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7月25日,日軍艦隊在豐島海面不宣而戰,襲擊清朝北洋水師的軍艦濟遠號和廣乙號,打響了豐島海戰,也引爆了持續一年多的中日甲午戰爭。
眾所周知,在甲午戰爭中,清朝軍隊在陸戰和海戰兩條戰線上都遭遇慘敗。正因為此,在1895年李鴻章才會遠涉重洋,到日本與伊藤博文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里,既要賠款,又要割地,顏面盡失。
可是,如果我們翻開故紙堆,去尋找100多年前的新聞報道,會發現媒體眼裡有另外一場甲午戰爭。在這場甲午戰爭里,清朝軍隊大獲全勝,日軍一敗塗地,以至於最後日本招架不住,被迫致電清朝,懇請李鴻章到日本談判……
舉一個例子。
1894年7月28日,日軍4000餘人從漢城出發,進犯牙山,打響牙山之戰。
當時,駐守牙山的清軍是直隸提督葉志超、太原鎮總兵聶士成、記名提督江自康所部,共有3800餘人,在人數少略低於日軍。由於由於部署不當,匆忙築成的工事不夠堅固,戰術落後,在日軍的進攻面前一戰即潰,全線撤退到平壤。此戰後,清軍在朝鮮南部沒有一兵一卒,使得日軍能夠心無旁騖地發起平壤戰役。
毫無疑問,在牙山之戰中,日軍完勝,清軍完敗。可是,近代中國最早、影響最大的新聞畫報《點石齋畫報》,卻畫了一幅《牙山捷報》,顯示清軍打了一場勝仗,而且是大捷。
再舉一個例子。
1894年9月17日,清朝北洋水師與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北部海域進行了甲午戰爭開戰以來的第二場海戰,也是規模最大的一場海戰。雙方都出動了主力艦隊,勢在必得。在經過5小時的激戰後,清朝北洋水師損失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5艘軍艦,傷亡約800人。日本聯合艦隊沒有1艘軍艦被擊沉,只有松島、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艦受重傷,傷亡239人。
顯而易見,在黃海海戰中,清朝北洋水師輸給了日本聯合艦隊。但是,《點石齋畫報》卻在一幅《鴨綠江帥水捷圖》中一如既往地報道為勝仗,並配了一段精彩的文字:「倭奴兵勢已分,我軍更奮勇百倍,直至傍晚五點鐘共擊沉倭船四艘,傷三艘,余皆敗北而逃。倭奴死亡枕藉,傷者更不計其數,詎不足以伸天討而快人心也哉!」
明明是清朝北洋水師被擊沉5艘軍艦,在這裡卻變成日本聯合艦隊被擊沉4艘軍艦。
在甲午戰爭持續的一年多時間裡,類似的新聞報道層出不窮,都對這場戰爭保持著相當樂觀的情緒。
1894年8月22日,儘管清朝軍隊在豐島海戰和牙山之戰兩場戰役里雙雙敗北,《字林滬報》卻刊發了一篇文章《審機》,指出:「中國海軍應將日軍圍困在朝鮮,然後另派一支勁旅偷襲日本。若日軍回撤,則可尾隨追之而殲滅。」
1894年10月8日,日軍已經在黃海海戰中讓北洋水師再次落敗,並在平壤之戰中將清朝軍隊趕到了鴨綠江邊,占領了朝鮮全境,《字林滬報》卻懇請光緒皇帝「親統六師,東征日本」。這是要一鼓作氣打到日本老巢的節奏啊?
清朝新聞媒體在甲午戰爭期間刊發的新聞和評論,與事實截然相反,讓人啼笑皆非。可是,這個板子卻不應該打在新聞媒體身上,而是應該打在清朝身上。
一方面,是因為清朝拒絕新聞媒體記者隨軍參與報道。
甲午戰爭爆發後,清朝不允許新聞媒體派出隨軍記者,也不允許任何記者出現在戰場。記者更不能採訪清朝的官員和將領。新聞媒體只能通過朝廷內線、特約記者、外國譯電等方式獲取新聞源,這些新聞源往往是不準確的,從而導致了假新聞。
其實,早在1854年,隨著英國《泰晤士報》記者拉塞爾隨英軍遠征馬爾他,成為世界上第一名職業隨軍記者以來,隨軍記者越來越多的出現在戰場上。日本在甲午戰爭期間有66家新聞社派出了114人赴前線報道,允許外國武官隨軍觀戰、外國新聞記者隨軍採訪。
另一方面,是清朝前線將領謊報軍情。
在甲午戰爭中,許多清朝將領有謊報軍情的習慣。明明是一場敗仗,他們偏偏彙報成一場勝仗。
北洋水師濟遠號管帶方伯謙在豐島海戰中怯陣逃跑,卻在《航海日誌》中捏造戰果:「擊死倭提督並官兵數十人,彼知難以抵禦,故掛我國龍旗而奔。」這樣一來,敗仗就變成了勝仗。方伯謙沒有受到處罰,反受到朝廷嘉獎,「管帶『濟遠』之方伯謙,於牙山接仗時鏖戰甚久,炮傷敵船,尚屬得力,著李鴻章傳旨嘉獎」。
這些被謊報的軍情,對後方新聞媒體造成了極大的誤導,催生了一條條假新聞出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OPkNtngB9wjdwRpvXNtk.html