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每晚學到凌晨2點的同學,已經7天沒見了,老師勸她休息她哭了

2019-09-29     鹿媽育兒

那個每晚學到凌晨2點的同學,已經7天沒見了。

女兒已經上九年級了,每周末回來都會圍著我嘰嘰喳喳說個不停,一周不見,很喜歡聽她說學校的故事。

「媽,你知道嗎?我們學校學習最勤奮的那個女孩,已經7天不見了。」

正在吃晚飯的時候,女兒突然給我說了這樣一件事,我立馬愣了一下。還沒等我問話,她又接著說起來,「她是從普通部轉過來的,每天晚上能學到一兩點。」

我連忙問:「她學習怎麼樣?」因為我有一種預感,正常人每天學到凌晨一兩點,身體是吃不消的,也是不能持久的。

「在我們班就算是中等吧」

「是不是人家家裡有什麼事?請假了」

「才不是呢,我們數學老師在教室里就勸她要放鬆,她都哭了」

「在教室里當著大家的面,老師就這樣說嗎?」

「班主任都找她談話幾次了,她媽媽應該也知道」

「你怎麼知道的?」

「我去老師辦公室碰見的」

女兒正在上九年級是創新部實驗班, 今年一開學又把全校最好的學生合併成了兩個班,那個同學是普通部的,平時走讀不在學校住,女兒是寄宿制,每周回來一次。

我試著預測了這個女孩在學校的一些特點情況:大家都比較尊重她,比較內向,所有的時間都用在了學習上,不太愛跟別人說話,比較安靜。很勤奮,成績一般。

「對對對,就這樣,她的眼神平時就比較灰暗呆呆的……,她的同桌是某某某,學習不錯,她的後面是班級第1名,也從來不問……。」

聽完女兒的話,我的心立刻沉重了起來,第1個印象是,這孩子顯然有問題,心裡既欽佩又充滿同情,覺得可惜,又不知道該怎樣幫到她。

​我們生活和工作中經常鼓勵人勤奮的,勤能補拙,刻苦學習,頭懸樑錐刺股。其實很多孩子進入了一個誤區,作為父母應該給孩子做好正確的引導。

作為學習精神,我們的確應該提倡,可是配套的應該注意學習方法,時間管理。

現在大家的時間都差不多,特別是實驗班,大家都知道努力學習,據女兒講,她們寢室裡面剛開學的時候,簡直就是比看誰睡的時間最晚,那時候大家都不熟,弄得女兒也很緊張,休息不好,回來我就趕緊給她調整了一下,現在正常了。

我告訴她,學習好固然需要努力,但不是拼時間,如果學習方法不當,不會時間規劃,沒有自己的節奏,拼時間除了成績拔尖兒的以外,就是普通優等生的坑。

所以鹿媽提醒:天道是酬勤,但是勤奮不等於拼時間,不能持久的勤奮,這樣的努力是捨本逐末,南轅北轍,會損害孩子的大腦和身體。持久的勤奮,成績又上不來,就會形成螺旋下降,惡性循環。

那麼正確的勤奮打開方式是什麼樣呢?

首先是心態開放善於借鑑。

今年廣西狀元楊晨煜,就是一個特別重視學習方法的人,平時就經常向老師同學請教學習方法,他在2017聽往屆學霸分享學習經驗時,就非常認真做筆記,「當時沒覺得有特別的地方,甚至覺得用處不大」他說,但經過越來越深入的學習,會有恍然大悟的感覺,才覺受益匪淺。

我們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感覺,覺得那些學習方法自己好像都知道,所以就不重視,而那些學習好的學霸他們往往又都是方法論者,特別重視學習方法。


其次,做好時間管理。

時間管理不是安排任務,而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需要仔細分析自身情況,確定好目標任務,然後再分解目標就是到每一天,然後再具體安排學習任務的先後,還有番茄工作法,這裡面牽涉內容比較多,所以一定要和同學多交流。

第三,學習要有自己的節奏。

一個30年經驗的優秀班主任說過:在學校做「乖孩子」,對於中等生來說可能是一個噩夢。

這裡的「乖」,指的是自己沒有學習規劃和時間管理,只按照老師的要求進程去做,疲於奔命的完成老師規定的學習任務和作業,要刷很多卷子,會的不會的,重要的次要的,眉毛鬍子一把抓平均使力,這樣會浪費自己很多時間。

現在各種學習資料那麼多,孩子有做不完的題和試卷,試圖把每一個老師布置的任務都做完,即使累死也做不到。

據我所知,很多孩子都在外面上輔導班,超前學、超綱學都很正常,也就是說這些人是借了「外掛」了,那些沒有上輔導班的孩子,如果不意識到這一點,很容易跟著跑,還跟不上,這樣就會造成自卑。

所以我告訴女兒,要有自己的定力,要有自己的節奏。就像跳舞一樣,初學者別跟高手一起跳,要找到自己的辦法。術業有專攻,聞業有先後,學習不是先到先得,而是看個人的方法和悟性,學習大綱內容畢竟就那麼多,踏實學習好每一個內容,融會貫通,創新應用才是關鍵,別把自己搞成一個考試機器。

因為學習從來就不是為了考試,學習本來就是掌握先人的生活智慧,再服務自己的生活,服務好自己對人生的探索,所以告訴孩子:不必計較成績,特別是不必去爭那個第一名。

因為第一名永遠只有一個,得不到的痛苦,得到的也未必開心,真正開心的是為實現自己的夢想,每天進步,收穫了多少?這才是人生本來的意義,學習本來的意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OQkbgG0BMH2_cNUgM-f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