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國外先進軍用無人機研究進展

2020-01-18     無人機網

2019年,世界軍用無人機技術精彩紛呈,無人僚機、無人蜂群、無人貨運飛機、太陽能無人機、微小型無人機、兩棲無人機等均出現了一些最新動向,有些項目立項啟動、驗證機首飛成功;而有些項目則被迫取消、驗證機首飛延遲或出現飛行事故。另外,變形機翼、主動射流、自動駕駛、人工智慧等技術也均取得相應進展,將對未來軍用無人機產生重要影響。先進技術是軍用無人機發展的源動力,只有打牢技術基礎,才能以此為依託研製出先進的裝備型號,進而孕育出強大的作戰能力。

無人僚機

無人僚機已成為無人機領域的重點發展方向,可執行對空對地攻擊、電子戰、情報監視偵察、誘餌等多種任務,能以較低成本實現更強的空中作戰能力,是無人機向主戰方向發展的代表機型。相比2017年和2018年,2019年無人僚機發展呈現出三點變化,一是無人僚機平台發展進入新階段,美國和澳大利亞開始進行飛行試驗;二是除繼續發展僚機平台,開始面向制空和情報監視偵察等任務進行僚機算法研究,快速推動無人僚機的服役進程;三是研製國數量快速增加,除美國外,澳大利亞、俄羅斯、英國、南非、印度等國也紛紛加入研製隊伍。

01 美國XQ-58A和澳大利亞空中力量編隊系統(ATS)進入飛行試驗階段

2019年3月5日,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AFRL)XQ-58A高亞聲速無人僚機成功進行了76 min的首飛。該機從合同授出到首飛僅耗時兩年半,將按計劃分2個階段進行5次飛行試驗,以評估系統功能、空氣動力性能等。6月11日,XQ-58A完成71 min的第二次試飛,達到所有測試目標。而在10月9日,在成功完成90 min的第三次試飛後,該機著陸時意外損壞。事故原因是降落後地表風速較高且臨時飛行測試回收系統故障,這也導致第四次試飛被迫推遲。美國空軍表示最快將於2021財年決定是否啟動型號研製項目,而一旦啟動,僅需2~3年便可進入部隊服役。

圖1 正在開展飛行試驗的XQ-58A

2019年初,波音澳大利亞公司推出了ATS無人僚機,其與澳大利亞軍方聯合研製,旨在與F-35戰鬥機、EA-18G電子戰飛機以及E-7預警機等協同作戰,遂行情報監視偵察和電子戰等任務。該機由人工智慧賦能,外形隱身,長11.7 m,航程超過3 704 km,生產成本200萬美元,與XQ-58A的大批生產成本相當。11月18日,公司宣布ATS試驗機成功首飛,飛行時速達到300 km,對安全通信等能力進行了試驗。ATS的後續試驗將實施更複雜的機動,並增加編隊飛機數量和執行任務的複雜度。

圖2 ATS忠誠僚機

02 美軍啟動空天博格人和空戰演變(ACE)無人僚機算法項目

2019年3月,AFRL公布了空天博格人(Skyborg)項目。該項目主要面向空中格鬥、情報監視偵察和態勢感知等任務,希望利用人工智慧實現無人僚機的自主飛行以及控制、管理部分戰鬥任務。按計劃,Skyborg算法將首先植入模擬器,在地面與飛行員對抗,不斷提升能力,之後將開展為兩年的飛行試驗。2019年夏天,項目已進行首次飛行試驗,試驗平台為空軍自主設計和製造的小型固定翼噴氣機,未來將採用大型飛機作為試驗平台。美國空軍考慮將Skyborg算法整合至QF-16、XQ-58A或BQM靶機,打造成一架真正的無人僚機原型機,並在2023年進行早期軍事效用評估。

2019年6月,美國防預先研究計劃局(DARPA)發布ACE項目跨布局通告。該項目旨在研究人-機協同空戰,即測量、校準、提升和預測人類對自主空戰系統信任的方法,並將在最激烈的空中格鬥條件下開展試驗。研究人員將首先教授ACE算法空中格鬥規則,如基礎機動、一對一作戰、多機空戰等。之後將在儘可能貼近實戰的模擬環境中驗證人-機編隊的作戰能力。DARPA為在授出項目合同前夯實技術基礎,吸引人工智慧程式設計師,設立了阿爾法空戰試驗競賽,發展近距格鬥智能算法。2019年10月,DARPA選定了參加競賽的8支團隊。需注意的是,ACE和Skyborg項目的工作人員正在開展密切的溝通交流,如果ACE項目的格鬥算法獲得突破,將被快速融入至Skyborg項目中,實現技術轉化並為美軍未來的制空型無人機打牢技術基礎。

圖3 ACE項目概念圖

03 各國競相規劃無人僚機發展

目前,英國皇家空軍快速能力辦公室和國防部國防科技實驗室正聯合實施輕量級經濟可承受新型作戰飛機(LANCA)項目,其類似於XQ-58A和ATS。LANCA無人機設想與颱風、F-35、暴風等戰鬥機一起部署,為有人機提供更強的保護、生存和信息能力。4月,英國藍熊系統研究有限公司、波音英國防務有限公司和黑暗黎明團隊(由卡倫-倫茨公司、龐巴迪貝爾法斯特公司和諾格英國公司構成)三家勝出,進入項目第一階段。英軍表示,LANCA無人機將比鷹式教練機稍大,在2022年首飛後會開展一系列驗證試驗。

俄羅斯米格飛機公司正為米格-35戰鬥機設計一種高速無人僚機,該機可由米格-35控制,也能使用人工智慧技術與有人機配合作戰。2019年10月,南非科學與工業研究理事會(CSIR)表示有意研發無人僚機,以與南非空軍JAS-39C/D戰鬥機共同執行空對空和空對地任務。南非政府一旦同意,CSIR將啟動項目。印度斯坦航空公司(HAL)在2019年度印度航空展上推出了隱身無人僚機。該機機長6 m,續航能力80 min,航程800 km,擁有多種作戰功能。

無人蜂群

無人蜂群由無人機蜂群、無人系統蜂群和彈藥蜂群等組成,是先進軍用航空技術發展的重點方向,具有規模大、成本低、可消耗、群內自主協同等特點,可與有人機配合,以數量優勢壓制敵方目標,以較低成本實現更強作戰能力,是無人系統向主戰化發展的另一重要抓手。2019年的無人蜂群延續了前幾年強勁的發展態勢,除美國繼續高歌猛進,英國也在該領域嶄露頭角,啟動研究項目,以緊跟先進軍用航空技術的發展趨勢。

01 無人機蜂群

DARPA研究無人機蜂群平台和空中發射回收技術的小精靈項目2月初對發射回收系統開展飛行了試驗,並計劃於4月在利爾噴氣飛機上試驗無人機航電系統以及在夏天開展無人機的第一次飛行試驗,但上述兩次試驗目前未見報道。DARPA將於2020年1月進行無人機蜂群空中發射回收演示驗證,計劃在30 min內用C-130回收4架小精靈無人機。另外,DARPA研究無人機蜂群自主協同技術的拒止環境協同作戰項目已於今年5月左右轉化至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將由軍種開展後續研發工作。

2019年2月,英國國防部長宣布,準備研製能與F-35戰鬥機協同作戰、可擾亂和壓倒敵防空系統的無人機蜂群,並將最快於2022年後在皇家空軍新組建一隻無人機蜂群中隊。3月底,英國國防部國防和安保加速器(DASA)機構在很多無人機使作戰輕鬆項目中授予藍熊系統研究有限公司一份250萬英鎊的合同,正式開展無人機蜂群技術研發。

2019年10月,歐盟理事會提出了壓制防空無人機蜂群項目,以迷惑、癱瘓和摧毀敵防空系統,作戰樣式可能包括使雷達傳感器失明、使用自殺戰術壓制敵防空火力或使用彈藥、電子戰載荷攻擊等。在未來幾個月內,歐盟將決定是否為啟動項目撥款約200萬美元。

02 無人系統蜂群

DARPA進攻蜂群使能戰術(OFFSET)項目2019年進展頗豐。該項目旨在為城市巷戰研發250個協同作戰的無人蜂群系統(無人機+無人地面機器人),而且在項目中還設立了蜂群衝刺活動,以鼓勵快速創新和為項目持續引入突破性技術。4月,DARPA向卡內基·梅隆大學等幾家單位授予第三次蜂群衝刺活動合同,發展創新的蜂群戰術,同時也在徵集第四次蜂群衝刺活動的創意方案,並公布了在虛擬環境中發展合成技術和研究可支撐蜂群戰術的人工智慧技術兩個衝刺主題。8月,OFFSET項目成功開展第二次外場試驗,由主承包商,即諾格公司和雷神錫恩公司與第二輪蜂群衝刺承包商共同完成。試驗在兩個街區進行,由數十個無人機、無人地面機器人和人類組成的編隊在30 min內定位和隔離了模擬的市政廳,保護了裡面的目標,同時保持了對周邊環境的態勢感知。諾·格公司在試驗中使用了快速集成蜂群生態系統(RISE),測試了其在模擬城市環境中的指揮、控制和協作能力。DARPA計劃共進行六次外場試驗,每隔大約6個月進行一次。

圖4 OFFSET項目的第二次外場試驗

除了城市巷戰,DARPA還打算為執行其他任務的小型地面部隊提供蜂群能力。4月,DARPA和美陸軍未來司令部表示,正在實施體系增強小型作戰單元(SESU)項目,打算向200~300個士兵提供大量配有傳感器、破壞性和非破壞性武器的無人系統蜂群。在未來的高端戰爭中,美軍地面部隊可使用這些裝備擊敗中俄。目前,DARPA正在積極尋找承包商,並希望在2019財年結束時授出多份合同。

03 彈藥蜂群

空射彈藥蜂群在2019年出現在重大進展。AFRL年中取消了灰狼低成本蜂群巡航飛彈項目,啟動了使已有彈藥具備協同打擊能力的金帳汗國項目。項目目標是使小直徑炸彈、聯合空地防區外飛彈、微型空射誘餌等彈藥自主發射脫離、自主規劃航跡、自主攻擊目標,同時向其他彈藥和飛行員提供信息反饋,以實現更理想的作戰效果。為此,美國防部向科學應用與研究聯合公司授出的1億美元合同,項目預計2021年12月前完成。

無人貨運飛機

向衝突激烈的戰場前線或偏遠地區的基地運送貨物一直是危險和困難的任務,隨著自主技術的快速發展,無人貨運飛機便成為無人機領域的重點研究方向,並在最近幾年取得諸多進展。2019年無人貨運飛機的發展喜憂參半,雖然DARPA取消了可重構嵌入式航空系統(ARES)項目,但美軍更多的項目開展了飛行試驗。可以預見,無人貨運飛機未來出現在作戰部隊已是大勢所趨。

01 垂直起降無人貨運飛機

DARPA ARES垂直起降無人貨運飛機可通過運載不同類型、即插即用的任務模塊,實現傷員運輸、貨物補給和情報監視偵察等多種功能。原型機採用傾轉涵道風扇布局,機身寬12.5 m,最大起飛質量3 178 kg、最大巡航速度314 km/小時。5月,DARPA和海軍陸戰隊表示,由於成本嚴重增長和進度延期,決定不再為該項目提供資金。該項目於2009年啟動,已投入上千萬美元,被取消可能的原因,一是存在技術難點,二是DAPRA的關注重點已經轉向人工智慧,三是其他無人貨運飛機可以提供更強的運輸能力。

根據在阿富汗的作戰經驗,美國陸軍正謀劃發展聯合戰術空中自主補給系統(JTAARS),並計劃於2024財年前服役。JTAARS機身質量小於599 kg,能運載136~636 kg的物資,最小航程80 km,具備垂直起降能力,能搭載至小型車輛,為前線的排/中隊級作戰單元快速補充武器、彈藥和其他物資。3月陸軍與海軍陸戰隊合作舉辦了行業信息交流會,陸軍要求JTAARS具備全程自動飛行能力,並能自主探測和避障,自主優化飛行路線。

02 空投滑翔無人貨運飛機

3月,美國物流滑翔機公司在DARPA和海軍陸戰隊作戰實驗室(MCWL)的資助下,設計並試驗了可在更遠距離為快速機動的地面部隊提供再補給的一次性無人運輸滑翔機。MCWL尺寸較小的原型機命名為LG-1K,而DARPA較大的原型機命名為LG-2K。LG-2K長3.87 m,翼展7.07 m,設計滑翔比15:1,空重362.87 kg,最大有效載荷1 633 kg,貨艙容積12.8 m3。海軍陸戰隊MV-22B傾轉旋翼機可裝載4架,CH-53K重型直升機能裝8架,而KC-130J加油/貨運飛機能運載18架。公司認為,這種無人機可用來支持類似在阿富汗和敘利亞的地面部隊,向在距前線基地數千米外巡邏的友軍提供補給;另外,在強對抗環境中,美軍地面部隊,特別是那些在小型島嶼上作戰的部隊,由於距離敵方過近,將沒有制空權。這時空中補給載機可沿著敵防禦圈外圍飛行並釋放滑翔機,後者將自動飛向補給點。

圖5 LG-2K無人貨運費飛機

2019年11月,美國特種作戰司令部授予耶茨電子空間公司一份技術能力演示驗證合同,對該公司無聲箭頭GD-2000貨運無人機進行飛行測試。GD-2000比GD-700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自重約907 kg,有效載重達740 kg,成本不到美軍聯合精確空投系統的一半,但升阻比是其2倍,且著陸時的垂直衝擊為零。2020年2~3月,特種作戰司令部計劃對該機進行中空空投試驗,4~5月進行高空空投試驗。

圖6 GD-2000貨運無人機

03 彈射起飛網攔降落無人貨運飛機

Zipline貨運無人機由Zipline公司和美國國防創新單元、海軍醫療研究中心聯合研發,採用小型固定翼布局,最高速度100 km/h,作戰半徑80 km,攜帶包含降落傘的醫療包。7月30日~9月5日,美國海軍陸戰隊和澳大利亞軍隊在澳大利亞連續舉行了4次演習,期間使用Zipline貨運無人機進行超過400次空投試驗。空投的物品包括藥品、血液和水。

圖7 Zipline貨運無人機

太陽能無人機

太陽能無人機擁有數十年的發展歷史,雖然鮮有進入型號研製和實際應用的案例,但卻一直進行持續研發,說明人們對於超長航時飛行器的孜孜以求。2018年全球的太陽能無人機研究火熱,多個原型機計劃於2019年進行飛行試驗,但在2019年不是墜毀就是推遲首飛,表明太陽能無人機仍處技術研發階段,距實際應用仍有一段距離。

10月空客公司表示,其西風S高空太陽能無人機在雖已達到14天的飛行目標,但在爬升過程中卻遇到晴空湍流,導致失控墜毀。該機翼展25 m,載重5 kg,起飛質量小於75 kg。7月,極光飛行科學公司表示,無限期推遲奧德賽高空太陽能無人機的首飛時間。該機翼展74 m,巡航高度超過20 km,設計留空時間3個月,本計劃於2019年4月首飛。英國BAE公司和稜鏡公司合作開發的PHASA-35太陽能無人機質量為150 kg,翼展35 m,有效載荷15 kg,留空時間1年,本計劃在2019年首飛,但目前並無相關報道,可能將於2020年初首飛。

但太陽能無人機2019年也有好消息,9月,軟銀公司與航空環境公司的合資企業HAPS Mobile公司宣布,其設計用來當作高空通信平台鷹30太陽能無人機已在NASA阿姆斯特朗飛行研究中心首飛成功。該機翼展約79 m,配備10台電動發動機,飛行高度約19 812 m,可連續飛行數月。未來,公司計劃進行更長飛行時間的試驗。

圖8 鷹30太陽能無人機

微小型無人機

隨著無人機、自主等技術的進步,無人機開始向戰場各領域普及,例如單兵配裝用於短距偵察的微小型無人機得到快速發展,未來為每名士兵裝備一架無人機將成為現實。得益於商用無人機技術的成熟,可利用商用平台快速實現服役,另外也可專門研製微小型無人機,以更加貼合一線士兵的作戰需求。

4月,美國陸軍表示正尋求一型商用四旋翼無人機,為小型戰鬥前哨部隊、路線清理和戰術撤退提供實時監視能力。無人機應小於4.5 kg,可放在小背包或突擊包里,主要載荷為高清、全向觀測光電/紅外攝像機,另外通信範圍至少達到5 km,留空時間大於45 min。

5月,美國防部國防創新單元宣布,將與陸軍在短程偵察(SRR)項目中合作,將小型商用無人機應用於戰場。SRR無人機主要依靠開源軟體運行,可在3 km範圍內連續飛行30 min,質量不超過1.362 kg,組裝時間不超過2 min,並可裝入士兵的標準背包。到目前為止嗎,陸軍已授出6份SRR項目合同,總價值1 100萬美元。

6月,法國泰雷茲公司推出專用於戰術監視和情報偵察的SpyRanger 550微型無人機。該機配備光電有效載荷,可在20 min內完成部署,航程50 km,續航時間5小時。

兩棲無人機

兩棲無人機或可上天入海,或能空地兩用,可大幅擴展傳統無人機的應用範圍,可算做一種多域作戰裝備。因為涉及完全不同的多種作戰環境,對無人機的技術水平要求較高,導致目前的技術成熟度相對較低,然而一旦應用,卻可能成為一種變革性的作戰裝備。

6月,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與特里達因公司在海軍空間與海上作戰系統中心太平洋分部的資助下,聯合推出了鷹鰩水空兩棲無人機。該機長1.4 m,翼展1.5 m,採用電推進方式,可配裝傳感器、攝像機、聲吶等載荷,不僅能在空中遂行監視偵察,也能執行水下動態、靜態探測任務。目前,研究團隊已對鷹鰩成功開展了空中-水下跨域機動能力驗證。

圖9 鷹鰩水空兩棲無人機

11月,美國機器人研究公司推出了飛馬陸空兩棲無人機。該機重0.45 kg,有效載荷1.8 kg。在空中最大時速84 km,續航時間20 min;在地面最大行駛速度4.8km/h,可工作6 h。飛馬能使用多種載荷,包括3D雷射雷達、戰術電台、光電/紅外攝像機等,可執行三維地圖生成、地下作業、遠程干擾、通信中繼、情報監視偵察等任務。

圖10 飛馬陸空兩棲無人機

先進航空技術

2019年,變形機翼、主動射流、自動駕駛、人工智慧等技術均取得相應進展,這些技術即可用於有人機,可也用於無人機,將對整個軍用航空領域產生重要影響。

01 變形機翼技術

3月,NASA披露了任務自適應數字化復合材料航空結構技術(MADCAT)項目的最新研究進展。翼展4 m的MADCAT飛翼模型機體結構內部不是傳統的離散式梁肋骨架,而是由大量的八面體體積元構建而成。體積元由超輕復合材料製成,並用螺栓連接在一起,形成類似於細胞的積木式結構。這種結構不僅可承受飛行中的氣動載荷,還能在氣動載荷下按照特殊的設計產生變形,包括改變機翼彎度和扭轉角。通過對飛翼模型進行風洞試驗,初步驗證了這種結構的潛力。

圖11 4 m翼展飛翼模型在NASA的14×22英尺風洞中進行試驗

6月,歐盟顫振飛行包線擴展提高飛機經濟性能(FLEXOP)項目的兩種可主動控制柔性機翼進行了地面試驗。該項目在標準機翼模型上進行改進,設計並製造了兩種變形機翼,一種是由慕尼黑技術大學開發的顫振機翼,採用玻璃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和主動後緣襟翼控制技術,與標準機翼相比,可為飛機增加20%的有效載荷或減少7%的油耗;另一種是由德宇航氣動彈性研究所和代爾夫特大學共同研發的氣動彈性機翼,採用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和新型復合材料剪裁技術,使機翼能在載荷作用下彎曲和扭轉變形至理想狀態,與標準機翼相比,可降低結構質量20%。

12月,AFRL成功完成2.4 m變彎度柔性機翼(VCCW)的飛行試驗,試驗平台為商用遙控無人機。VCCW機翼利用柔性結構變形主動改變翼型彎度,偏轉量可達6%。機翼蒙皮由一體成型的非可拉伸復合材料製成,用於維持變形過程中機翼表面的光滑連續。與傳統機翼相比,這種平滑變彎度的機翼既能增升減阻,又能降低噪聲。據評估,VCCW技術可將飛機油耗降低10%。

02 主動射流技術

主動射流技術通過機械作動器或通過在機翼、機身、進氣道或者噴管處噴氣或吸氣來改變飛機流場,以取消飛機控制面,實現氣動布局的優化,提高軍用飛機效能。作動器是主動射流控制的支撐技術,但目前卻是其發展瓶頸。8月12日,DARPA發布了帶有效應器的革命性飛機控制(CRANE)項目跨部局公告。該項目打算在飛行中演示主動射流控制的作動器技術,並希望在一架X驗證機上進行試驗。

4月,由曼徹斯特大學與BAE系統公司合作開發的MAGMA無人機首次在飛行中利用超聲速吹氣進行操縱。該機使用了兩種創新的主動射流控制技術。一是機翼循環控制:從發動機引氣,氣流通過特殊形狀機翼後緣周圍的狹窄槽以超聲速噴出,以進行控制;二是射流推力矢量:通過在噴管內噴射氣流使排氣射流偏轉,產生控制力來進行控制。

圖12 MAGMA無人機

03 自動駕駛技術

2015年,DARPA啟動駕駛艙內自動化系統(ALIAS)項目,發展可定製的嵌入式全時自動飛行系統,並通過人機接口與飛行員流暢互動。飛行員僅關注任務規劃、軍事戰術等複雜問題,ALIAS系統完成起飛、巡航、避障、降落等飛行操作,還能糾正飛行員的失誤、與人類共同確定飛行方案。2019年5月,DARPA表示,ALIAS系統正配裝至空軍第30批次F-16戰鬥機,並計劃在2022年之前進行自動駕駛試驗。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ALIAS系統並未使用人工智慧算法,而是故意使用了傳統的「確定性」算法,以提高系統的可靠性和飛行員的信任度。

AFRL快速創新中心與DZYNE技術公司合作開展了機器人飛行員無人轉換(ROBOpilot)項目,並於8月9日使用塞斯納206小型飛機成功完成了2 h的首飛。ROBOpilot系統包含作動器、電子設備、照相機、動力系統和機械臂等,安裝在飛行員座椅區域,能以同人類飛行員相同的方式駕駛飛機和分析儀表數據。但在8月23日,ROBOpilot測試平台在試驗過程中嚴重損壞,下次飛行試驗被迫推遲到2020年3月。

04 人工智慧技術

人工智慧技術與軍用航空領域結合已是必然趨勢,目前世界航空強國已在後勤保障、飛行員培訓、海量數據處理與融合、電子戰等領域初步應用了人工智慧技術。

6月,雷錫恩公司宣布,將與美國防部V-22聯合項目辦公室(JPO)合作,試用全新的人工智慧工具,幫助確定空軍CV-22魚鷹上所安裝的多模雷達需要進行關鍵維修的時間。8月,AFRL舉辦了針對指揮控制的可操作化機器學習項目的工業日活動。該項目旨在開發為部隊機動、戰鬥管理和作戰行動提供支援的人工智慧應用程式原型機。該項目預計投資2 490萬美元,將從2020財年開始授出多份合同。美國空軍感興趣的重點領域包括航空醫療後送過程中的飛行監測;戰鬥管理者、規劃者和飛行員之間的信息交換;動態瞄準過程中的應急規劃;分配任務以平衡工作負荷等。

11月,土耳其電子戰系統工程公司表示,該國自研的拜拉克塔爾TB2型武裝無人機使用了先進的人工智慧系統。該系統通過海量圖像訓練能分辨目標的性別,還可區分恐怖分子與平民,以便對恐怖分子實施定點清除。

11月,日本防衛省表示,打算在全新財年預算中編列825萬美元,以使用人工智慧技術提升海上巡邏機的監視能力。人工智慧系統可輔助識別常規雷達發現的目標是敵方艦船還是其他威脅。防衛省計劃最早在2024財年把該系統配備至海上自衛隊的巡邏機。

沒有先進技術,就沒有先進的航空裝備和卓越的空中作戰能力。以正向設計為主的國外航空強國認為先進技術研究和型號研發同等重要,先進技術要不依託具體型號而獨立發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解放思想,百家爭鳴。如美國AFRL擁有幾萬名科學家和工程師,在各個領域以我為主規劃發展方向,研究先進技術。在成熟的技術轉化機制保障下,美國空軍的型號項目一般會基於現有的先進技術研製,既可避免型號下馬風險,又可確保型號研製進度。

從上述國外先進軍用航空技術的發展情況看,技術發展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動因。一是基於實際作戰需求。如美軍根據反恐戰爭的經驗,認為在為戰區一線部隊或偏遠基地進行後勤補給方面存在能力差距。於是美軍各研究機構和公司紛紛開展了無人貨運飛機技術研發,涉及各個技術方向。無人機質量涵蓋輕中重,起降方式包括垂直起降、空投滑翔、彈射起飛阻攔降落等,一旦有型號研製需求,可快速形成裝備,具備作戰能力。二是基於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在自主、協同、組網、低成本製造等技術的牽引下,必然會出現無人僚機和無人蜂群的先進無人機技術,但是無人僚機和無人蜂群距離型號研製尚存距離,仍需理清有人裝備與無人裝備的任務分工,無人裝備的自主性等級,甚至是如何進行試驗鑑定等問題。但這並不妨礙美軍最近幾年投入大量經費進行研發。認準技術方向,從簡到繁進行研究,才能真正築牢技術基礎。三是主動進行技術探索。主動射流、變形機翼一旦應用將對軍用航空帶來變革性影響,雖然當前的成熟度較低,距離實際應用較遠,但卻值得塌下心來開展技術探索,遴選技術途徑,甚至要允許失敗,只有這樣才能讓技術贏在起跑線。

作者:航空工業信息中心袁成 宋剛等

本文將刊載於《飛航飛彈》2020年第1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OQMium8BUQOea5OwI0d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