但不論是理念的升級,還是從導演到主演的創作團隊的變化,仍然能夠體現出檸萌在現實題材作品當中的主線方法:一方面,在大量的田野調查、對現實邏輯的解讀中,尋找「戲劇」和「真實」的結合;另一方面,在對內容的理解之上,將創作定義在「往前一步」的前瞻位上,向前一步,延續「溫暖現實主義」的基調。

作者 | 黃澤正

編輯 | 周亞波

一場小學生家長會,老師額外增加了「學生上台發言」的環節,心事重重的顏子悠在母親田雨嵐的目光中上台,卻在哭腔中自白:「我覺得,我媽媽愛的不是我,是考滿分的我。她口口聲聲說為我好,其實是為了她的面子。」

田雨嵐幾乎在瞬間崩潰:我都是為了你好,為什麼結果是這樣?《小捨得》第17集的一個高潮片段,再次引發了眾多社交平台的討論:「教育到底該是什麼樣子的?現實會有這麼殘酷嗎?以至於,著眼現實的教育題材劇集,有沒有販賣焦慮的嫌疑?」

「我們一直認為,教育是一個非常好的觀察社會和家庭的切口,我們這次想進行更深入的思考。」檸萌影業執行副總裁、《小捨得》總製片人徐曉鷗在接受《三聲》專訪時表示。

作為檸萌「小」系列的第三部,《小捨得》延續了教育題材風格,此次聚焦在「小升初」階段,著力表現兩對互為鏡像的父母,在不同教育觀指導下與現實發生的碰撞,探討當代家庭關係與親子教育等現實問題。

另一方面,相比《小別離》和《小歡喜》,《小捨得》又嘗試了家庭教育以外的課題,從家庭延伸出的家庭關係、從教育延伸出的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都成為講述的對象。

新的升級帶來了新的難度,但不論是理念的升級,還是從導演到主演的創作團隊的變化,仍然能夠體現出檸萌在現實題材作品當中的主線方法:一方面,在大量的田野調查、對現實邏輯的解讀中,尋找「戲劇」和「真實」的結合;另一方面,在對內容的理解之上,將創作定義在「往前一步」的前瞻位上,向前一步,延續「溫暖現實主義」的基調。

01 | 「一次改編」

對《小捨得》項目的策劃始於2018年,編劇是周藝飛。周藝飛自己作為小升初家長,在創作當中融入了相當多的想法。這與《三十而已》編劇張英姬作為「30歲女性」的角色有著很高的相似度,不同的是,《小捨得》是一部有小說的改編作品。

2016年,《小別離》獲得了口碑和熱度的雙豐收後,魯引弓就和檸萌影業達成了繼續合作的意願。創作《小歡喜》前後,魯引弓就接到讀者私信,讓他「寫寫課外補習,寫寫小學生、幼兒園受的苦。」這奠定了《小捨得》深沉的基調。

與《三十而已》的另一處連接是導演張曉波。「曉波導演同樣一眼相中了這部劇,他希望將它獻給自己的太太和孩子。」徐曉鷗告訴《三聲》(微信公眾號ID:tosansheng),「曉波導演的風格是比較深沉的,從《好先生》、《九州縹緲錄》、《三十而已》這些作品,可以看出他不僅具有社會思考,還很接地氣。」

因此,不同於前兩部黃磊和汪俊略帶喜劇色彩的創作風格,周藝飛和張曉波的組合更偏正劇范兒,希望在教育層面進行更深入的思考,更符合《小捨得》的作品基礎。

演員的變化同樣是現實的。由於《小捨得》的劇情設定是「小升初」階段,孩子年齡段較前兩部更小,所以從一開始就決定要換一批演員,徐曉鷗透露,宋佳、佟大為、蔣欣、李佳航「基本都是第一選擇」,原定2020年初開拍的《小捨得》趕上了疫情,為了湊好「最優組合」的檔期,保證質量,《小捨得》最終推遲到了二季度開拍。

對「複雜角色」的演繹也激勵著「好演員」們投入到創作當中。例如,田雨嵐並不是一個討喜的角色,在劇中她可以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讓孩子在家庭聚會上背誦圓周率,和姐姐唇槍舌劍,絲毫不在乎尷尬的氣氛。也可以低聲下氣地去給被自己舉報過的輔導老師塞紅包,希望老師能讓孩子進奧數尖子班。

「或許沒有人能比蔣欣更能演好田雨嵐了。因為田雨嵐這個角色是非常豐富的,偏執又激烈,跟宋佳飾演的溫柔而堅定的南儷剛好形成鏡像,我們希望能表現具有本質衝突的姐妹,如何最終走出困境。」徐曉鷗表示。

想要說服多年未「出山」演電視劇的張國立並非易事。徐曉鷗透露,雖然此前沒有過合作,但在和張曉波導演見面長談後,張國立最終堅定了自己要演好南建龍的想法。「國立老師也通過幾乎完美的表演,給了南建龍更生動的演繹。很多東西都已經不是表演技巧了,而是對角色渾然天成的理解。」

在劇中,南建龍對親生女兒和繼女的分寸感,給第三代準備禮物的用心程度,對待前任和現在妻子的態度差異,都蘊含著複雜的人性,因此成為觀眾熱列討論的點。在「真實邏輯打底、細節填充」方法論的指導下,觀眾與劇中人物產生了強烈的共情。

增加米桃一家則是非常有深意的,他們代表了教育公平的另一個側面。細心的觀眾已經發現,「米桃一家」就是《三十而已》每集結尾當中「煎餅攤默片」的演員飾演。「拍攝《三十而已》的時候這兩位演員真的在劇組搭起了煎餅攤,我們覺得演的非常好,這次米桃一家是原著當中就有的角色,我們最終決定就讓他們來演。」

《小捨得》近四分之一的戲份當中,「米桃一家」的劇情大放異彩。對上一部角色的繼承,縮短了演員進入角色的時間,為製作創新提供了可能。對於小說中米桃略有遺憾的結局,徐曉鷗也透露劇集進行了「令人滿意的修改」,深化了對教育的主題的闡述。

02 | 「一次連接」

自從4月11日《小捨得》播出後,第二天,愛奇藝站內熱度破7000,成為愛奇藝熱榜第一名。上線播放不到兩周後,《小捨得》愛奇藝熱度破9000,成為又一部「國民爆款」,截至發稿,《小捨得》微博超話閱讀數突破了6300萬,話題閱讀量達到了29.3億。

原著作者魯引弓曾對《揚子晚報》表示:「『小』系列是送給中國家庭的糖」。這塊糖到底甜不甜,觀眾們也有著自己的看法,劇集上線之初,關於「販賣焦慮」的討論也無可迴避。

徐曉鷗曾在《三聲》(微信公眾號ID:tosansheng)關於《小歡喜》的專訪中陳述檸萌影業現實題材創作的基本基調:「直面問題和痛點,不迴避不矯飾。但不是消費、渲染焦慮,而是試圖提供新的視角和解決方案,呈現更多樣的可能性,讓觀眾思考、共情,並獲得力量和滋養。」

在《小捨得》身上,這種基調得到了延續。「主創團隊一開始就希望能通過《小捨得》傳達『不要比』的思想,這是對社會現實,傳統觀念的一次挑戰。」

徐曉鷗做了一個假設:「在大眾眼中,頂級富豪如果離自己很遠,便構不成刺激,但他如果成為你的鄰居,你或許就會焦慮,『比較』的心理會忍不住產生。」這種比較不僅存在於教育領域,更涉及生活的各個方面。

改編方面,對「戲劇點」的選擇成為了另一處焦點。在劇作過程當中,原著當中兩個家庭當中的「前男女朋友」關係被刪去,「重組家庭」的設定被增加,「六次家宴」串聯起了全劇,讓矛盾衝突集中在了家庭之內的同時,也讓《小捨得》相比《小別離》、《小歡喜》的主題「溢出」仍然家庭、教育等關鍵詞當中。

徐曉鷗表示,相比「小」系列前兩部對家庭教育的聚焦,《小捨得》擴展了教育主題的廣度,在特定的家庭關係設定中,討論了包括學校教育、校外培訓和家庭教育等多個緯度。更多重的矛盾點展開,也讓衝突的落地顯得更加尖銳。

強衝突伴隨著質疑。但魯引弓在創作當中就表示,故事當中「90%以上的素材都是真實的」,甚至包括很多細節橋段。比如為了上補習班在公園搭帳篷這種,「生活中的荒誕,超過了我們的想像。」

「經歷過的人和在這個階段的人,不會認為是渲染焦慮,還沒有親身經歷的人,可能會覺得是渲染焦慮。」徐曉鷗表示,在「溫暖現實主義」的基調下,劇集前半部分內容往往是殘酷現實的直面展現,「未知的恐懼」也在此相伴而生,而在內容的後半段發酵更深層次的思考,往往是這類題材的特點。

這種模式也在「和用戶的連接」中面臨著新的挑戰。一個現象是,《小捨得》官方抖音帳戶已經更新了159個視頻,包含了矛盾衝突、代際關係等多個細節。點贊量最高,熱議程度破億的正是「子悠說媽媽愛的是考滿分的我」這一條。徐曉鷗表示:「我們其實更願意推一些溫暖的,思考更深入的內容。」但激烈爭議的點,又很容易從這些內容當中「跑出來」。

「子悠哭訴」是親子矛盾激化的代表場面,觀眾能最直觀地感受到父母給孩子的壓力,讓孩子不堪重負,引發深入思考。在這一層面上,「短視頻追劇」的火熱可以作為觀眾看到劇集的一種途徑,但「仍然是希望觀眾能夠進入到劇集故事當中」。

「將相對濃縮的教育典型事件放一起是會覺得強度很大,但看了全劇完整講述的觀眾,會理解劇中人物選擇的真實性和合理性。」徐曉鷗表示。

03 | 「一次彙報」

現實當中,教育政策也在隨著社會現實的變化而變化。北京學區房政策的變化、對校外輔導機構的監管都是《小捨得》製作完成、尚未開播時發生,而「雞娃」、「內卷」這些詞的熱門化,實際上也不因《小捨得》的誕生而轉移。

這些變化,從一個側面決定了,《小捨得》這樣的劇集,既需要反映時代變遷,反映生活、又需要時刻準備好前瞻,準備好新的切入點。

長視頻的生產周期仍然沒有被打破,較長的周期決定了對前瞻性的需求。徐曉鷗告訴《三聲》「要做現實主義,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能預判社會情緒在兩年後的大致方向。」同時,檸萌的創作理念決定了,除了反映現實,更需要表現「溫暖」的部分,這決定了創作者既需要保持創作的主觀性,又需要適當的動態調整。

徐曉鷗對《三聲》(微信公眾號ID:tosansheng)表示,「關於小系列,檸萌六年的經驗是一筆財富,但是我們不能躺在以往的功勞簿上。」《小捨得》當中,父母的攀比心理、校外輔導機構的飢餓營銷,校內老師的教育理念之爭等新概念,都在檸萌大量的田野調查基礎上產生,這些田野調查,建立在《小別離》、《小歡喜》的成功之後。

前作的成功不代表一直成功,在主題上,《小捨得》也在嘗試升華,當「不要比」這樣人生哲學層次的價值觀融入到了劇集當中,「教育」這個主題也得到了更深刻的表達。

這種意義上,《小捨得》可以看做是對檸萌教育三部曲的階段性總結。它不同於前兩部輕鬆溫暖,主張笑對人生的喜劇風格,反而更加深沉。「《小捨得》寄託了主創團隊對教育,對家庭更深入的思考。」徐曉鷗表示。

在《小別離》和《小歡喜》成功之後,大批影視公司入局類似題材,檸萌希望在「選擇保持創作初心」的同時,更進一步地找尋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的平衡點。

故事、人物的多面性解讀,是市場給現實主義題材製作者樹立的風向標,但同時又是巨大的難點。徐曉鷗透露:「現實主義的門檻真的是很高,我們自己越做越覺得難。」在創作過程中,檸萌「沒有停止思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OR3zHHkBrsvY2_UuMP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